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坡笠教授
◇符兹威 张国华  冯增超,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委会后岭村一名普通的村民,不久前成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黎族藤竹编”特聘教授,成了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的新闻人物,人们都称其为“东坡笠教授”,一时传为佳话。

  冯增超因为有高超的编制东坡笠的技艺而出名。

  岭下村一带的村民很早就编织沙坡笠,但历史较悠久和久负盛名的要数后岭村。这个30多户100多号人口的村庄,以前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编制沙坡笠。
  提起琼海市阳江镇一带的沙坡笠,不能不提北宋的苏东坡。宋哲宗绍圣4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到儋州。在海南的儋州东坡书院内有一幅石刻的《坡仙笠屐图》镶嵌在载酒堂的墙壁上,图中有苏东坡戴笠著屐冒雨状,并有题序: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著归,妇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由于苏东坡访友遇雨从农家借来所穿戴的木屐和斗笠的模样甚奇怪,惹得当地妇孺争笑,连狗也对着他吠叫,这一“笑”一“吠”,竟让这种竹笠沾了苏东坡的光。这种竹笠美观轻便,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能遮雨挡雨,由此名噪一时。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3年,殚精竭虑为百姓做好事,一腔热血,创办书院,亲自言传身教,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当地发扬光大。当地淳朴善良的人们十分爱戴苏东坡,便将苏东所借戴的斗笠叫“东坡笠”作为一种纪念。而苏东坡所借戴的竹笠,正是琼海一带制作而传到儋州的“沙坡笠”。

  后岭村的冯增超一家几代人都编制东坡笠。过去因为贫穷,冯增超的父亲冯辉天13岁就开始学习编制东坡笠,用这门手艺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冯辉天这一代,编笠的技艺更臻于娴熟,其声名风靡岛内外。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编的200多顶东坡笠竟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2010年6月海南广电出版体育厅颁发给冯辉天“命名冯辉天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传承人”的证书。

  冯增超从小出于一种好奇心,跟随父亲学习编制东坡笠闹着玩。冯增超与东坡笠真正结缘是他高中毕业的1979年。父母亲生下兄弟姐妹5人,家庭生活困难,冯增超是老大,父母亲要求冯增超学会编织东坡笠,与父母共同撑起家庭的生计。

  冯增超的父亲教其学习编织东坡笠是从基础知识并从严从高要求开始。带冯增超到山里砍竹子、剪葵叶、剥白藤。破竹篾、削白藤是难度较大的基础技术,父亲要求冯增超认真、仔细、反复练习,一直练习到父亲满意为止,此后才一步一步的教冯增超编斗笠。

  在父亲的指导下,冯增超费了吃奶的劲,终于编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顶东坡笠,心里暗自高兴。就问父亲能不能拿到街上卖,父亲一口说不行,因为编笠的技术还不成熟,斗笠的观感有损于“冯家笠”的声誉,这第一顶编织好的斗笠,只好拿去盖马桶了。此后,冯增超不断的向父亲交“作业”,经过反复磨砺,父亲同意他拿一顶合格的东坡笠到街上卖,得款7块多钱,高兴得冯增超手舞脚蹈。

  名师出高徒,十年磨一剑。冯增超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技艺日趋娴熟,其编织的东坡笠在外人看来都是一样的“冯家笠”。
  2013年81岁的冯辉天因病辞世,临终时拉着儿子冯增超的手说:“我们家祖辈几代人都编织东坡笠,你要把东坡笠的技艺传承下去。你的名字叫增超,就是要你继承祖辈的传统并超过祖辈的技艺。”冯增超面对父亲慈祥、期盼的面容,频频地点点头。

