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影笔记】王安忆:作为人生慰藉的电影之梦·危机与“遗梦”



  在这个资源紧缺的关头,好莱坞是不是怀着一股拯救的决心,它力图创造更大规模的梦幻,好像要用体量说话,来抵制内部的空虚。

  
  在1989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雨人》里,达斯廷·霍夫曼饰演一个白痴天才。这似乎又意味着一个转向,美国电影自英雄走向凡俗人生之后,又开始走往畸形人格。就好像,凡俗生活的能源逐渐告罄。思想掘空了寻常性质的材料,却又走不回去了,一旦清醒,就不可能再受蒙蔽,那些伤感的甜梦一去不复返,只有继续向现实挺进。这个高度实证精神的国度,多少是机械主义的,他们不像神秘的东方哲学,将现实破解成虚无的深渊,而是全面负责地分析成物理的性质。于是,现代心理学、病理学,就为“梦工厂”提供了新的资料:病人。我想,《英国病人》称得上顾名思义,《与狼共舞》也算得上,《沉默的羔羊》算一个,《阿甘正传》再算一个。还有,病态的伦理关系,比如《美国丽人》——这故事使我想起多年前在汉莎航线上看一本美国生活杂志,有一篇纪实写作,关于邻人家的谋杀案。事情发生在美国中部,或者中西部,总之是真正的腹地,平静安闲的居家生活里。邻人家的主妇反复发病送进医院诊治,有不明显的中毒倾向,其丈夫因作案嫌疑被警局逮捕,又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在这个看起来与你我无异的家庭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倘若真是有谋杀发生,生活竟也是纹丝不动,水面无波。就是这样安宁到了枯乏的现实,一切按既定程序运行,能有什么梦想呢?《廊桥遗梦》也是发生在差不离的地理环境,四周是田野,田野里贯穿着公路,跑着车,邻居间礼貌地疏离着——主妇一时间红杏出墙,却又及时收住,所以就叫做“遗梦”,再确切无疑。说是美国有色彩,那是全局地看,局部则是沉闷的。编和看的人都不像50年前那么好哄了,罗曼蒂克见得多了,人性呢,则是不消说的,现在,用什么来造梦呢?说实在,造梦的材料出现匮乏的危机。



  在这个资源紧缺的关头,好莱坞是不是怀着一股拯救的决心,它力图创造更大规模的梦幻,好像要用体量说话,来抵制内部的空虚。《泰坦尼克号》,几十年前,英国以此为题材拍摄的《冰海沉船》,影片审慎地叙述整个沉船的过程,毫不企图制造戏剧高潮,那冷静的态度却袒露出大不列颠民族的自尊。但《泰坦尼克号》,则成为浪漫的故事。这个浪漫故事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基本脱胎于牧童和公主的模式,却不再具有质朴的人生观念。但是这个浪漫故事的材质却是极其的肖真,先是描绘船的宏伟豪华,巨大的锅炉,无数的汽锤,蚁群样的劳工,由此产生无所抵挡的动力。电影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灾难中度过,几乎相当于真实事件发生的长度,船身倾斜,人就像豌豆一样在甲板上滚来滚去,尖叫、哭喊,满盈于耳,好比身临其境。那一对跨越阶级差异的男女终于在不可抗力前精神结合,是挺动人的,然而,事实上,不可抗力要挑战的远不只是小儿女情长,它是面对普世人生,要平凡得多,也严重得多。电脑技术尽可以惟妙惟肖地仿真,然而也是梦境本身在变质,它变得孱弱,不堪推敲,只得以外部的真实让人们信服,内中的情节已经穷尽想象力,再无意外之笔。



  斯皮尔伯格是造梦的翘楚,他可能极早就意识到现实生活不可能提供梦境了,他索性放弃,脱离出来。他的《ET》,一个外星人,具有淳朴的性格,和小朋友们做了伙伴,在它古怪的外壳之下,穿透出真正的人的目光。“梦工厂”又有了新一代的产品。再有《侏罗纪公园》,那是一个消逝的世界,唯有在化石上留下浅显的痕迹,也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事情走入漫无秩序的状态,没有了限制,不需要自圆其说,于是也构不成故事。


  纪律约束其实是结构的条件。不知道斯皮尔伯格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他有时候又会倾注于特别写实的题材,比如《辛德勒名单》。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自有着肯定的规则,不容置疑,不必另外创造逻辑,就是说,事情先天就有了结构的形式。问题是,怎么样将真实的事件变成梦幻。《辛德勒名单》,说的是一个名叫辛德勒的企业主,以用工的方式掩护了几千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屠杀,劫后余生。那淋浴室的一幕惊心动魄,赤裸的犹太人被驱赶到一间黑暗的房屋,关于煤气室的传说已经在犹太人中间蔓延,极恐怖的一霎之后,悬于半空的莲蓬头却洒下水来,原来是赶他们沐浴,这才响起一片哭声。与此惊惧的一幕相对照,是辛德勒的工厂宿舍里,女工们在议论煤气室的传闻,一名年轻的姑娘问,真有这么可怕的事情吗?她的语气那么天真。事实上,几千名犹太人的逃生丝毫改变不了整个犹太人族群的命运,一个人的善行也丝毫不能减轻这使整个人类蒙羞的大罪行。我记得,也是英国拍摄的电影《苦海余生》,那一船犹太人受尽了折磨。终于离开汉堡,向哈瓦那航行,结果被拒上岸。船长向各个口岸要求登陆,中立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一一拒绝。当所有办法都穷尽之后,船长将大家召集起来,面对绝望的人们,他能说什么呢?他说:我们犹太人所以能够生存到今天,是因为从不丧失信心!听起来很空洞,但这是最后的没有希望的希望,这信心是面对虚空茫然,也是面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永恒,却不是对辛德勒——一个好心的施主。这已经涉及哲学的命题了,不是好莱坞所能负责的,好莱坞只忠实于普遍人生的梦。同情,仁慈,善行,一部分人被拯救,未被拯救的坠入深渊,这就是梦。要拯救所有人,则是理想了,梦承担不起。尤其是天真轻俏的美国梦。



  2005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却有些令人意外。似乎,三十年前的批判现实精神又回来了。看来,发生的事情总归是发生了,不会彻底消亡。一个连环套式的故事里,表现的是多种族国家的生存处境,偏见隔离了人群,生活又使人们跨越隔离带,近距离接触。于是,人人自危,紧张的心情好比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世界简直就成了个火药桶,人性单纯的本义不期然地缓和着形势,可是,猝不及防间,要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不料想,娱乐成风的好莱坞,还隐匿着严肃的人道关怀,星光璀璨的奥斯卡会将大奖颁给这朴素的关怀——那其实是所有艺术的发源,希望这是一个预示,预示着美国梦正在洞开一个新的天地,人本主义的天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芃菲诗词【七绝·赞辛德勒】(新韵)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奥斯卡金曲(唯美萨克斯音乐)
名导系列(国外篇):好莱坞“造梦者”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犹太人真的像电影里面被美国人解救吗?
最值得看的十部电影
没有转捩点的跌宕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