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位黄裳与南京的缘分
userphoto

2023.07.08 海南

关注

取“裳”字为人名并不常见,有趣的是,历史上曾出现过数位以“裳”为名的黄姓人士。因“黄裳”发音接近“皇上”,往往引人无限遐想。实际上,“黄裳”取自《易经》。“裳”读音为“长”,指遮蔽下体的衣服。《易经》中“黄裳元吉”,意为“黄色的下服最为吉祥”。

因为寓意吉祥,所以古往今来有多位“黄裳”也就不足为奇。他们之中至少有三位曾与南京有密切的交集:北宋文官黄裳,民国将军黄裳,当代作家黄裳。他们均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南京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尤其当代作家黄裳,因为热情寻踪南京文脉,勤奋书写南京美景,被认为“比南京人还南京”。


北宋官员黄裳
为钟山赋诗流传千古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位名叫黄裳的隐形人物,是武林秘笈《九阴真经》的作者。之所以说隐形,是因为他本人并不是小说中的正式角色,他的传奇经历是经周伯通之口讲出。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左)
黄裳是一位文官,受宋徽宗委派刻印道家经典《万寿道藏》。由于长年逐字逐句研读校对道家经书,黄裳渐渐无师自通,成为一位武功高手。他受徽宗委派去剿灭明教,杀死了对方很多高手,结下许多仇家。在拼杀中,黄裳寡不敌众,受伤逃走。杀红眼的仇家将黄裳家中父母妻儿都杀了。
黄裳逃到一处穷荒绝地,一门心思苦练武功。后来他出山报仇,谁料却发现昔日仇家大多已死。原来,不知不觉他隐居练功已经有四十多年了,那些仇家即使活着的,也已老朽不堪了。黄裳心底的仇恨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彻大悟的他将自己毕生所学著书传世,即《九阴真经》。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裳,并非小说家金庸凭空杜撰,北宋确有黄裳其人。
黄裳字勉仲,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生活在北宋庆历至建炎年间。他的祖先为金陵人氏,五代时期迁往剑浦。元丰五年(1082年),黄裳在京师参加殿试,成绩名列第五甲,宋神宗看过他的文章之后,非常欣赏,亲擢为进士第一。当年冬,黄裳赴越州(今浙江绍兴)任签判,次年自越州签判入京为太学博士,开始长达二十年的京宦生涯。
崇宁元年(1102年),黄裳外放青州(今山东青州),此后又曾提举杭州洞霄宫,并在随后短期知福州期间,奉命主持了道教经书总集《万寿道藏》的刻印。
毫无疑问,金庸笔下的黄裳,正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黄裳其人为原型。不过,小说中《九阴真经》里的绝世武功,显然是由小说家虚构而来。在后世文人的书写中,黄裳为什么成了精通武功的世外高人?这当然与他推崇道家老庄思想有关,也与他以古人罕见的87岁高寿去世有关。
晚年致仕后的黄裳,归隐故乡剑浦演山,著有《演山集》《演山词》《演山先生文集》等。《演山集》中收录的《题南华洞》一诗就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数卷真经学两忘,何须疑蝶更疑庄。水云生计不知老,诗酒光阴无限长。何处猿声残客梦,有时风信漏天香。钟山不愧移文士,信步寻幽到草堂。”诗中描绘了一种习读经卷、诗酒相伴的逍遥生活,塑造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隐士形象。尾联中的“钟山”“草堂”都直接指向当时的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

南京紫金山
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东。黄裳与钟山的缘分,源自他的先祖是金陵人士,亦源自北宋名相王安石。黄裳比王安石小22岁,两人在京师有过较多交集。黄裳在学术思想上亲近王安石,并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多位人士有姻亲关系,他本人亦是新党成员,亲历新旧两党党争五十余年的全部过程。
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两次起用王安石实施新政,又两次罢免王安石。罢相后的王安石,在故乡江宁城外的钟山之麓辟地筑屋,并以“半山园”为名,过起了隐居生活。在自己的钟山陋室里,王安石接待过苏轼、李公麟等诸多故人,黄裳应该也是众多到访者之一。黄裳曾于何时访问王安石的半山园,对此尚无相关资料可以提供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王安石隐居江宁的最后岁月,他仍旧是黄裳心中值得尊敬的前辈、能臣与智者。

