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伦玫瑰中华绽放:戴乃迭二十年祭

1999年11月17日,无雪的初冬,敏如姨妈痛心地写下诗句:

一枝清采

九转精金

魂兮归来

长慰独醒

这一天,将三分之二的人生献给中国的英籍戴乃迭舅母走了,享年90岁。

舅舅整理遗物时,在抽屉里发现了舅母的一份未完成的自传草稿,从出生写到抗战胜利,共一万两千字。她在自传里写道:“不同于许多的外国友人,我来中国不是为了革命,也不是为了学习中国的经验,而是出于我对杨宪益的爱,我儿时在北京的美好记忆,以及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仰慕之情。”

1

终成眷属的爱国佳偶

舅母出生在北京,英文名字是格莱迪斯(Geladys B.Tayler)。她父亲(J.B.Tayler)的中文名字叫戴乐仁,是赈灾救济工合组织的创建人,也是庚子赔款管理委员会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的托管人,他和妻子先在北京从事伦敦传教工作,后在燕京大学教授经济学。舅母长到七岁便和姐姐希尔达十分不舍地离开被她视为有美食、胡同,海滩像万花筒一般有趣的中国,被父母带回了英国。她先在柴郡(Cheshire)的一家教会女校就读了十年,而后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法文。在中国协会,她结识了协会主席杨宪益,这个中国留学生身上特有的不凡气质将她深深吸引,儿时满满的中国回忆渐渐化作炽烈的爱情,她认定这个积极宣传抗日、才华横溢的杨宪益将会是自己心仪的终生伴侣。她毅然改学中文,成了牛津大学第一名学习中文的女生,这让中文教授E·R·修文斯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杨宪益给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戴乃迭。
戴乃迭(二排左二)和中学同学们
1940年,牛津大学刚毕业的舅舅,放弃了哈佛大学的聘书,义无反顾地要回国加入救亡运动。而原本该是“坐在软垫儿上,衣着做工讲究,吃的是草莓、糖和奶油”的英格兰少女格莱迪斯,却要执意跟随舅舅回中国。母亲的竭力反对,签证官员的质问,以及亲友们的劝阻,倔强的她“根本不予理睬”。那年,她才二十二岁。
1941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在重庆的结婚照
舅母的美是惊人的,宪益舅舅为了让大妹妹说服他们的母亲——我的外婆——同意他迎娶英国妻子,回国前先发来照片,上面写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个字。1941年2月16日,姨妈与姨夫、舅舅和舅母在重庆汇利饭店举行了双婚宴会。两对爱国佳偶,历经曲折终成眷属。

2

中西合璧的译界伉俪

在牛津读书时,舅舅与舅母已经开始涉猎中译英的领域,并译出了《离骚》,舅母还将其改写成对偶句式叙事诗。回到中国,几经波折流离的教书生涯后,二人被卢冀野先生推荐到国立编译馆工作,馆长梁实秋给予了他们挑选译本的自由。虽然战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资治通鉴》《老残游记》等一批中国文化典籍均在他们精湛的译笔下得以完成。1949年,他们拒绝了去台湾的机票,留下来全身心投入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事业中。
舅母曾经申请过中国国籍,却被周总理婉拒:“我们一向把你当作中国人,就不必申请加入中国籍了,这样你的生活会宽裕些。”可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舅母还是提出减薪,要和中国人民同甘苦。那时我正在北京学画,每逢周末都会去舅舅家。和他们一家用餐时,看到饭桌上也有窝头。我听见四合院的小书房里常常传出哒哒的打字机声响,每到这时,我们几个孩子便懂得这是舅舅舅母在工作,就会轻手轻脚在一边做功课或玩耍。听姨妈说,“大跃进”时,单位要求翻译也要“快马加鞭”,舅母一向认为“工作就是快乐”,所以“在打字机前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最后和舅舅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儒林外史》《中国古代寓言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宋明评话选》(汉魏六朝小说选)等的翻译工作。
“文革”后的杨宪益和戴乃迭
“文革”中断了《红楼梦》的翻译。舅母突然“失踪”,她的姐姐希尔达和英国23位学者联名给周总理写信,两万人签名向中方发出了请愿书。牢狱之灾长达四年,但丝毫没有动摇舅母的信念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半步桥监狱里听过舅母领饭时说“谢谢”的郁风,后来在舅母的画像上题词:“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不会变的。
出狱后,舅母和舅舅不但译成了《红楼梦》,还翻译了《史记》。改革开放让这对珠联璧合的跨国夫妻有了施展学识和才华的土壤。从1981年至1986年,他们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节选》《聊斋选》《明代话本选》《诗经选》《唐宋诗文选》《汉魏六朝诗文选》《明清诗文选》,以及大量的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其中鲁迅作品四卷本被誉为最好的译本,至今畅销不衰。舅舅继任《中国文学》主编前后,倡导出版“熊猫丛书”系列,舅母负责主要的翻译工作。她还独立翻译了许多本在新时期红极一时的获奖长篇小说,特别是女作家的作品。对翻译工作,舅母倾注了极大的热诚,我在他们家里常会见到一些知名作家来做客,舅母对他们走向世界功不可没。

3

二十年后的怀想思念

今天重读《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纪念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十六年前母亲和我在北京为这本书组稿忙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主编徐坚忠用三个整版刊登戴乃迭的自传。出版前,编者有意去掉了原本自传篇首第一句戴乃迭母亲的箴言。因为这句近乎残酷的箴言在舅母不满六十岁时竟然“一语成谶”。她和舅舅唯一的儿子——我的表哥杨烨,这个绝顶聪明、可爱,且荣获过银质奖章的男孩,不幸在伦敦自焚。噩耗传来,舅母忍住锥心的悲痛,她异常冷峻,手指不停敲打在办公室的打字机键盘上,令人心碎。凡是读过姨妈纪念文章《我要替我的祖国说一声:“对不起,谢谢!”》的人无不叫绝,因为这也该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声!
20世纪80年代杨宪益、戴乃迭和本文作者在百万庄寓所
今年是高贵、优雅、真诚,一生恪守纯粹的爱的乃迭舅母逝世二十周年。我非常想念她,感谢她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也记得她对我的疼爱、赞美,和我迈入文学道路初期时对我的鼓励。她说一个作家要写出有争议的书,一语道出她对作家职责的最高要求。亲爱的舅母,我记住您的教导了,永远捍卫文学的神圣感,不让它有一点儿污染,以此告慰您这枝天堂里的英伦玫瑰!
2012年4月12日下午,两棵樱桃树苗已栽在莫顿学院教堂旁
2012年4月,我曾荣幸地参加了牛津莫顿学院为两位优秀校友杨宪益和戴乃迭植树的纪念活动。那两株美丽的樱桃树现在不知道长多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金丝胡同六号杨宪益先生的人生最后十年
翻译家的“信·达·雅”
想念宪益舅舅
林青霞的难忘遗憾:错过杨宪益
英国姑娘不顾反对嫁中国,母亲发誓诅咒:你们的孩子一定自尽而亡
淮海中路的故事(1)y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