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皖麦纵横

作者:南方


(▲图片来自网络)


  淮河和长江由西向东横穿安徽,把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分为三,淮北、江南和江淮之间。淮北平原盛产小麦,江南山区以水稻和林木为主,江淮之间稻麦间作。安徽小麦常年播种面积3600万亩左右,产量280亿斤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的40%,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1%。

  

皖麦溯源

  

  打开安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图,可以看出,皖北地区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各市几乎全覆盖,由北向南小麦种植面积逐步减少,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半小麦一半稻谷,沿江江南小麦零星种植。

  

  安徽小麦种植源于何时?是自古有之,还是外来之物?众所周知,小麦原产自西亚,公元前2000年左右传入中国。专家认为,中国最早发现小麦种植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有认为是河姆渡流域),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内陆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3000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

  

  1955年,考古学家在安徽亳县(今亳州市)的一个小村——钓鱼台村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一说西周)遗址中,发现有炭化小麦种子,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迄今至少有3000年,说明此地小麦种植历史悠久。亳州,紧邻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富饶美丽,人杰地灵,千百年来,造就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神医华佗等一大批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

  

  无独有偶。200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亳州以南200多公里的蚌埠禹会村遗址中,再度发掘出土小麦炭化物。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侧淮河东岸,古称禹墟,是大禹治水“禹会诸侯”之地,考古测定遗址距今有4100年的历史。这一发现,对考证中国小麦起源、研究古代农业史、探讨淮河早期农作面貌,意义重大。也足以证明,皖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种植小麦的区域之一。


高产攻关

  

  在沿淮一带,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和广袤肥沃的土地,为淮河两岸小麦生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勤劳勇敢的江淮儿女,在这片沃土上,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绚丽篇章。

  

  说到安徽小麦生产发展,不能不提及一个人——胡承霖。这位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多年来一直在安徽农业大学从事小麦栽培教学与科研工作,始终牵挂着全省小麦增产和农民增收。

  

  1978年,安徽小麦总产量只有56亿斤,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1984年全省小麦产量已达到130亿斤。20世纪末,安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大量调销省外。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安徽开始“扩经压粮”,小麦产量持续下滑,1997年单产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斤,到2005年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下降了20斤。

  

  小麦是安徽主要粮食作物,是沿淮和淮北地区的当家品种。看到全省小麦生产急剧下降,胡承霖教授心急如焚。怀着对农民对小麦的感情,2005年春天,已退休10年的胡承霖,忧心忡忡地给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赵树丛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谈了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他凭着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大胆提出“小麦高产攻关”建议,并附上“全省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攻关方案,立足安徽小麦生产的自然环境,从改善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产示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攻关措施。

  

  胡承霖教授的建议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很快组织小麦高产攻关专家论证会,完全同意胡教授提出的高产攻关方案。随后,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全省麦产区开展为期5年的高产攻关行动。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赵树丛副省长任组长,胡承霖任副组长,具体研究和部署小麦高产攻关事宜。

  

  从2005年秋种开始,一场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农业生产大会战,在皖北和江淮小麦主产市拉开了帷幕。此间,胡承霖教授以耄耋之年,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小麦的生长,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管理。

  

  高产攻关第一年,安徽小麦总产达193亿斤,比上年增长32亿斤,麦产区平均单产首次突破600斤,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纪录。5年后的2010年,单产达到680斤,总产达241亿斤。比当年预计增产50亿斤的目标多出30亿斤。

  

  历时5年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在安徽粮食生产发展史上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产业振兴

  

  与小麦种植由北向南不同,安徽面粉加工业的起步却由南向北。据《安徽省志·粮食志》记载,安徽最早建立面粉加工厂的是位于长江南岸的芜湖益新面粉厂,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产面粉12万袋,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安庆和江西九江等地。

  

  解放前,芜湖、蚌埠、滁州等地先后建立美隆、宝兴、信丰、大成面粉厂,年加工能力200多万袋。新中国成立后,省粮食部门投资在主产小麦的淮北地区新建了9个日产10万斤的小型面粉厂。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省内小麦从不能自给发展到自给有余。为适应农业结构变化和满足城乡面粉供应,1982年,省粮食部门投资1300多万元,在全省新建了11个面粉厂,并对一些老面粉厂进行改建扩建。至1985年,全省共有61个面粉厂,产业工人6000多人。合肥面粉厂还从瑞士引进等级粉生产线,生产各种用途的食品专用面粉。

  

  20世纪末、21世纪初,安徽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从育种栽培、收割收购到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从田头到餐桌,实行全产链经营。在产业发展的源头,安徽的农业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两大小麦品种:“皖麦33”和“皖麦38”。

  

  “皖麦33”由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育成,成穗率高,抗倒伏能力强,非常适应淮北、沿淮及江淮地区种植,1992、1993年试种,平均亩产近700斤。

  

  1997年,由安徽省涡阳县农科所历经10年艰辛培育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皖麦38”,通过有关权威部门审定,也宣告了国内育种高产与优质不能并举时代的结束。此品种不仅分蘖力强,抗寒、抗倒伏,而且产量高,当年试种平均亩产达976斤,最高亩产突破1000斤大关。

  

  小麦产增质优,促进了面粉精深加工迅猛发展。2017年全省小麦年加工能力2100万吨,小麦粉产量904万吨。皖北地区已形成以宿州、亳州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产业集群,涌现出“皖王”“正宇”“凤宝”“雁湖”等一大批面粉、面条和方便面知名品牌。

  

  去年以来,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制定“中国好粮油安徽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皖人食皖粮、皖粮销全国工程和皖粮产后服务工程。省政府出台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在小麦主产区亳州市召开全省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会,做实做好粮食产业经济这篇大文章,一张更新更美的皖麦振兴蓝图正在绘就。



皖江两岸稻米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情况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安徽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亩产828.7公斤!泰安市高产攻关田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今年安徽粮食总产达到803.8亿斤 总产居全国第四位
玉米晚收8—10天 亩产可增收10%左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