民国中将黄裳
汉府街3号“蓝庐”是其故居

南京现存大量民国建筑,其中玄武区汉府街3号的“蓝庐”,因富于诗意的雅名而给人别样深刻的印象。据记载,蓝庐建成于1935年,其主人是民国时期的陆军中将黄裳。
蓝庐
蓝庐所在地段,当时属于政治中心区,不远处就是总统府和国民政府,周围更是高官住宅富集。有关蓝庐主人黄裳中将的身世,流传有若干个版本,不同版本的事迹互有交叉,但在生卒年、籍贯和毕业院校上有明显不同。
为何会出现不同版本的黄裳身世?原来民国时期实有两位黄裳在国民革命军任职,因为姓名相同、年纪相近(相差四岁)、部分经历相似,因此二人常常被混淆,以致衍生出多个版本的生平介绍。
蓝庐主人黄裳,生于1897年,是江西于都人。在于都县政府官网上,有当地县志办提供的可信资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黄裳的生平。
黄裳是于都县车溪乡优胜村社背坑人,大革命时期,胸怀救国救民宏志,远赴云南从军求学,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北伐时,黄裳担任第1军参谋长;北伐后部队缩编,改任第1师参谋长。黄裳长期跟随被称为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的刘峙,是其智囊。
中原大战后,黄裳一度担任济南兵工厂厂长,后曾留学德国学习兵工,回国后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副监,后又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参谋长。1936年2月任陆军少将,1937年5月任陆军中将。在1938年8月1日武汉抗日保卫战中,因在前线督战,遭炮击震伤,不治身亡。黄裳去世后,葬于汉阳江西会馆的朱家亭陵园。坟墓后来被毁。
蓝庐外墙上的铭牌记述黄裳平生事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蓝庐主人的生平事迹,2018年12月,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与江苏省黄埔亲属联谊会将黄裳生平事迹勒石为记,镶嵌于蓝庐北墙。碑上文字为:
黄裳(1897-1938) 民国中将,江西于都县车溪乡优胜村社背坑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北伐时期任第一军参谋长,后留学德国学习兵工,回国后在国民革命第一军刘峙将军麾下任副参谋长。曾任济南兵工厂少将厂长。1937年5月任陆军中将。1938年8月武汉抗日保卫战中不幸牺牲。2005年、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军委中央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蓝庐”现存中式风格二层楼一栋,外立面为灰色,砖木结构,坐北朝南。2012年,蓝庐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作家黄裳
《金陵五记》书写古都南京

