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佳节词话·走月亮


走月亮


儿时的记忆里,故乡的中秋月最明最亮。尽管那时家境不是太好,但母亲总要烙几块月饼给我们吃。母亲先把发酵的面粉和好,揉到一定程度,切成小块,包上馅。馅有好几种,我最喜欢吃的是红糖芝麻馅。就是把炒好的芝麻碾碎,再和红糖、桃仁、杏仁搅拌即可。包好的月饼就用大铁锅慢慢烤,烤到一定火候,月饼的香味便弥漫开来。我贪婪地张开嘴巴,吮吸着香甜的空气。烙好的月饼,外焦里脆,香酥可口。接下来就是“敬月”。敬好月神,母亲便分给我们每人一块圆圆的月饼,拿到垂涎已久的月饼,我们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那一刻,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一轮圆月,洋溢着欢乐,就连家中的小花猫,也兴奋地在地上打滚、撒欢、跑前转后地跳个不停。

吃完月饼,我们就去“走月亮”。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里说:“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走月亮》也记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菴,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走月亮的人很多,大多是妇女和孩子,密密地挤在长满杂草的田埂上,像一条不见首尾的龙在银光里扭来扭去。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越走越亮,越走越透明,人越走越欢乐。夜空中的萤火虫已经没有了夏日的快活,躲闪在青绿的芦苇帐里,秋虫唧唧在脚边凑热闹。我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好奇地问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妈妈就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

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一阵阵微波。河上有一座小石桥。我们走累了,就趴在桥栏杆上,欣赏着月光下的河水。月亮照在河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河边孤寂的杨柳终于也盼到了这一天,自作多情地婀娜在水里的亮色中。河中的小舟也要去走月亮,驾船的渔者在河上悠悠徜徉,渔火一星,撸声咿呀。竹篙一点,那倒映在河中的月亮便成了片片鳞光,要待到小舟荡出很远,圆圆的月亮才弥合创伤,不过总留些水的皱褶。放眼望去,眼前景物似一副深色的月夜水墨画。

在走月亮返回的途中,我们还会到人家的院子里去摸一些好吃的东西,俗称“摸秋”。所谓“摸秋”,其实说白了就是“偷”东西。之所以把“偷”加上引号,是因为此“偷”非彼“偷”,不管人家有没有人,我们都要去摸点柿子呀,南瓜呀,豆子呀之类的,当然谁也不会摸很多,只是意思一下,图个吉利。一般来说,被偷的主人是不会骂那些偷东西的人的,即使招来女主人的嗔骂,这种“骂”也是帮你消消邪气。我一直都不知道“摸秋”这一风俗是从何典故而来,但对于小孩子的我们来说,却觉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毕竟让我们尝试了一下做“小偷”的滋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读《静夜思》,只感觉它朗朗上口,由于与故乡没有距离,加上少年不知愁滋味,没能领悟诗中隐含的浓浓乡愁。长大后,有过几次流浪天涯的境遇,才逐渐领略到余光中那萦绕在心头的浅浅乡愁的深层含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当明月升起的时候,那根植在心底的乡愁就像一根无形而又坚韧的丝线飘摇起来,而握住这根丝线的,是母亲那纳过无数双千层鞋的手和故乡村头那苍劲的老槐树的枝桠。


文\吴建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
散忆中秋
中秋节,说说月亮【中秋节专刊】
中国诗歌报朗诵创作室第69期精华作品集
《诗星光》诗策划:同题◆昨夜,玉盘里住着我的心思
中秋 || 桂影婆娑,月光正用最辽阔的抒情止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