  父亲过世后,冯增超抚摸着父亲留下的证书和父亲各时期编制的东坡笠留有的样本,这才让他更有了一种责任的担当。子承父业,冯增超不断揣摩父亲的技艺,也向其他制作师学习,还参加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班的学习、交流、参观。已有30多年编制东坡笠龄的冯增超,凭着他不断的努力,煅就了纯火炉青、精致的制笠技艺,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东坡笠制作大师。2014年冯增超也获得了“命名冯增超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传承人”的证书,成了目前唯一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段时间,东坡笠的卖价不是很好,村里很多人都赶时髦,争相到外地打工捞外快。尽管当时阳江镇方圆几十里编制东坡笠的人屈指可数,但冯增超不忘父辈的遗愿,面对所获得的殊荣,表示一定会尽力将这民间制作东坡笠的技艺代代传下去。因此,冯增超又将东坡笠的技艺传给20多岁的儿子冯卿。夫唱妻随,冯增超的妻子庞才金也学会东坡笠的编织技艺,既是贤内助,又是得力助手。薪火相传,流传千百年的东坡笠技艺不会消失。
  东坡笠制作技艺,指的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笠帽的技艺。编织东坡笠的工艺繁琐复杂,但冯增超都严格按照“冯家笠”标准的程序进行编织并有所创新。
  首先是用没有眼的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竹篾的规格是宽0.25厘米、厚0.12厘米、长50至80厘米,片片要光滑匀称;各用长短不一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260多片竹篾,分别编成上层和下层的笠框;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油葵叶共3层插铺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用1.5厘米宽、厚0.2厘米的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型的笠沿,用铁丝或铜丝按10厘米一节绑扎笠沿,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编笠顶要有真工夫,在雏形的笠顶端细心的铺上油葵叶、芭蕉叶,插上4条约长18厘米、宽0.6厘米、厚0.3厘米的竹片,插入笠顶上端,然后用宽度一致的白藤片整齐划一的从下往上、下宽上窄、一层层编织到顶,使其将油葵、芭蕉叶覆盖,笠顶编织的藤面纹路、图案清晰细腻,笠顶整体端庄挺立、大小对称、菱角分明,酷似一个小金字塔;最后的工序是在笠上层(表层)涂上光油或桐油,使其灿黄悦目、油光可监、美观大方、防漏耐用。
  根据市场和定制人的需要,东坡笠的规格有直径(宽)40厘米到50厘米不等,高有23厘米左右,重量也只在1.2到1.5斤之间。现在需求更多的是小型笠,适用于青年人或骑车用。东坡笠制作的工序说起来简单,但编起来蛮复杂的,编制东坡笠有整整有50道工艺,上层就要编织大小10环纹路不同的轮次,一人编制一顶东坡笠要用一天多的时间,一月下来,也只能编制20多顶。
  传统的东坡笠是遮阳挡雨的雨具,其造型独特、美观轻巧、坚固耐用,一般能用10多年,甚至更久。过去阳江镇一带有这样的习惯,农家耕田插秧、牧牛割草,都戴东坡笠;访亲赶集也戴东坡笠;甚至嫁女娶亲,东坡笠也成了颇有门面的嫁妆礼品。近年来,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帽琳琅满目,东坡笠在民间遮阳避雨的作用已逐渐失宠。但其馈赠、休闲、时髦、纪念、展览、收藏、道具、装饰的功能正在衍生。那些在星级酒店大雅之堂挂上东坡笠等传统的农家用品,配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字画,那是一缕乡愁,也是一种文化;靓女帅哥戴上东坡笠骑着摩托车去兜风、旅行、拍个照,是一种时髦;游人携妻带儿在农家乐租顶东坡笠在田园里采摘瓜果或在鱼塘垂钓,体验农耕生活,这是一种时尚;那些早年戴着东坡笠离家背井的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的华侨和旅居港澳的同胞,最难熬的是乡愁,叶落归根或回来寻根,往往买顶东坡笠送亲朋或挂在厅堂,抚今思昔,教育后代勿忘家乡,勿忘先辈创业的艰辛,这是新常态下的一种记忆。2015年琼中县庆祝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办方特意编排一个反映乡愁的大型歌舞节目,冯增超编制的36顶东坡笠作为主题道具,让观众感到惊讶、新奇、大饱眼福。2015年4月在琼海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有关单位就让冯增超提供10顶东坡笠作为展品在博鳌会期参展,让我国领导人和世界各国政要及与会者目睹了传统、古朴、稀奇的东坡笠的风采,使阳江东坡笠出尽了风头。冯增超还和妻子带着自己编织的东坡笠在市里、省里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在深圳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并在蒙古国举行的各国文化交流会上亮相。

  阳江东坡笠是民间风物的一朵奇葩。物以稀为贵,时下海内外慕名前来冯增超家订制东坡笠的络绎不绝,冯增超一家编制的东坡笠在遐迩闻名的红色娘子军故乡阳江镇每月1号、15号传统的大集市上大受青睐,供不应求。
  冯增超除了精通东坡笠的编制外,对竹藤其它编织品的技艺也是一通百通,慕名前来观摩、学习的人不少。最为轰动的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教师,亲自到冯增超家洽谈、研究、设计课程,邀请冯增超到学院为一个培训班的学员授课。
  2018年7月中旬,冯增超到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为该学院定点抚贫的贫困户举办有30多人参加的海南黎族藤竹编研修研习培训班,讲授东坡笠以及箩筐、果篮、竹扇等藤竹器的编制技艺。在4天的培训中,冯增超以理论和具体操作相结合,手把手的带领学员学习编制的技艺,使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效果显著,受到院方和学员的高度赞扬。因此,为教学、培训的需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聘冯增超为“海南黎族藤竹编”教授,并颁发了证书。
  冯增超成功的授课,使学院受到很大的启发。学院将继续开办竹艺传习所,将学院的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珠宝设计等专业参与其中,为藤、竹编艺品注入更多的创意,打造响亮品牌并与企业挂钩对接,生产精致的藤、竹编工艺品,搭建电商平台,使藤、竹编艺术品或将能够成为国内外游客“带得走的乡愁”。

  东坡笠的制作技艺,是时光沉淀到指尖的技艺,外观雅致精美,蕴涵着独特精湛的民间文化,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独特的海南风情,是千年民俗风情画卷中一抹浓浓的乡愁。我们期待着冯增超教授“桃李”满天下,用古老的“非遗”技艺,编织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东坡笠这民间风物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此帖由网友 “春风” 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周刊·海之南】烟雨蓑衣海南笠
姚村竹编
瓷胎竹编技艺
扇子
畲族花斗笠:民间技艺造就“顶上功夫”
他跟竹子“耗”了一辈子,却用竹子打开了美国白宫的大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