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着我衣裳 吟我诗行

2019年7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着我衣裳  吟我诗行

□ 傅正之

着我华裳,转一拂广袖,纳却苍茫大地浮光掠影;

阅我文书,诵千卷诗联,领略四方山河水秀清明。

汉服为何?汉人之正装。汉,华夏之美称也。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华夏为何?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方称夏。

华夏有衣,其名汉服,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华夏有礼,其化为诗,诗亦成联,教化流行。着我华夏衣冠,吟我华夏诗联,风流千年相应,精神万世承传。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文明的特点是整体关联。

汉服,从形制视觉而言,鲜有论及哲学象征和教化作用。然,汉服因礼而生。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法象日月、男女、五行以言服章。服者,符也,和万物、制人事、表节度也。是故,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汉服”之汉,有中道的意义。背后直线,示人道正直;领直相交,示地道方正;宽袍大袖,示天道有容。这是最完整的祝福和规劝。

传统出精神,经纬布大道。

汉服之美,不是刻意设计而出,而是自然相生而来。交领右衽的左右关系所产生的气场,是美的缘起。

君不见——

天和地乃左右关系,天道左行,地道右行。

男和女系左右关系,男左女右,男外女内。

生命本身亦如左右关系,左肝右肺,左升右降。

左右能量的交换,推动事物成长,产生审美,化生艺术。一如对联,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

四海之内,无论宫殿、祠堂、道观、佛寺,乃至普通人家,对联都是国人第一门面,表达着美好的感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此,左右关系,又可化为上下关系、虚实关系、相映关系、进退关系、互助关系……最终,成就了中国人的多元思维和浪漫性情。

对联,汉文字的艺术,于字词工丽、音韵和谐的美感中,发挥着礼乐教化作用。

通过音律流淌出的汉字,字字珠玑。文字成了象征,学问融入情趣,道德流出祝福,心灵互相呼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这,不就是最美妙的教育么?

对的句子碰到对的人,对的是情投意合。对的句子碰到对的事,对的是相映成趣。一阴一阳谓之道,上下联放在一起,互相支撑成全。撞开道门,往里看到境界;打开天窗,往外看到悠远。对联的创作交流,可以变化气质,触动才华,启发想象,鼓励心志,表达精神。

汉字是我们的骄傲,汉服是我们的气节。倘使穿得汉服,作得诗联,领略其内涵,传承其精神,一人如此,一家如此,一国如此,方显我大国之性格,扬我大国之风采……如斯,则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矣!

扫一扫

看精彩文章

▲山西海印国学馆学子身着汉服,诵读《论语》

对话圣人,齐家治国先修礼;

打开经典,秉德尊儒必尚仁。

——吉林 吕淳民

▲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中心校吟诵社团的孩子们着汉服吟诵《声律启蒙》后,开心地合影留念。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汉服拍摄活动

扫一扫 看精彩视频

《汉家衣裳  天下炎黄》

学生观影有感

1


对历史的回溯

☆ 张潇文

对历史的回溯,精神的沉思,汉服文化不因为时代的进步而退去,应拥有一颗华夏儿女的精神与一颗纯真的本心。

汉服的文化博大精深。汉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时期的记载,是对中国文化经久不息的见证,同样的也是对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包容的一种体现,这便是汉服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藏着古代的礼仪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这无不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魅力,中国文化的礼仪也潜藏于它的生命之中。汉服上的刺绣,是中国的刺绣文化,精美细致。从古至今,汉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就于其中,古人一针一线,编织着一个灿烂的中华文化\汉服文化。“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如于衣冠,达于博远”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着我汉家衣,兴我礼仪邦。穿着汉服的古人,飘逸洒脱,同时又充满了气质和规矩之感,讲究的儒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每一个穿着者的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汉服,不仅仅是衣裳,更是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其特有的独特意蕴。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我作为一名女子,穿着应大方而又优雅,将汉服的深刻历史文化牢记于心间。

历史的文化源远流长,21世纪的今天,最缺少的则是精神文明与富足。科学技术的创新,物质世界的丰富,这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对于我重要的便是心中的宁静与美好。我要拥有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精神风貌——仁爱、创造、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2


华夏衣裳

☆ 刘玥琨

《左传》有曰:“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服,我国传承了4600多年的文化瑰宝,自夏商周起,没落于明朝,汉服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没有一件衣服能穿梭千年不对轨迹,留下经典唯美的模样,唯有民族服饰。汉服并不仅仅在于好看,她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智慧和传统。

汉服,一直被视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衣袂翩翩,裙裾飞扬,一袭国服,手挽发髪。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阴阳;圆袖交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缝垂带,代表人道正直。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领、襟、裾、袂、袖、衿、衽、带、系组成一个汉服结构,内衣、中衣、外衣组成一套汉服。

周朝的深衣,上衣下裳分裁,腰部缝合,以示尊祖承古;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而以后的汉服,则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无论如何改良,却从未改过一点——中缝,中缝象征人道正直。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的精神总有一条:人道正直。这是先人们骨子里留下的东西,一条中缝告诉人们万物可变,而人道不可变。

而现代缺少的,正是人道正直。经常看到各种有关人道缺失的新闻,我们丢失的,不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直以来老祖先刻在骨里穿在身上的精神啊!

