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丨在北京之: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晓了的,八国联军的暴行让这座大清帝国傲然自得的恢宏巨园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残垣断壁。圆明园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凭空追缅、痛定思痛的历史课堂,所以此次来北京游玩,圆明园之行是敲然而定的。

圆明园公园是由绮春园、长春园、圆明园三园组成,风景宁静而优美,宏大而壮美,有波澜壮阔的雄奇画卷,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在海淀区,离颐和园不远,与清华大学西门毗邻,这是我们行程计划的路线里景区比较紧凑的区域。我们乘四号地铁从新街口站从北而行,途经十余个站点终于抵达圆明园站。从地铁站C口出来,向东行走二十多米,就到了圆明园景区门口。我们买票依序入园,在青蒲花丛的四周沿路径西行,不多时就到了鉴碧亭。手扶倚栏,站在亭首,远远看到水面泉水喷泻,碧波激荡。湖面上铺满了嫩绿娇艳的睡莲荷花,粼粼光色,景色宜人。


继续向北行走,就看到了圆明园的残桥景区。这原本是座石孔相连的石拱桥,经八国联军的毁劫之后仅存一孔残缺的桥段。这残桥由数块拱形石条修筑,横搭在玉河水面,水下河流潺潺而过,汇入不远处的湖中。我们随人流陆续北行,经过了秀生丛然的荷花园、水中有景的玉湖水潭、高矮葱郁的土丘湿岭、巍然屹立的庄严法界、可闻涛观澜的涵秋馆、具有娓妙动人传说的“仙人承露”,这每一处的景观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在转折处,耸肩回望,玉湖中那座绿景环抱的凤麟洲犹如蓬莱岛屿让人神往。再向北行,就离开了绮春园,我们沿着春芳斋旁的指示,向西走进了由福海延绵环绕的圆明园景区。     

圆明园位于圆明园公园的西侧,是公园最大的景区,由福海、九州景区、圆明园四十景区组成。我们沿着福海湖畔,荷花十里,无穷碧色,舟尽景生。不觉人翩翩然,心入胜景。在福海湖畔的赏景之处,爱妻和女儿坐在翠绿掩映的长凳上,沉浸在湖潭菏色的美景中。在旁边的路径上有“圆明园四十景”图片展,一幅幅古景再现,让人错目暇接,不由得让人沉思。我兴意十足的驻足观看,揣度景色中的意境。


“圆明园四十景”是圆明园仿意蓬莱胜境、江南园林、名山桃源而建筑的四十八个景区,比较著名的有九州清晏、慈云普护、杏花春馆、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濂溪乐处、西峰秀色、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夹镜鸣琴、廓然大公。这圆明园四十景,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景色各有不同,犹如琅環福地,别有洞天。我想这些园中璧景的背后是那些能工巧匠在封建统治者的淫威施压下付出了凄酸的血泪和万般的艰辛,这些用勤劳与智慧完成的举世景物工程纵然在庚子风云的巨变中焚于一矩,但其斐然的成就与熠熠的光辉必将载入春秋史册。
 
待休息片刻之后,我们起身走入圆明园景区中的“曲院风荷”,荷塘涟涟,荷花齐放,根叶交织的玉洁莲花在荷塘中层叠泛滥,藕断丝连的嫩蕤在湖面隐隐若现,清芬的荷香在空气中阵阵飘荡,此时,我即使用万千言语也难以表达这景色的美丽。

“苏堤春晓”是从西湖中取景而建的古景,杨柳轻拂莜莜春岸,堤流有若素水秋寒,数不清的绿意,说不尽的惬意。我与妻女一路而语,细声婉言,唯恐高声话语打破这园中的宁静。 “苏堤春晓”西转而过,是“碧桐书院”,这也是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个。古院白桐,林密层层,是一处清幽而居的上好景观。 


“慈云普护”是寺院与林景相映一体的景区,古寺林郁,森严卓穆,是我们这一路来所看到的、喁喁难得的寺院古迹。在慈云古寺旁边是九州景区里享誉盛名的“上下天光”景苑,顾名思义是指上天有如翠嫣,下地仿若明洸,是一处用心意会的美景佳境。再往前,就到了杏花春馆。虽是夏秋之际,但春景芳菲仍有余味。群花烂漫,像是关不住春色,在满园盛放。我们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欣赏这风情万种的景象。 

沿着湖潭一路北行,经过了“濂溪乐处”。这是一处反映宋代理学文化的景点,在竹林深处,给人以深舒而自然的况味。乐在止境,曲溪流长,象征着古典哲学传承千年。路很长,多有曲折,林木丛间不觉有了几重湾,湾过有几重景,景中有水墨渲染。在路东边有一座文源阁,巍然宏伟的建筑,层檐碧瓦,古韵参然。

