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气节与担当

  文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古籍,如“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诗经·江汉》),又如“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当然,这里的“文人”并非现代意义的文人,是指有文德的人。所谓文德,即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至于汉魏诗文中出现的文人,如“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汉傅毅《舞赋》),又如“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魏曹丕《与吴质书》),已基本与今天同义,是指读书作文的人。

  若要考证文人起源,我以为《诗经》作者、先秦史家,都应算作文人。尤其先秦史家,他们不只是在记录历史,同时也是在创作具有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诸如《国语》、《战国策》、《世本》、《秦记》等等。这些经典作品,也是后世史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参考书。可惜,他们基本都没有留下姓名与事迹。

  春秋齐国的几位史官,却例外的留下事迹或姓名。当然,他们之所以能留下事迹或姓名,还是沾了齐国大夫崔杼的光。

  齐国大夫崔杼(?-前546)是个厉害角色,在齐国执政二十多年,废立两位国君,或者也可以说直接与间接地杀了两位国君。齐灵公在位时,先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因宠爱戎姬,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公子光被撵出都城,去守边境。崔杼不乐意了,乘灵公生病时,将公子光悄悄接回都城。公子光一回来,就杀了戎姬。灵公不知是病入膏肓,还是受不了这种变故,没多久便去世。于是,公子光继位,即齐后庄公。由此,齐后庄公与崔杼开始一段长达五年的蜜月期。可惜,后庄公不自重,居然看上崔杼老婆,经常明目张胆地去崔家与她幽会。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崔杼忍无可忍,就起了谋害后庄公的念头。一日,崔杼假装生病,趁后庄公来家中看望他的机会,以捉奸为名,让手下杀了后庄公。随后,崔杼拥立后庄公的异母弟弟杵臼即位,史称齐景公。

  后庄公死后,史官如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竟杀了史官。史官二弟和三弟,也都因如实记录崔杼弑君之事被杀。先秦史官,称做太史(亦称大史),一般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的家族传承。三位史官死后,他们最小的弟弟,继续接任史官一职。这位小弟,和三位兄长一样,宁死不屈,依旧在书简记录下崔杼弑君事实。崔杼无可奈何,终于没再杀这位小弟。

  除史官四兄弟外,齐国还有一位叫南史的史官,也相当了不起。当他得知史官三兄弟被杀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执简前往。等得知史官四弟未死,并已如实记录崔杼弑君之事后,才欣然而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1357-1402),堪比齐国史官。

  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朱允炆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人谋议削藩,引起叔父燕王朱棣强烈不满。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训、“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誓师出征,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南下。五月初七日,功克泗州;五月十八日,扬州守将不战而降;六月初三日,燕军由瓜洲渡江,直逼南京。六月十三日,守卫南京城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门迎降。南京陷落后,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文武百官见风转舵,纷纷投降朱棣。朱棣首先杀了齐泰、黄子澄,并灭了他们的家族。朱棣第一谋士姚广孝(1335-1418,法名道衍,明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请求朱棣不要杀害方孝孺,并说:“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建文帝时,先后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朱棣素知方孝孺名望,欲让其代拟即位诏书,便召他进殿。没想到,方孝孺身穿孝服,一进大殿,就嚎啕大哭。朱棣很是尴尬,假惺惺地说:“先生不要这样痛苦,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弼成王而已。”方孝孺问:“成王在哪?”朱棣连忙说:“他已自焚。”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狡辩道:“国家还是需要年长的君王。”方孝孺再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朱棣不快地说:“这是我的家事!”接着,便让人将笔纸送到方孝孺面前,强逼他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边哭边骂,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后,掷笔于地,凛然说道:“我身可死,诏书决不可拟!”朱棣怒不可遏,忘了姚广孝的请求,令人将方孝孺车裂(一说凌迟)于市。据传,朱棣曾问方孝孺:“你死罢了,难道就不顾惜九族性命?”方孝孺慷慨说道:“灭我十族,又奈我何?”方孝孺没想到,残暴的朱棣真就将他的宗族和朋友、门生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处死。

  文人,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群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先生)名言,亦可谓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或责任感,他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而这些具有独立人格、坚定信念的文人,他们的人生态度,往往影响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 一 多(1899-1946,字友三,湖北省黄冈人)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民-主-斗 士。1925年,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著名诗篇《七子之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表达了他内心渴望祖国强大、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闻 一 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 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6年7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著名社会教育家李-公-朴(1902-1946)在昆明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闻 一 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 动 派的罪行,并在《学生报》 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上题词:“反 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云南大学为李-公-朴举行追悼大会。主持人为闻 一 多安全着想,事先并未安排他发言。闻 一 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演讲》:“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 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他又主持了《民 -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会后回家途中,闻 一 多遭到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无 产-阶 级-革- 命-家-李-大-钊(1889-1927)的一副名联,它改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若将此联作为文人的定义,或许太苛求天下文人;若以此联作为文人的追求,大抵再合适不过。

  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任何时代都不缺;铁肩担道义的文人,世间又有几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顶“绿帽子”引发的血案
被杀的写史者——崔杼弑君与燕贼篡位
解密《道德经》(六):人养玉,玉养人,是什么含义
崔杼弑君
首开篡改历史之风的居然是圣人
这三个兄弟,如此“迂腐”,最后惨死,却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