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得残荷听雨声——古典诗词中的残缺美
中国古典文学讲究意境美,追求说而不得、言而不尽的美感。而意境的构成离不开种种意象,残缺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早在宋朝,苏轼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总结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满月就有缺月,有希望就有失望,残缺和圆满相辅相成,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意象。像残荷、缺月、黄昏、离别等皆属于不圆满,都可归结为残缺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亦对残缺美有着独到的见解,更由于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举国对于残缺美的追逐,因此中国经典诗词千千万,却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类诗更容易在日本流传并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
今天这篇文,笔者就来归纳探讨一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残缺之美。

一、'留得残荷听雨声'从李商隐的'枯荷'到《红楼梦》的'残荷'

《红楼梦》中有个著名的情景——宝玉要将大观园中的荷叶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残是残缺,残荷是败落的荷花,是破败之物,已经过了最好的花季,即将走向覆灭,归于池水。因此宝玉说要拔去,以免坏了园景,影响人的朝气。但就如春去秋来,万物都避免不了由盛转衰,人也终究有红颜老去年华将逝的时候。青春靓丽固然美好,年老虽色衰,但并不代表就没有了价值。而黛玉的人生诸多遗憾,不能圆满,再加上诗词上过人的领悟力,所以她能体悟到枯荷身上的这种残缺美,并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这些遗憾所带来的美感。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像黛玉的一生一样,纵美好时光过得太快,一生还泪无数,但才情过人是她,聪慧机敏是她,巧笑嫣然也是她,她就如这残荷一般,在不圆满中活出精彩。
而'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原句用的并非是'残荷',而是'枯荷',即'留得枯荷听雨声',来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通过描写了诗人所在地竹坞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怀思念之情,尾句以'留得枯荷听雨声'做结,延长了情感,深化了意境。
李商隐由于身世幽曲的原因,惯爱写那些迷离杳渺、残冷偏僻的事物,以表达细腻幽微的情感。这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是较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句,让人从不圆满中也体会到美感。曹雪芹将'枯荷'改为'残荷',改动了一个字,在意思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给人的感觉上倒有些微的不同,因此也是后人常常争论的对象。枯荷是枯败的荷叶,而残荷是残败的荷叶,表现的都是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的花木凋零之象,皆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跌宕。而'残荷'落脚在'残',直接点明了'残破'的感觉。'枯荷'着重在荷叶的枯萎之象,更显朴然枯涩,虽未写明'残破',但在意象上仍是不圆满,是一种更扩大化的'残'。因此这两句其实说不上什么高下之分,只是各有风趣罢了。

二、诗词中残缺美传统的源起与发展:从《离骚》到宋词

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无悔的信念,在文学上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国文学中的诸多精神和意象,皆与《离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离骚》中有这么两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两句直接触及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伤春'主题,以及由伤春而引发的对于人生年华易逝时光难留的感慨和哀叹。这也可以看做残缺美的源头。
圆满和不圆满是一对互相成就的东西,就像万物有阴有阳,阴阳相生。残缺美其实就是在这种不圆满中存在的美感。因此并非只有诗词中出现'残''破''缺'等字眼才能算作残缺美,残缺美的范围远不止如此狭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闺怨诗传统,其实亦是一种不圆满。如曹植的这首诗就是如此: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七哀诗》
文人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奈何现实条件往往使远大的志向受到阻碍,读书人等待君王或上级赏识,就如同久居深闺等待外出无归的丈夫一样,因此他们将人生的不得志不圆满做闺怨诗隐晦地表达出来。
唐代经历过蓬勃奋发的时候,盛极而衰,人们的失意便在大历诗风中体现出来,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落叶、秋风、夕阳、寒林等凄然冷峭的意象是大历诗人笔下的常客,他们的诗歌就像四季之秋,凄冷、萧瑟、残破。读他们的诗,很容易让人体会到残缺美。
还有李贺怪奇的诗风,以及前文提到的李商隐幽隐迷离,饱含人生苦痛和遗憾的无题诗,都是残缺美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在词体中,晏欧(晏殊和欧阳修)、苏轼、柳永已经后来的辛弃疾、姜夔等人,也都不止一次将遗憾、残缺等意象情感带入词中,如欧阳修的这首《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词中离别不见之痛苦遗憾,是残缺美最典型的内容。

三、残缺美的价值与影响

可以说,残缺美大量地存在于诗词中。残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不圆满的、让人遗憾和怅惘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1、从消极中发现美:美无处不在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对于美的生活化的理解都是相通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枝叶繁茂的树木是美的,枯瘦的树干身上亦有美;万物伸展的春天是美的,寒冷收缩的冬季也是美的。同样的,圆满中有美,残缺中亦有美。美是无处不在的。
古人眼明,从残缺中发现美,并为之赋诗作词,留下了无数的千古名句——'红藕香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月挂疏桐,漏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王安石《葛溪驿》)'等皆是如此。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风靡,也与残缺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哪怕是残缺和遗憾,也能让人从中产生共鸣,发现趣味,这才是生活的原滋原味。

2、花未开全月未圆:残缺中蕴含着人们对圆满的期待
除了自身的美感外,发现并欣赏残缺美,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从残缺中寻求圆满。就如同宋代蔡襄的诗一样:'花未开全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事物蓬勃发展,朝气满满,积极向上。花木萌芽,迎风而长,就像人的青少年,豪情壮志,挥斥方遒,人生充满了无尽希望。这时候可谓人生最值得把握也最容易留恋的阶段。但事物有好有坏,祸福相依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就像水火既济和水火未济一样,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没有永远的春天,春去秋来是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于是花儿会凋零,失去美好的颜色,草木会枯黄,甚至走向死亡。人也是如此,人到中年万事休,生活磨砺得人伤痕累累,到了老年更是如秋冬的草木一样,伤病来袭,且不说心性迟缓了,连身体状况都丝毫不允许再外出闯荡。这就是《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描绘的道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李璟的词《浣溪沙》,说众人多爱他'小楼吹彻玉生寒'那两句,而自己却十分欣赏这首词的开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说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八个字的评价其实就来自于屈原的《离骚》,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同一种感觉,和'留得残荷听雨声'亦是殊途同归。
残缺和圆满是一对孪生兄弟,看到这个,自然会想到那个。之前笔者在一篇写古人送别时的文章里提过,'世人离别苦,所怀在重逢''别者,其别多为无奈。送别,其实意在送'别'。'离别诗作为残缺美在诗体中的重要体现,自然也可以作为残缺中蕴含圆满期待的典型代表。
残缺美看似消极,其实其中也表达着人们对圆满的念想。从这个方面看,残缺美中又蕴含着积极的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骚传统
趣味语文丨苏轼《赤壁赋》中的“美人”指什么?
何以消此永夜?五首咏夜古诗,篇篇经典,隽永美好
留得残荷听雨声
文征明--行草《离骚》
李商隐的这句诗,是林黛玉的最爱,意境很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