文源阁是我在泛读历史典籍时所知道的,那里曾珍藏过由清乾隆年间历经十年而编修的经史子集巨作《四库全书》。据说此书共手抄七部,分别珍藏七个地方,分别是: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沈阳故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前四阁称为“內四阁”,供皇家御览;后三阁称“南三阁”,又称“浙江三阁”,供南北文人阅览。由于年代变迁、战火焚烟,历经岁月和战乱的《四库全书》由原来的七部保存下来的仅剩三部半。其中文渊阁藏本辗转多处,于1948年被国民党运入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目前公认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藏于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澜阁藏本经战乱散失而残缺不全,建国后虽多次补抄,但已非原书,算是残缺的半部,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毁坏浙江的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中英鸦片战争;圆明园的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


文源阁已在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变故中焚为灰烬,如今的规模是根据相关文献仿古而建的。我站在阁门闭锁的阶下,感觉风云瞬间而过。路藓遍地横生的错觉,春花凋败的凄凉,从心间滚滚而来,古往今来难捱的无奈与悲凉油然而生。转过阁角,透过林丛,可遥望到碧水相隔的舍卫城。这是在雍正年间建造的一座城景,现在留有的只是古迹遗址。

从文源阁向北,再转东而行,就到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绿峰矮山,逶迤多環。过了西峰,我们顺着山麓下这条依潭为岸、向东趋往的蜿蜒石道行走,一路的荷潭景色映入眼帘,细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岸畔的青草野花斑斓多灿,让人迷醉。爱妻在路旁的青柳树下用柳枝编织着绿帽,女儿采撷着路野的狗尾草折弯成指环,我欣然走前,在不远处转身将这清雅脱俗的美景和妻女相依的动人美景定格在相机里。


这荷花水潭有数里之遥,在水面浮莲的对岸,白色的蝴蝶翩翩然不停在花丛里穿梭,蜻蜓飞过浮萍如水的湖潭落在荷香沁然的花蓬里,唧唧般嘶鸣着初秋的宁静。

走过长长的石径,走过休憩的亭台,走过蛙叫的畦间,走过幽雅的“廊然大公”,我们来到了圆明园福海北畔的“平湖秋月”景区。湖水一望无边,湖面幽幽而平静,碧波荡漾,疏影泛滥。福海中央有一座洲屿,名叫蓬岛瑤台,岛屿上殿阁叠次、亭台林立、草木茂然、四周环水,可乘舟登岛环眺,是福海景区的水陆结合的奇景。再向东行,就是由畔而立、依北而建的藏密楼,是一座仿古的楼阁,古色古香,朱檐碧瓦,也是依据圆明园古景而筑的景致。由福海岸边的石路向东而行,穿过丛林深处,转过一道拱形的石门就到了园中直行的大路。这条道路笔直宽阔,如长蛇向东伸去。路旁有座分界石碑,指明这是圆明园的止点,由此东行即到长春园景区。

长春园,原名为畅春园,是圆明园公园三大景区中最核心的景区。历史上康熙在此园离世,雍正曾在此即位,故而长春园在清朝中期一直是帝王躬行政事、养颐安生的帝王林苑。


我们沿着大道前行,渐渐人流涌动,游客云集,随人群在圆明园景区服务中心停了下来。走进服务中心,正中央上方悬挂着一台正在播放的电视,房内四周的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装饰品和工艺品,笑脸相迎的服务员满心热忱的向新奇的游客介绍着商品。我与妻女走近人丛,挤在人前,侧耳倾听讲解员介绍着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和清末风云的过去。随后电视里播放着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真实细节和印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种种罪行,使我们切身处地的到了一个历史教育的基地,去回顾、去洗礼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风云变故。

不觉时,我们已在圆明园游玩了三个小时,渐渐的脚力不支,疲惫感油然而生。炙热的太阳晒着大地,空气也变得燥热,人们拖着脚步寻找着憩息的场所,路旁树荫下的座椅一时难求。我与妻女东行至转弯处,向北见到一处花景四溢、芳草润泽、水潭汪洋、人流稀少的景致,旁边的照壁书写着“方壶胜景”。我们找了一处依林而置的长凳坐下,望向不远处水潭的景色。潭水碧色,湖光一片,虽有清风吹过,却是无波无浪。无尽的荷叶片片相连,有如海天一色与远景相印,不禁让人想起“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我休息片刻之后,与妻女话别,前往不远处的圆明园公园里最盛名的“西洋楼遗址”。 


西洋楼是一处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的园林遗址,位于长春园的东北侧,景区占地80亩,如今是圆明园公园最核心的景区。西洋楼遗址参观者之所以纷涌众多,不光因为园内有几经修复的黄花阵、五竹亭、线法山、方河等景观,更重要的是那些留存至今的残垣断壁遗址可作为历史佐证的课题或教材。