曾经梦想着,我袭一身美丽端庄的汉服霓裳,翻阅着华夏悠远的历史,怀揣着从河岸拾起的《诗经》,在一轮凄清的汉宫秋月下,跳出一曲《霓裳羽衣》,不知不觉看遍唐宋风雪,聆听元代杂曲,来到了大明王朝,忽然一阵兵荒马乱践踏了华夏大地,江山易主,汉家衣裳再无踪迹。

近400年后,我们仍知道自己是汉族人,却已不认识自己的民族衣裳了。时时总有新闻说道一些穿汉服上街的朋友受到无数取笑和质疑的目光和评论。但是仍有很多热爱汉服,热爱华夏服饰文化的追梦人,“始于衣冠,博于达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各种各样声音回荡在神州大地。

汉服复出,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还是其背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更是崇尚人道正直的华夏精神。重现汉服璀璨的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吾辈必将上下求索。

3


归与,归与!

☆ 杨泽晧

今日,上午,金阳未盈,阴云些许,在那庄重肃穆的古典声乐中,《汉家衣裳》剧终,视频最后的镜头,止在了那苍茫的大唐长安城上,和那汉服鲜红的衣尾。

轻闭双目,我回忆着《汉家衣裳》的每一处片段,它由黄帝即位“垂衣裳而天下治”讲述到如今汉人丢失自己固有之人格;从“汉”——宇宙中的星河,所命名的民族之魂魄,讲述到凝聚着汉人灵魂的庄重、大气、飘逸、灵动的汉服经历次次劫难而最终被汉人自己所抛弃的三百六十年之久的历史。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无的不是华夏民族,而是那斩断鳌足以正玄黄的万仞天柱所炼成的一个民族的灵魂与骨气。是那鱼龙阵内金戈既出无人不降于我,即使战死,吾英魂犹要镇其八方万邦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是汉家衣裳的象征之物。

看那皇帝的一身龙袍,九条至尊;一冠平天冠,不是平天,而是顶天。那在龙椅上身着龙袍端坐的身影,有人说是皇权专制,但历朝文人志士却将其视为吾国尚在的象征,他们尽忠的不只是那一位君主,还有其背后的泱泱九万顷华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义廉耻勇,华夏民族只存于心唯恐不够,于是将其缝入了汉服的纤维之中。

记得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讲宋史时,两行学者立于山门作揖,在远处幽悠的青山下,提摆对座,似要谈道曰理。我不禁联想起朱熹与其弟子所听友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讲说后的双袖龙钟,痛哭流涕。

怀恋起汉服,总会勾起对先哲佳话的感念,庄子鸿鹄,孟子曰义,一个个恰淡静美的往事缭绕似风,在四千多年中轻佛着汉服的衣角。

至近代,在繁荣强盛的中国下,华夏人血液中本属于这个民族的骄傲一点点被唤醒,越来越多的人再着我华裳,兴我国邦,持我经籍,阅我国史。

我怀着真挚的心希望、祈愿、祝福,那作为脊梁的开拓进取崇文尚武、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会伴随着汉服的重现,踏过花开陌上,缓缓归矣。

4


华夏大美

☆ 康登昱

今观一影,述以吾中华之精神,汉服之精美无伦,观毕甚有感。

惟我泱泱华夏文明,远肇義皇之上,长传兴替之间。文、武之道, 重于养仁义,定江山,修吏治,解民悬。尔等唐宋文君众志成城,生机勃发;春秋百家争鸣,群芳竞秀。

汉服纹丽光鲜,纹于虎啸龙吟腾,长宽袍袖,挥洒肆意,上马可建功甚蕃,下马易扬墨作书,几青花纹上领,一扣一绳以为系,文人必于素衣朴冠,安贫乐道。不以胡服之骑射之易,安汉服难控邪?

今冀望华夏文明鼎新革故,重阅经典为大则,立中华男儿之骨,扬中华文化之风,扬善者抔土成山,涓流赴海;惩非者绳愆叫谬,革面洗心。着我汉服,读我汉书,曰我汉语,行我汉德,不为外风蔚然所惑,不为他国之盛强所欺,天地不以进退之心而防他人修身,明月不以成见之故而避圣人之贤德。

阳光普照,中华必美于世焉!是所谓物君同仁也,吾人其勉乎哉!

