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元节”与民俗中的彼岸世界

“中元节”是个特殊的传统节日。其特殊性表现在作为一个节日,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宗教背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各有各的说法,进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习俗。“中元节”,实际上是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而民间信仰中,则被称为鬼节。

然而不管什么源流,不管在什么地区,这个节日在各种表面差异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致的主题:那就是中国人对死亡的关注、思考与态度。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节日。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节日,都与人们关于彼岸世界的想象有关。人们之所以会去进行这样的想象,又与死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死亡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激发了先民对于人生与生命的本质、对于彼岸世界的思考,进而产生了关于彼岸世界的想象。直到今天,这一想象的主要使命仍然是对于死亡进行解释,以此来抚慰人们的心灵。中国是一个宗教氛围相对淡薄的国度,这体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对于死亡、鬼神这些的主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比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主流之外,还有众流奔腾。对于生与死如此重大的问题,先民还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西方,彼岸世界是神的世界,是由上帝主宰的。而在中国传统中,特别是在民间信仰中,在许许多多个体的精神信仰中,彼岸世界仍然是人的世界,只不过是已经故去的人。“中元节”的意义就在这里,这个节日,是此岸世界的生者与彼岸世界的逝者交流的时刻。通过这样的节日和一系列的仪式,人们找到了关于死亡的答案:死亡,就是去另外一个世界。而两个世界之间,是可以交流的。如斯,人们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可以稍微得到纾缓,对于死亡的态度可以更为达观。即使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中,仍然还可以跟亲人息息相通。而对于活着的人,这也是一种安慰,通过仪式和想象,告慰逝者,实际上是在告慰自己。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由己及人,这在“中元节”体现得非常充分。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主要是祭奠祖先。但在“中元节”,则由亲人扩展到彼岸世界的陌生人,对于孤魂野鬼,在这个节日中,也有特定的仪式进行安抚。这是一种充满慈悲,富有人情味的做法。

可以看出,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中国没有西方那么悠远,但却更加真切,更加贴近于现世,更加充满情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数千年,弦歌不绝,文化的纽带作用是关键。这其中,国人对于死亡、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有没有发挥作用?在关于彼岸世界的共同想象中,维系着生者与逝者,生者与生者之间的情感,是不是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认同?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时常听到有人故作深刻之语,曰:中国缺乏宗教信仰,进而作遗憾状。其实了解一下国人关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就明白这是不成立的,而且也没有必要遗憾。关于人生和生命的若干终极问题,中国人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这形成了民族的特征,在今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一部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祸福相倚,又何必遗憾?

    本文发表于2017年9月6日《羊城晚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俗“逢九求福”,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这3件吉事别忘做,尊重传统,福自来
清明缅怀,思念成殇
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民间“落葬”还有这些讲究,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中元节,祭祀莫忘文明
今日中元丨又是一年七月半,为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