我独自一人,排队买票,怀着忧患的意识和复杂的心情进入了这座被作为历史写照的西洋楼公园。倏然间,呈现在我眼前是一望无垠的碧野与荒原,那白色的断壁与残柱零散而败落的被接壤的铁丝网高高的围困在中央。我沿着铁网外的路径移步向前,一步一停,试图用不同的角度觊觎出这残垣的原貌。微风一阵而过,拂走了额头的汗珠,却难以拂晓我心头重重的霾尘。历史的遗迹,残存的画面,我伫立在这残垣断壁的不远处,忖思万千。游人如流,过往匆匆,我想这些镌刻有历史记忆的垣壁仿佛在向今人言谈那讲不清的话语,倾诉那道不尽的故事。我渐趋向前,融入了在我不远处的一个导游团队里,一路倾听着年轻貌美的女导游专业而又耐心的讲解。看着她如临其境的神态,听着她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也渐渐地对我先前所熟知的圆明园西洋楼陌生了起来。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一行来到了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大水法景观。这一座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留存至今的由汉白玉石雕砌的残垣断壁早已成为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形象和标志,有如历史的耻辱柱一般屹立于世人的面前。

水法是由英文直译而来,意为喷泉,大水法顾名思义就是大纯正水的戏法。从大水法复原图来看,是一座以精美石龛为背景的多喷泉的欧式宫楼,气势恢宏,唯美壮丽。在楼门前各有一对喷泉四溢的狮子头,菊花形状的水台中央有一只鹿角喷水的梅花鹿,鹿两边围有十条迅疾奔跑的猎狗,狗嘴里的泉水源源不断的喷射向围场中央的梅花鹿。这就是大水法最盛名的喷泉胜景“猎狗逐鹿”。在楼台的左右和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的喷水宝塔,四周喷泉一时齐放,尤为壮观。


在喷水池南边是一座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石雕屏风和宝座,名为观水法。在大水法北侧是一座筑于高台之上嵌钟式的西楼景观,名为远瀛观。遥想当年的远瀛观景观必定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可如今却孤身矗立于碎石满地的凄草丛台上,尽是萧条荒穑的场景,徒留几根断壁石柱。荒景凄凉,园貌难复,仿佛向世人展示着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盛景和惨痛的历史教训。此刻,我停留在这些遗址旁边,心中无限感慨。从大清帝国的倔傲屹立到没落皇朝的苟延残喘这是何等的反差,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以及联军的一次次侮侵,无一不在证明强者乃大、弱肉强食的历史定律和法则。这眼前看似醒目和壮观的巨型残柱、石龛和石屏风,像是一座座罹劫风雨、饱经沧桑的历史丰碑,在向世人倾诉着西洋楼盛景难以复原的悲哀以及更深沉的印证外国侵略者毁灭式的掠夺和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在大水法北侧,就是著名的远瀛观遗址,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点。这原是一座筑于高台之上的西洋钟楼式宫殿,雄伟壮美。楼基高而巩固,楼体由数十根高大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巨柱支撑。据传远瀛观为乾隆宠妃容妃(香妃)生活的场所,乾隆为博其欢心,特命西洋工匠制做镀金铜床、沐香浴池等西洋家具。远瀛观曾以其惊世浮夸的唯美设计和中西合璧的灏瀚美景闻名于世。其门前的喷泉造型更是奇特,与邻近的大水法和海晏堂组成最华丽耀眼的泉群胜景,可惜这磅礴宏大的景观也同样在咸丰年间被罪恶滔天的英法联军焚毁。


海晏堂遗址是一处处被包围起来的石柱断壁,其后是一座阔达漫深的蓄水池遗址。现在看来残破不堪的海晏堂原来却是可与大水法、观水法齐名的西洋式楼宇,是清廷皇室贵胄观赏万泉齐喷盛景的娱乐场所。

过了海晏堂遗址,导游将路线回转,我独自一人向南游览。只见朗朗的青空下環绕着绿景,旁边草丛里堆放着雕刻精美的石柱、石臼、石基,上面的花纹图案惟妙绝伦,令人称赞。不远处就是园内导游图所标示的螺狮牌楼、法线墙以及方河。

线法墙遗址在方河的东岸,又叫线法画,原是一处展示异国风情的油绘画廊。据传乾隆为博得远离回疆故土的容妃(香妃)的欢心特在此展示新疆阿克苏街市的景色,容妃站在线法山东望,尚能感受到重回故土的情境。

在线法山和线法墙之间,有一条方河,在螺狮牌楼东面,宽五十多米,长一百四十多米。沿岸是由江南采运而来的雨花条石砌成,泉水通过暗渠从狮子林流入。在线法墙下设有水箱,布局成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模型,清帝与后妃在线法山可坐观这情趣绝伦的西洋景观。