5

著我华裳,兴我国邦

☆ 王孟燚

汉服又称华裳,华服。宽而长的衣摆,飘逸的袖子,穿好后需要盘发。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一种服装,是中国人的服装。

今日老师为我们放了一段视频,汉家衣冠。汉唐以来的汉服,大方优美,飘逸灵动,古人就穿戴着这样的衣冠,使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人的独立人格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直位于世界之巅的汉文化。到宋朝,一个科技文化都高速发展的王朝,却遭受了蒙古女真等足猛烈的攻击。北宋灭,南宋起;南宋灭,人民反。一时间,老人,男子,学士,小孩,妇女不愿臣服元朝管辖的人民纷纷跳海自杀,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那野蛮的少数民族使用各种诡计杀害汉人,其残忍程度不言而喻。我心痛,一个汉人王朝从此被少数民族占领统治宋朝4500万人口锐减到9万人口,一场激烈的崖山之战,是中华的汉精神近乎消亡。“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再不属中华”,崖山之后,在无真中华。

但蛮夷的时期总会过去,明朝兴,复衣冠。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明朝是我见过最硬气的王朝。明朝统治者汉服,让中国人又穿上了自己的衣服,也让那位曾冷却的帝国之血又重新沸腾,让心底的独立人格苏醒。明朝我最喜欢的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1 7岁继位,在位时期年,除魏忠贤皮农民乱,勤勤恳恳,想要力挽狂澜,却力不从心。1644那一年,崇祯最后一-位汉人正统帝王为他的王朝殉了葬,留下血书“认贼分吾尸,勿伤百姓一人。”那之后,300年的繁荣从此落幕,复了百年的汉家衣冠,终倒在了满清铁蹄之下。嘉定三屠无人记,扬州十日血白流。明:亡,则天下亡。

明月昭昭,故国有明,汉犹叹匈奴未灭,明万苦不辞天下。社稷当前,死国可以。强敌环伺,天子跨剑。崖山之后,无言此世。日月星辰,二百八十年,自此中华陨落,不说扬州不论汗血,不谈割土不堪往事。异寇之仇不可忘,山河破碎不可辜,炎黄也,中华也,荣矣辱矣。莫忘了你我本是中国人。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著我华裳,兴我国邦。”

6

汉有服,有风骨

☆ 马日新

今习一片,名曰《汉家衣裳》,颇有感慨。

名曰衣裳,实则为华夏之风骨、人格也。上古之中国,具有了汉服与礼制。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泱泱华夏,也从这出生。著汉服,守汉礼,汉人之风骨明确矣:苏武牧羊,有志不屈;魏征直谏,以人为镜……

如今,人之生活已安,惜文化未复兴,人格无独立。蒙古、女真之二犯,不应为借口,而应敦促自我,复兴在任,担责在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今余尚学子耳,不能称大人以立命,只好以笔为刀,借文明志,劝人向善。明理,更需行动。经书之高深,非白衣可继绝学,但着装可控。示服汉装,润物生活于无声,渐自强,自信矣。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于生活中装服始启。

7

著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 宋伟博

五千年文明沉淀,三千载繁华如烟。人生百年,如梦似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著我华裳兴我国邦,泱泱华夏,天下炎黄。

汉族,是这中华大地的主体民族,汉族伟大的文化遗世而独立,雄踞世界之东!黄沙漫漫的丝路,踏破祁连的马背,乘风破浪的宝船,这是汉族的血液;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是汉族的筋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汉族的灵魂;寇可往,我亦复往,这是汉族气魄。这些叠加在一起,铸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汉服,上至炎黄尧舜禹,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是华夏礼仪之邦的代表,随着汉服的兴盛发展是中华文明。文明的繁盛在世界已排在前列,宋朝,文人墨客的天堂,诗的世界,词的海洋,文化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在南宋末期,与蒙古长达半世纪的战争。自蒙古兴起,南宋是唯一让它耗费人力时间最大的国家。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是汉族人,他们说汉语,他们崇尚汉文化,他们流淌着汉族的血脉,他们有着汉族的灵魂。但在崖山之战后,残暴的蒙古统治摧毁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元明清,文明更是历经艰难险阻,少数民族在汉族领地里摧毁了无知多少文化精髓,以他们短暂的游牧文明垄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长期这样的打打杀杀、征服、霸占让中国人变的麻木冷漠。中华文化啊,被丢弃了多远多远啊,明朝黑暗、恐怖的统治,让一直雄居东方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宁人打压!

我著华裳,我持长剑,21世纪人们不能因科技发达而抛弃了中华文化,汉家衣裳永会稽记于人们心间,礼仪之邦定会雄立世界东方。

▲以上为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初一学生所写的观后感

▲优秀作文的小作者们都会获赠《对联》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服爱好者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着我华夏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关于汉服你知道多少?
心学视野下的儒学重建
复兴汉族礼仪,重塑华夏衣冠,朱元璋对中华文明有再造之功
汉服千年之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