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华:论幸福

 

幸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视域,与我们的工作范围,与我们同世界的视点协调相称,并受其制约和界定。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越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便是为什么愚昧无知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的原因,否则,他们脸上的表情就不会如此温顺安祥了。

 

幸福之所以是有限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后半生要比其前半生更为凄凉冷寂。随着年华的流逝,我们的视域不断扩展,我们与世界的触点不断延伸。童年时代,我们的视界囿于周围狭小的范围;青年时代,便有了引人注目的拓展;到了中年,我们的视野已包容我们活动的所有范围,甚至伸向遥远的界域——例如,对国家和民族大事的操劳忧烦;而人至老年,还包括对子孙后裔的牵挂。

 

即使在理智活动中,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必然是有限的。因为,意志越是不易激动,我们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少。我们明白,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定是为了突出意志的内驱作用,而对理智能力的限定则突出了意志作为内驱动源泉的作用。这后一种限定常常会遇到麻烦,即它为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敞开了方便之门;为了摆脱这些烦扰,一个人将利用种种便利的方法——诸如闲荡、社交、挥霍,娱乐、饮酒等等,这类方法将导致灾难、堕落和不幸。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幸福的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幸福的必然条件。人们也许留意到一个事实:描写人们生活幸福、心境安宁的诗——我指的是那种质朴宜人的田园诗——所表达的常常是在单纯狭小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而这一点恰是田园诗意境中的本质核心。同时它也是一种情感,即我们在欣赏所谓风俗画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的本质。

 

因此,生活方式的简单质朴,乃至单一不变,倘若它并不使我们感到厌烦乏味,那么,还是有益于幸福的。因为正是在这种景况中,生活,连同其不可避免的重负,至少可使人感受到:它像一涓涓细流的小溪,悄然无声地流逝,它是那样地平静,甚至没有一丝波纹或旋涡流。

 

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事物。在这方面,纯然的脑力工作——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生活实践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为后者往往沉陷于成功与失败的无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安宁和痛苦的折磨。需要指出的是,从事这种脑力工作必须具备杰出的理智能力。

 

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无所欲求,才能够说“余只占有自身之一切”。毫无疑问,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因此,我们毋须过多地重复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事实上,在商福特那极为巧妙的话语中也出现过同样的思想:“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它,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可能发现它。”

 

追名逐利,饮酒狂欢,生活奢侈,所有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碍:虽然它们会改变我们悲惨的生活,使我们享受到种种乐趣、欢快和愉悦,但是这也同样是一个危险的过程——一个不可能不导致期望和幻想的过程;在这方面,不断变幻的谎言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附属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的力量《节选自风景中的人类》
中学生抗挫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
我们为什么会变得铁石心肠?
疏泄法是摆脱烦恼的妙方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就一定对?
手相学(大拇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