我回过路来,向西行走,不多时就到了西洋楼公园的线法山。法线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位于大水法东面,高约八米,占地约六千多平方米。山麓四周皆有通往顶峰的盘山蜿道,道路两侧砌有黄绿双色的琉璃宫墙。这条山道弯弯绕绕,原是乾隆狩猎骑射和御马登山的必经之路。因其蜒然而上、且又迂回曲折,始终给人以飞马回旋路难尽的感觉,故法线山还有个颇具典故的名字“转马台”。在山顶上有座重檐八角的西洋式凉亭,站在凉亭内可俯视山下萋萋遍野的绿景和西洋楼遗址全景。我沿着残斜的御马古道登上法线山,凭目俯瞰着四周翠绿满园的景象。林中的鸟语遍及耳畔,旖旎的花香在空气中四处蔓延,大水法、远瀛台、海晏堂等园内的遗址景观尽收眼底,心头又是一颤。下山时我心魂未收,脚下被青苔所滑,一个趔趄摔倒在地擦伤了双臂。待我用鲜血淋漓的手臂支撑着站起来时,却看到了一只毛绒绒的松鼠从我的眼前悠然蹦过转在树后窥视着我,在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梦中。这意外的小插曲使我的游兴一时索然无味,为四处寻找清洗伤口的水源我急步离开了法线山,抵达圆明园展览馆的洗漱间。

圆明园展览馆位于西洋楼公园的东侧,是一座由三个展厅组成的白色的中式建筑,门口依序排列着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铜兽首供游人参观。我从正门进入,依次参观了馆内的各个展厅,墙壁展出圆明园的兴盛与衰败的图片,介绍着圆明园四十景的名称由来,描绘着清朝帝王在圆明园参政、娱乐、生活的图画,陈列有玉印玺、金饰物、银銮佩、铜器皿、铁鎏环、景泰瓷、名书画、御批折等,这些无一不在体现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气势恢宏以及博大辉煌的历史画面。从展览馆出来,向东北方向行走,就到了素有皇家迷宫的黄花阵。


黄花阵,位于西洋楼遗址公园的东北侧,是在乾隆年间根据法国凡尔赛迷宫仿建的一座中西式建筑物。站在黄花阵门口远处观看,一米多高的雕花砖围砌的方阵曲曲折折有如迷宫,东西宽约六十米,总长一千多米。方阵的尽头是一座高高筑于基台上的具有中西结合风格的八柱圆顶式的汉白玉石亭。据传中秋之夜,皇帝坐于亭内观看穿梭于方阵中衣着盛装的嫔妃以及宫女们手持黄绸扎制的莲花彩灯相互嬉逐的绚丽场景,养眼博物,以此为乐。故而黄花阵还有一个雅趣的名字叫“万花阵”。

黄花阵势看似简单,却是易进难出。我从方阵的东口走入,沿着迂回曲折的阵路向前行走,从外围到里圈,一路的左拐右转。在不经意中迷途知返,之后再重蹈旧途,几经周折终于走到方阵的尽头,登上眼前这座高然矗立的西洋式圆亭。站在亭中,却见方阵遍筑的矮墙延绵不断,东西周围栽植的青松翠柏层出叠然,行走于阵中的游人乱步如蟾,返去而又来回。我斜倚在亭柱旁,望着如织的游人、迷迭的方阵、四周翠绿的树木以及亭台上远眺的残缺石物,不禁想起黄花阵历久弥新的故事。


清末年,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黄花阵幸存。清灭亡,我们的国人以疯狂的盗窃之势入圆明园将黄花阵拆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景观是建国之后在原址上修复的,所不同的是将方阵中央的石亭由原来中国琉璃瓦式改成了西洋汉白玉石式。

走出迷宫般的黄花阵,向东南行走,就到了西洋楼景区的养雀笼遗址。

这原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供养孔雀等珍贵鸟禽的场所,而如今只剩破败的石垣残壁。

穿过拥挤的人群,走过园内的广场,我原路返回,西洋楼公园游览之路已到尽头。


我蓦然回头,但见那伫立于荒野之上的远瀛观、大水法沉寂在盛阳的光辉之下,那熠熠生辉的残垣断壁和孤零破败的石柱终被历史所记载,那折射人芒且独有的残缺美也终被世人所铭记。
关联阅读

行走丨这秋色

行走丨遇见林城

行走丨希拉穆仁草原

诗会丨钱塘世纪大酒店

诗会丨为楠溪江抒怀写意

行走丨关于清镇的几首歌谣

行走丨花看半开,小得盈满

行走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行走丨一路向西,去拉萨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春恋下各

行走丨扑蝴蝶

行走丨藏匿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图说丨张学凤 圆明园遗址探秘
残破的西洋楼遗址 圆明园(北京游之三十二) 【绝品收藏】
北京圆明园:正觉寺
你去的是圆明园吗?(下)
解读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