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前 | 肖克凡:话说过年


话说过年

 

据说,“年”是一种古代的吃人猛兽,磨牙吮血,先民闻之丧胆。终于有神农氏手持神器将其降服,时值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黎民百姓遂称这一天为“过年”,“过”字含有去除之意,过年就是去除猛兽。燃放爆竹的习俗得以流传,也始于“过年”的原始意义。当然,这属于神话传说。


四季为一周期。这周期,尧舜时称“载”,夏时称“岁”,商时称“祀”,周时称“年”。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太初历”从而有了确切的农历新年。由此可见,“年”之字义表示春夏秋冬四季,而且代表着原始农业社会生活。很遥远了。

百节年为首。有了年,也就有了过年的习俗。过年,“劳农以休息之”,说的还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然后就过年了。丰收,喜庆,祭祖,敬神,当然也喝酒庆贺。过年无疑是农人的年终“述职”,也无疑是广大农村的盛大节日。中国人过年的脚步从远古向着近代走来,笑嘻嘻一直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而且滚雪球儿地形成了一套套各具地方特色的“年俗”。譬如南方年糕北方饺子,就是既解饱也解馋的年俗。


今天我们仍然过年,人人都不曾缺席。只是从公元1949年以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给旧历年改了名字叫春节了。改了名字还是过年。譬如一只宠物狗,你叫它方方还是圆圆其实一样的,因为它是你的最爱。


然而事情还是起了变化,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改革,那只宠物狗面临失宠。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有传统文化守卫者惊呼民俗流失。许多市民同样感叹“年味儿”淡了。


年,从头到脚散发着各式各样的味道,从远古走到今天,一直走进我们心坎里。如今,它散发着残余的年味儿,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请看,方兴未艾的西方圣诞节,一步抢在春节之前,几成“显学”之势。还有西方情人节,也使鲜花市场空前兴隆。莫非真的来了一群洋种宠物猫?


此消彼长。淡了的是味道,远了的是背影。各式各样的民俗都快成文物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球化”压迫得气喘吁吁。


其实不光只有春节。中国人一年到头原本有许许多多节庆,从而构成了我们坚不可摧的无处不在的民俗生活。春节之后,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只是更多的民俗节日已然退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甚至使人觉得它们根本不曾存在似的。试举几例中国北方民俗节日: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罗灰于院中,名曰打囤,其中放置谷粮少许,谓之填仓,据说老鼠这天娶亲。


三月初三,祭祀文昌帝君,其实是“惜字纸节”,有民间组织“惜字纸会”挨家挨户收集无用字纸,集中到郊外清洁之地焚烧,让仓颉所造文字归天。


四月二十八,药王爷诞辰节,民间多有盛大庙会,以纪念神医孙思邈。


六月二十一,火神爷诞辰,家家吃面,打卤炸酱均可。


七月初七,乞巧节,女子设瓜果,祭祀织女,谓之乞巧。


七月十五,盂兰节,放荷灯,烧法船,做水旱两路道场,有民间俗人甚至称其为“鬼节”。


八月初三,灶神节;八月二十七,孔圣人诞辰,学校放假,祭祀于文庙;九月十七,财神爷诞辰,燃放爆竹,活鱼放生,供奉猪羊以祀;…

一个个民俗节日已经消隐,一个个民俗节日正在淡化。五月初五必须吃粽子的,尽管有所恢复,然而门前悬挂艾叶与菖蒲叶的则少了。九月初九重阳节食糕者,不多,登高者也不多了。当然还有愈滚愈小的元宵,南方谓之汤圆。

时光似水。经过似水时光的潺潺淘洗,时至今日自先民时代流传下来的许多民俗也渐渐淡然,仿佛一件被洗得褪色的衣裳。这不足为怪,因为我们在时间里成长,同样也在时间里丧失。全世界任何古老民族都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如此有得有失的历史进程。尤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只能竭力保有自己的话语权,争取得大于失。


比时光淘洗更为激烈的是时代变迁。纵观我们不胜其多的民俗节日,无不深深打着古老农业社会的烙印。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因为家家户户设有粮囤,这残留着保护粮食的文化原型。四月二十八祭拜药王,恰恰由于农业社会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六月二十一火神爷生日,全家借机吃上一顿美味捞面,具有合法解馋意义。七夕乞巧节本身充满了男耕时代的“女织”色彩,没有缝纫机,必须练就一手好女红。


我们满怀深情地回顾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世俗化节日,发现它几乎均以吃穿为外部特征。譬如中国北方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炒鸡蛋,这完全以吃为内涵,理想坦然外露。于是过年便令人欣喜地成为贫苦大众的“解馋节”。只有到了除夕夜,普通人家的孩子才能穿上新裤新袄。这是因为农业社会生活贫穷,一年到头只有这次买布裁衣的机会。一年一度的新桃换旧符,深刻地描绘出“年”的大众意义。


一吃一穿,构成了我们民俗节日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苦难贫乏的中国历史特色。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敬神之余全家老小品咂糖瓜儿当属物质大行动。唯物论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糖瓜儿就是明证。


经济发展,社会昌明。一吃一穿被视为寻常之事,我们无疑正在走出落后的农业社会而转入先进的信息时代。


如今,中国许多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鞭炮。没了大年夜的鞭炮轰响,从而留下巨大的民俗文化心理空间等待填充。事实上多年固有的民间习俗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淡而化之,势必出现新的民间习俗。


初一上网、初二充电、初三手机全球转。这样新式年俗雏形,很有可能导致初一速冻饺子、初二方便面、初三比萨饼煎鸡蛋的中西合璧的饮食景观。无论旧俗新俗,其实都是民俗。


我们一年的生活是一只巨大容器,过年就是这一只巨大容器的排放口。我们一年的生活是平庸乏味的三百六十五天,过年则成为超凡拔俗的巅峰时刻。巅峰时刻有可能获得巅峰体验——尴尬变得不尴尬,忸怩变得不忸怩,平庸变得不平庸。只是虚伪在春节期间可能变得有所节制。


如今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精神的极大解放,人生价值的极大提高,使得“中国小皇帝们”天天都在过年。孩子俨然成了老子。过年,首先在“祖国的花朵”心目中丧失了特异性。俗话说,孩子是生活的未来。我们的年味儿就这样在“未来”身上提前淡化,失去了它传递了几千年的独有魅力。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这本身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先有幸赶上了散养柴鸡蛋,我们则只能拎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回家过年的高铁列业。其实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只是牛车换成高铁而已。


无论怎么说,近年来我们的春节民俗文化传统,在不忘初心的号召下有所恢复。过年了,流失的只是时光而已。

 

中国邮政网上订阅《收获》双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岁时民俗
辽宁省特色民俗之元宵节
今天就进腊月啦~这些个天津的过年习俗,你都知道不?
正月二十三,善财童子诞辰,记住3大习俗,2大禁忌,兔年一路发
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赏析:天津旧时节令(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