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者 旁评 | 谈陈再见的短篇《马戏团即将到来》

《马戏团即将到来》

“这会儿大雾开始散了,隐约有阳光从厚实的云层钻出来,空气中含有一种剖开新鲜树皮的味道,远处被河流分割为两半的县城,一半染上了柑橘色的光,一半还沉浸在朦胧的雾霭当中……”

创作谈

有时候,一天即是一生
陈再见

我喜欢写短篇小说,就像一个手工艺人,擅长把玩精巧玲珑的物件。

我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个县城系列,共计十二个短篇小说,着实过了一把瘾。今年意犹未尽,又写了《马戏团即将到来》。依然算是“东海人”系列吧,潜意识里却又把它和前面的区分了开来,没往那个文档里放。

近两年,当我一篇篇写下有关县城的小说时,心中除了片刻的兴奋,其实感受最多的是焦虑。焦虑是常态,问题是这种对写作题材的焦虑还从未有过。我不知道是否如实写出了小城人的身心面貌,更遑论是否抵达了精神层面。高铁一次次把我从深圳带回县城,通常一觉过后,睁眼醒来,车窗外必然是熟悉的风物了——远处如黛的群山立着巨型的白色风车,近处则是成片的塭田和长满芒花草的湿地,其间偶尔散落一间木质小屋,屋外的芭蕉下泊着一条简陋的小舟……然后是茂盛的桉树林和碧桂园新建的楼盘小区,县城的建筑物已然抬头可见。从远处、从高出地面的高铁桥梁上看过去,眼前这个小城的姿态和穿行在街巷时颇有差别。多数时候,我不知道我的写作,是忠于远观呢,还是更忠于近察?或者说,我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尺度和方式,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这座车窗外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城。说到底,我对写作题材的焦虑,其实还是表达样式上的焦虑。

今年大多时间都放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马戏团即将到来》作为产生于间歇、目前唯一的短篇小说,我自然珍爱有加。写它完全是出于偶然,偶然只能说它恰好在这个时间点被写出来了——事实上,它迟早要被写下来。在我这里,一篇小说的诞生,离不开几个点:关键词、场景和人物原型。可以没有事件,以上几点却必须具备,尤其是短篇小说。关键词当然是“马戏团”,马戏团看似久远的存在,已经沦为边缘小地的蹩脚节目,最热衷造访的,也是娱乐贫瘠、信息不太通达的县城乡镇。然而,即便满城都是马戏团即将到来的宣传单,也不见得就真的能如愿见到马戏团,这里的如愿也不是指到底能不能见到,而是见到本身其实并不重要,人们更多是关注马戏团即将到来,而非真正关心马戏团是不是已经到来……这里头看似悖论,却是小城现状的某种症态,大多事情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一种“貌似”的“雀跃”。而在我的小说里,何澍一家人其实也并不在意马戏团最后有没有到来,它的“即将到来”,比“到来”更具微妙的意味。

我越来越喜欢在小说里描写场景。“描写”和“场景”可以说是近年来写小说顿悟的结果,原谅我作为一个野生小说家后知后觉的愚钝。确实,刚开始写小说,我对场景描写是持排斥态度的,或者说是无知的。那时最为信奉的是叙述的能力,认为只有在叙述面前,写作者才是平等的。现在我倒觉得,叙述当然有高低之别,不过相比于“描写”,还是稍显简单粗暴。我对“描写”的痴迷大概也源于对“场景”的痴迷,这里头有因果关系。以前我不怎么在意场景,也就是说,我对生活的观察是粗枝大叶的,没有为某个场景停下脚步,或者凝视片刻。于是写起小说,当情节需要对生活的细微处打量并呈现时,往往就会略显捉襟见肘。粗线条的叙述当然能做到看似无痕迹的掩饰,不过写作终究是一种“自我较量”的游戏,到某些时候,最难逾越的关卡,恰恰都是自我设置的。小说里的某些场景被我多次写进作品里,比如飞过小城上空的鸽群,比如面朝大海、俯瞰全城的巍峨的妈祖石像,还有长满水浮莲、穿城而过的螺河……这些都是我熟悉的场景,我愿意为它们作奴仆式的书写。

简单说,《马戏团即将到来》写了小城中年人何澍的一天。何澍的人物原型是杂糅式的,他身上有大部分县城中年人的影子。某种意义上,小说里的一天可以视作主人公的一生,他一天如此,一生几乎也就如此,在小城,这些看似活泼实则微小的人生,太稀松平常了。当大象在何澍的想象里蓄意出逃,沿着螺河漂流而去时,倒是提醒了我——整座小城又何尝不是一个原地驻扎的“马戏团”呢,那些被禁锢和驯化的大象、老虎,还有其他动物,它们也许不自知,或许出逃无门,却早已在精神世界里上演了多次越狱壮举——当然,也仅限于虚无地“上演”,终归还是逃不脱这人生如“戏”嘛。

2019年8月2日于深圳

马戏团即将到来

旁  评

中年的余温

康春华

小县城,中年人,琐碎生活,寥寥几个词足以勾勒出陈再见短篇小说《马戏团即将到来》在纷繁复杂的当代小说创作中的风格坐标。蛰伏在打工青年里奋笔疾书的陈再见如今三十八岁,即将步入不惑的年头,小说也呈现出冷静、沧桑与平和的气质。而今小说写县城并也不稀奇,小镇青年甚至成为当下“80后”“90后”写作中面目最清晰的形象群。不过陈再见写的是县城中年,更准确地说,他在捕捉“人到中年”那些尴尬而不可言说的人生况味上,技艺娴熟。在生活洪流中摸爬滚打过,沉淀了沧桑难言的人生滋味,相比仅拥有单薄激情的青年,中年是尚待深度开掘的写作富矿。

