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断头路”是怎样形成的?

普通城市道路中的“断头路”只会让司机绕点远,而高速路中的“断头路”就是夺命路。

西汉高速西安段日前发生死亡36人的惨烈车祸,满载乘客的大巴车正面怼上了隧道壁,不是隧道内壁,而是隧道口山墙壁,如此离奇的撞击是如何发生的?(图一)

从现场照片中网友发现了端倪:隧道内只有两车道,但隧道外是三车道,此外还有应急车道,其中第三车道直刷刷顶上了隧道山墙,简直就是导向死亡的“断头路”,致命的事故就发生在这条车道尽头。(图二)


三车道变两车道,为何不能提前收紧?车道设计是否有过错?我们看相关标准——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3-2009》第6.2条【路面(车行道)宽度渐变段标线】,对类似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路宽或车道数发生变化,其渐变段标线长度应通过计算决定,计算公式如下:(图三)


以事发路段限速60公里、变化宽度3.5米计算,渐变段长度应为81米。而从现场照片角度来看,看不到有渐变段的迹象。然后有媒体放出了这张航拍大图,显示第三车道在隧道前确有一道收紧的渐变线。(图四)


这能成为道路设计合规的证据吗?——按比例估算,此“渐变段”长度仅有20米左右,与国标中的计算结果81米相差甚远,而该国标属于强制性条文。

同时这张图也澄清了一个问题,这第三车道并非主线车道,而是由服务区汇入的“加速车道”,一批洗地者立即如获至宝,马上攻击大巴司机“不走正道”,而道路设计无责——在此说明楼主的态度,不否认司机可能存在疏于观察等方面的责任,但这与追究交通设施的缺陷并不矛盾,而后者对于保障更多旅客的安全,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标,为什么要有规范,为什么要通过严谨计算来确定缓冲长度,正是为了保护大众,即便路痴、路盲、疲劳驾驶也不至于随随便便命丧九泉。

洗地者提出的指责很好,各方都要依法行事。如果大巴车属于过路而并非服务区驶出,的确没有必要进入第三车道,然而即便它误入此车道,是否违反交通法?——楼主找不到违法依据。变速车道与主线之间是虚线,意味着双向允许跨越,除非利用低速车道超车属于违章,通常的误入并不违法,通常也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前方见到收窄再并回去就是了,只要有符合标准足够的渐变段,这不成问题。相信很多司机也有类似的误入经历,合规的道路设计对此有容错度。在不能容错的地方,便会用只允许单向变道的虚实线予以警示,这是合理设计的应有之义。

关于变速车道,也有相应规范,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明确等宽变速车道也需要增加渐变段长度,对应60公里时速应为40米——显然,涉事路段也不满足。

关于81米和40米的差距,楼主认为应采用前者。首先,国标高于行业标准,而且国标是强制条文;变速车道也是车道,其收窄并线也应符合国标中“车道数变化”的要求;另外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也明确“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而发生此特大事故的路段,其渐变段长度无论是行业规范,还是国家标准,均不符合,应视为重大缺陷。

另外这张图又牵出另外一个命题:服务区的选址问题。我们把卫星图拉远,可以发现在秦岭一号二号隧道之间仅约500米长的山谷之中,设置了一座设施完全的“秦岭服务区”,意味着有大量货车、大客、小汽车都会在这里选择休息或者加油,出入量可观,对主线交通有不容忽视的干扰,选择在这极为狭促的隧道之间是否合适?(图五)


作为常识,隧道内外是事故高发之地,而本案所涉的西汉高速西安段更是榜上有名,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十大“十大危险路段”,自20079月开通到201310月,事故共造成139人死亡(公安部),当然加上这一次,今年稳登头名了。

进入隧道前后,尤其是像秦岭隧道这样漫长的高速路隧道,司机会经历强烈的光线、视线乃至心理变化,需要全神贯注才能确保安全,距离隧道出入口过近的变道设计,是极易诱发分心和误操作的因素,在很多交通专业的研究论文中,都得出类似结论,现实的事故概率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前述《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规定互通式立交的变速车道的渐变起点,应距离隧道出口1km以上,至前方隧道进口的距离,则需满足设置标志和标志以后对洞口判断所需的距离。服务区出入口对隧道口安全的影响,与互通式立交出入口是类似的。

在本案中,限于地形约束,从隧道出来立即拓宽为三车道,而在进入隧道之前又迅速收窄回两车道,其与隧道口的间距几乎为0,完全没有缓冲时间,双向都是这样。无疑,这是对驾驶员的严峻考验,如果有意利用此服务区,而从长达数公里的“黒障”中驶出之后,还来不及适应刺眼的阳光,服务区入口便已瞬间错过,很可能引发司机懊恼、慌乱而引发事故。

而从服务区回到主线的车辆,则必须在不满足国标的逼仄距离内完成并线,否则便是——撞墙,更要命的是你撞墙的速度是已经提升起来的速度……这样玩命的并线考核恐怕令老*司机都胆寒三分。

如果赶上游客密集的假期,服务区往往人满为患,出入口排队司空见惯,在寻常的高速路上,最多导致主线拥堵,然而在隧道区间拥堵,则非比寻常,即便没有诱发事故,在暗无天日的隧道内一堵两个小时,也极易引发人员恐慌,乃至因尾气浓度而突发疾病……隧道本应是最大限度保证不受干扰、不易引发拥堵的区域,竟被塞进了这样一个规模不小的服务区,此设计是否考虑周全?

国标尚未作出针对性规定,但有地方标准已经注意到此隐患,如江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规范DB 36/ T 6982013》就明确指出:服务区与隧道间距宜不小于1km。在诸多交通专家学者的有关研究论文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虽然国标没有直接约束服务区与隧道间距,但只要把服务区摆在这里,在这总长500米的山谷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符合国标的渐变缓冲长度,加速段、减速段都不够,从卫星图中可以看到,对向隧道出口进入服务区的减速车道更为局促,一出隧道就并线,哪有这么开车的?谁能反应的过来?

如果不能满足线路设计国标而强塞服务区,很明显也属于违规设计,整个服务区的选址是有问题的,决策者需要出来走两步。

这是根本性的诱因,此两隧道之间,短短几百米一瞬而过,如果没有乱七八糟的拓宽又收窄,没有什么进出服务区、第三车道的干扰和误导,而仅仅是干净利落的两车道连接,这36人恐怕并没有机会死在这里。

作者:纸上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速公路路基、桥梁与隧道衔接过渡方案探讨
老司机过隧道都喜欢靠左行驶? 明白原因后, 新手: 高! 实在是高
火灾模拟:地铁车站列车站台火灾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为了这些高端人才,北京要建最长地铁站!
10年100万公里资深司机给新手的走高速...
高速公路出入口事故何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