南京是文学家钟爱的城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以五首七言绝句独步千古。在20世纪有一位文学家以《金陵五题》为灵感源泉,创作了一部散文集《金陵五记》,悉心描写南京的历史、人文、地理和掌故。
这位文学家叫作黄裳,原名容鼎昌。抗战时期的1942年,黄裳从上海取道南京前往重庆。当时的南京正处于日据时期,城市萎靡、街道萧条、商业凋敝,黄裳带着一种伤感的心情参观了夫子庙、鸡鸣寺、台城、扫叶楼等几处古迹,并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及和本地人的交谈了解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平实的文字写成散文《白门秋柳》。
《白门秋柳》是黄裳《金陵五记》当中的“第一记”,其余四记为《旅京随笔》《金陵杂记》《解放后看江南》《白下书简》。
《金陵五记》黄裳 著 商务印书馆
《旅京随笔》共有5篇,写于1946年8月至10月。此时抗战已结束,黄裳于1946年7月从重庆返回上海,并担任《文汇报》记者。同年8月他成为《文汇报》驻南京特派员,《旅京随笔》正是受编辑委托撰写而成。这一组文章重在写从日本践踏之下获得重生的南京的“文化情形”,题目分别是《鸡鸣寺》《关于“泽存书库”》《访“盋山精舍”》《美人肝》《老虎桥边看“知堂”》。
黄裳笔下的盋山在清凉山以南,是一座仅有45米左右高度的小山,因形似“盋”而得名。最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开发,盋山的面貌变化较大,几乎已经看不出来山的形状。黄裳所称盋山精舍,当时又叫江南图书馆,其址位于今南京鼓楼区龙蟠里,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
江南图书馆前身为惜阴书院,由清两江总督陶澍所建。黄裳在1946年9月数次前往江南图书馆,想亲近那里的珍贵古籍善本。当时由于战乱刚刚结束,再加上经费短缺,图书馆的管理颇不尽如人意,黄裳如此写道,“我真为这批书痛心,用草绳拴着的地方,那些宋纸都有些磨损了,这是我们用来对待海内孤本的方法。这样一个图书馆,只有七个人负责书”。虽然情况如此,但图书馆对待读者的态度让黄裳颇感欣慰,“这里的主持人倒还颇有一点古风,他们重视传抄的工作,如果你拿了丹铅砚笔,带了普通的本子想去借他们的宋本来对勘或抄录的话,他们是非常高兴的。不像北平图书馆那样重门深锁,将宋本书放在玻璃箱中,只有特种学者如胡适之之流才有看的福气的办法。”
颇值得欣慰的是,黄裳曾经看到的这些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古籍善本,如今被妥善地保存于南京图书馆,正在为“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丰厚资源。
《金陵杂记》共有22篇,写于1946、1947两年间,其中20篇是以地理结合掌故的形式写南京的人与事,有:半山寺与谢公墩、石观音寺、周处读书台、绛云书卷美人图、柳如是、快园、随园、梅园、后湖、鸡鹅巷与裤子裆、小虹桥、咏怀堂诗、梅花山、莫愁湖、明太祖与徐达、桃花扇底看南朝、马湘兰、豁蒙楼上看浓春、燕子矶、白鹭洲。在题为《梅园》的文章里,黄裳写下了他眼中的周恩来的形象。当时,正值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在梅园举办记者招待会,“周先生回答问题的才能是极可钦佩的。无论正面反面侧面,尖锐的,笼统的,或甚至有些锋芒透露得使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他回答起来都不成问题,而且往往都是妙趣横生的。有时离开了对原题的注意力,神往于他的词锋的所及”。

位于梅园新村的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
《解放后看江南》共3篇,写于1949年。这年秋天,黄裳来到南京,记录下了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在《社会科学者眼里的南京》一文里,黄裳通过对社会研究所学者的访问,向公众介绍了南京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并对未来做出乐观的展望。《司徒雷登夹着皮包走了以后》写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及对中国光明未来的希冀。《不再做花瓶——记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南京工厂》则通过采访位于大光路的一家工厂来反映人民政府的工业政策。
《白下书简》共11篇,写于1979、1978两年间,篇目有《秦淮拾梦记》《白鹭洲公园补记》《重过鸡鸣寺》《天王府的西花园》《梅园》《王介甫与金陵》《莫愁湖》《石巢园》《扫叶楼》《献花岩》《南唐二陵》。此时的黄裳已经60岁,每到一处旧地,他的心情都是既兴奋又沉重,笔端少了激扬,多了沧桑与冷静。
黄裳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著有《锦帆集》《黄裳书话》《来燕榭读书记》等。来燕榭是黄裳的书斋名,南京曾有旧园林名为来燕堂,据传源自东晋谢安,这或许是黄裳与南京又一种缘分。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文  赵杰/摄(除署名外)



江苏文库经典推荐

《江苏文库·文献编·易经奇英 等》
[明]项煜 撰 
凤凰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南京王安石故居
繁星 | 父亲一栏填了“王安石”
诗词大会火了,南京“飞花令”你敢接吗?
古诗词里的南京,竟然可以这么美!
王安石与南京【《南京大观》/王能伟】
花满金陵 | 金陵花信:梅花还似旧时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