周作人在自己的杂文里曾感叹,过了四十岁却还能平凡地生活,虽不见得怎么得体,也不至于怎样出丑,这实在要算是侥天之幸。挪用至此,也算是《马戏团即将到来》的基调。证据有两处,小说中“我”面对妻子儿女琐碎家务,时常有些沉闷的窒息感,需要在阳台上呼吸透气;同时“我”也好歹是个科室主任,“无论如何也是家族里那个可以轻松弄来一辆保时捷卡宴的最佳人选”。

文中的“我”,应该是个清癯瘦弱的中年人,换言之,他并不油腻。小说记录了这个中年男人的一天,作者如影随形地定焦于这个主人公,记录了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过程中的心灵电图变化。他对家庭生活感到沉重和乏味,却尽责承担“好父亲”“好丈夫”的角色,丝毫不会逾矩;在单位喝茶看报,拿捏恰当、掌握尺寸对下属端点架子,这似乎就是大部分当代中年男性生存的标准模板。

《马戏团即将到来》中细腻精准的质感,建构起了这篇小说的中年况味。陈再见是忠实的现实主义工匠,是“录像式”现实主义写作者,面对生活与人的遭际,不加摘取,也不作臧否,切口极小,对准生活的内部缝隙——小到如电饭煲上妻子划下的那道水位线,如菜市场与大妈妇女们抢鱼虾时脸上一闪而过的羞愧。中年是记忆力衰颓的节点,他时常望望远方,住处也有良好的视野风景,而他却丝毫不记得县城内高耸几十年的妈祖石像。青年时代为了高加林式的进城理想而埋头拼搏——物质尚未满足,无暇顾及精神依托和审美愉悦。这就是小说里,衣冠尚可的中年人们泛着灰、破着洞的底裤。人到中年,不过如斯。

而这一切又与马戏团有何关系?在日复一日无波澜亦无惊喜的县城生活里,迁徙流动的、有小丑与美人也有若干奇异动物的马戏团,不啻为当代中国的吉卜赛人。马戏团要来到“我”所在的县城,两个女儿期待已久。而我好奇的仅仅是大象,并展开了系列遐想:大象如何被关进笼子拉上车的?庞大的车辆如何才可以拉得动大象?大象要是挣脱锁链和束缚逃走了怎么办?远方的大象并未真正出现,已然带给他无限关于庞大、挣脱、逃逸等思绪的刺激。读者都清楚,“我”是大象,大象即“我”,大象是另一个“我”的幻化物——“越过栏杆,顺着隐没在水里的台阶爬下螺河,再顺着河水直下,慢慢地穿城而过,消失在小城人的注视里……”主人公在想象性的逃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微薄快感。

与前文秉持的疏离与冷静调性相比,小说末尾对于马戏团的遐想,流露出些许温情气息,也透出一种浪漫的“青年气”。这是中年心境里的慰藉。大多数人以为中年是一地鸡毛的琐碎,其实他们心中,灰烬里还有余温。陈再见笔下的中年,余温不是荷尔蒙的挥散,不是欲望的饕餮,也不是行为学意义上的逃离,而只是让思绪逃向远方苍茫之处,飞跃县城、河流和山林,去寻找一只大象。而这,也是现实主义底色上的精神飞升。小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暗藏着一种俯视的飞翔姿态——从空中看,县城“如同河流旁的两片树叶,五座桥梁如同五颗回形针”;“我”时常忍不住重返时间的河流,回望过往的陈迹,郊县、农田、破败的旧楼房,也俯瞰在轰鸣声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

马戏团是否真的周六抵达了县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里有象,余温尚存。

2019年第8期目录

中篇小说 

我就不相信找不到你   李治邦

选自《四川文学》2019年第7

创作谈    储存情感    李治邦

前方一百米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6                

黑蚁传     

选自《湖南文学》2019年第8                

来访者     

选自《长江文艺》2019年第7

短篇小说

头条故事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7

创作谈     烟火气的两面性      

天使     张惠雯

选自《文学港》2019年第7                

鲽鱼尾     杨 

选自《青年文学》2019年第6               

马戏团即将到来    陈再见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7                

换新衣     邓安庆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第7                 

那般良夜      

选自《青春》2019年第5

特选·徐怀中作品

西线轶事    徐怀中

选自《人民文学》1980年第1                

牵风记     徐怀中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2

关于《牵风记》的通信       张守仁

新中国文学70年·经典回望

雨,沙沙沙      王安忆

选自《北京文学》1980年第6

受戒       汪曾祺

选自《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评论         爱情无界         

微小说

昨夜无故事     聂鑫森 

陌生人的欠条         徐东 

价值            陈修平

推磨       高军 

称呼            李国新 

镜子            李艳 

写情诗的男孩          秦俑

父亲出差        李立泰 

赶脚            相裕亭 

刘二黑借粮        代应坤

史料·我与《小说选刊》

有幸照亮,如切如磋             

篇名书法  曹茂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11月全国文学期刊目录盘点
2022年4月全国文学期刊目录盘点
曾剑:我还是像蜗牛爬行一般写吧
近期小说佳作推介
蔡东:没人察觉到她们正身处绝境│《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
2019中考语文重要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