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华诚:每一个曾在村庄里行走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

“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传统中国里的人情与手工,那些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

今天的文章,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穿过寂然的荒野,走上那条宁静又温暖的小路,回到故乡,那个曾经遍布手艺人的地方。看看手艺人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到来与走失。

而王向阳的《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这本书,就是为我们回到故乡所铺的一条道路。

回溯故乡的小路(代序)

文 | 周华诚


这些年,当我回到故乡,在田间小径行走,四面鸟语啁啾,野草蓬勃,然而村庄却难掩寂寞。

记忆里头乡村的生活场景,那些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的人,那些携带刨子、锯子、斧头、墨斗的木匠,那些在秋天水稻收割前缝补竹簟的篾匠,那些在农闲时节的晒场上声情并茂哼唱道情和说书的人,那些过年前挥舞剃刀忙得不可开交的剃头匠,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村道上空空荡荡,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中国的乡村,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代发展的列车滚滚向前,所有人都在拼命向前奔跑,许多事物就被抛在了身后。传统中国里的人情与手工,以及由此产生的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如同渐渐漫漶模糊的风景,越来越远,直至消逝不见。

每一个曾在村庄里行走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

王向阳先生和我一样,从乡村路上走出来,走进了城市。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反复折腾的七十年代,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走进了高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可以说,他完整地目睹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他是两栖人,一脚踩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浙江浦江郑宅,另一脚踩在日新月异的都市杭州,他身心徘徊,两地游走,更能体会社会变革潮流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与人潮的流转。此外,他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又是资深媒体人,心中自有一份道义,肩上更有一份担当

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那份道义与担当,让他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一幕幕渐渐消逝的图景。

那些生活图景,不仅是王向阳自己的生活,过去的记忆,更是一页页历史,一种种文化。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是为过去,而是为未来。

少年时,我们都在逃离,拼命朝前赶;中年后,我们开始回归,开始关注内心。

王向阳年过不惑之后,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出国移民,他却想回家了,回到精神的故乡与物质的故乡。这些年,王向阳先后写了《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乡愁中国》等好几本书,可以说,他的写作,是为自己铺一条回乡的道路。

王向阳的语言平实无华,甚至有些拙朴,读他的文字,如与乡野山邻饮酒对谈,散落的人物与旧事,经他一一拾掇起来,乡间的泥土气息、俚俗气息,就从文字里弥漫出来,沉实而内敛,让人读了安稳踏实

在这本书里,王向阳写着一个个匠人的故事。

这些年里,书写匠人的图书、影像作品也很多,有的着眼于呈现匠人令人赞叹的技艺,有的注重挖掘其执着坚韧的匠心,有的则致力于搭建传统匠人与现代商业之间的桥梁,而王向阳这一本,则是在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

我的朋友草白,写过一篇文章《劳动者不知所终》,她在文中说:“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是的,他们是一个个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是瓦匠、棕匠、钉秤匠,他们是烧烧酒的、烧炭的、做豆腐的,他们是一个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一个个面容模糊的普通人。

那时候没有“非遗”,他们只是自己生活的缔造者。他们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身后留下一行浅浅的足迹。

现在,王向阳循着这些浅浅的足迹回溯故乡。他的内心踏实又丰富。他拨开纷乱的人潮,穿过寂然的荒野,走上那条宁静又温暖的小路。

是为序。

周华诚

二〇一六年立夏,杭州

BOOK

新书推荐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王向阳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洪校长,你干吗抢我的书呀
一个苏北村庄的匠人故事
中国正在消失的24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您还记得几个?
农村渐渐消失的20个传统手艺人,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已经老了
记忆里的老行当 难忘记的旧时光
正在消亡的21个老行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