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运熙留在岁月里的“文学梦” | 倪春军

王运熙(1926—2014),复旦大学教授。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

文/倪春军


复旦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王运熙先生(1926年—2014年),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研究。这位著作等身的文史名家,早年亦热衷于白话小说的创作:“我最喜欢鲁迅、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学习他们的风格,写了十来篇描写故乡人物和风光的短篇小说,多数发表在上海的《时代日报》副刊上,用了笔名王蕴,申椒。”(《王运熙自述》)

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五卷本《王运熙文集》,而他早年的小说创作暂付阙如。据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在《哀悼王运熙老师》一文中所说:“此前他曾热衷新小说的写作,发了不少,近年也想编入文集,但一时没找到而作罢。”王运熙之子、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也说,在父亲的遗物中并没有发现这些小说的文稿。


王运熙(左二)、王宏图(右一)与家人


根据王运熙先生自述的线索,笔者仔细查阅了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日报》,找到了他早年创作的几篇小说。这不仅可以弥补文集之缺憾,也可借此了解青年时期王运熙的文学梦想和家国情怀。

《时代日报》1945年8月16日在上海创刊,总编辑姜椿芳。初名《新生活报》,同年9月1日改名《时代日报》。该报先后开辟了十余个特色鲜明的文艺副刊,并刊发过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及评论家的文章。王运熙的小说就发表在《时代日报》的文学副刊“星空”,共计六篇。

1946年2月18日,《时代日报》“星空”副刊发表了王运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镇长》,署名申椒。“申椒”是古代的一种香草,见于屈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屈原在诗中借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独立高洁的人格。青年王运熙则以“申椒”为笔名,通过小说创作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污浊。

《镇长》这部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国民党官员的形象,反映了抗战胜利后普通老百姓水深火热的艰难生计。老百姓本指望抗战取得胜利以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如此黑暗和残酷,像小说中老周镇长这样的社会蠹虫,始终厚颜无耻地欺凌和压榨底层百姓。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作者在另一篇小说《霉雨》中直言不讳地写道:“一年了,这世界何曾变好一些?上上下下的官府,哪一个不是红须绿眼睛?哪一个不是铜钱眼里滚进滚出?”

此后,王运熙又陆续发表《小镇的夜》《姊姊的出嫁》《鸦片鬼》等小说,进一步揭露国民党政府官员腐败贪婪、无所作为、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正如他在《鸦片鬼》中所讽刺的那样:“在他们头上,翱翔着一批贪婪的官爷们,同蹲在粪坑上的屎头苍蝇,毫无二致。”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下,老百姓只能苟且偷生,甚至铤而走险,落草为寇。

小说《霉雨》中,主人公家生就因为无法完成层层摊派下来的军队征粮任务,竟渴望做起强盗来:“不纳粮,不完税,好穿好喝,自由自在,这生活是如何叫人渴慕啊!”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极端状态下的感慨和无奈。与其自暴自弃,不如自强不息。《镇长》结尾写道:“我辞了他——我已经学得自立的勇气了。”作者在这里宣告:只有自我的觉醒,人格的独立,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看到前途和希望。

1926年,王运熙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为上海市金山区)一个靠近杭州湾的小镇,海湾的潮起潮落是他熟悉的声音。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从小就爱好文学,熟读经、史、诗、文重要典籍。

后为躲避战火,王运熙跟随家人,迁居沪上。但对于家乡,他心中始终深藏一份思念和眷恋。晚年时,他在《望海楼笔记》的序言中说:“我于二十年代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的一个小镇,那里靠近杭州湾,平时海湾中涨潮时的声音,常常听得很清楚。”所以,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望海楼”,以此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

源于这份淡淡的挥之不去的乡愁,他的小说也基本取材于家乡的小镇,描写小镇上的人物和事件,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的江南元素。比如,小说《霉雨》中对江南雨季的一段描写:“开门出去,地面上东一处水,西一处水,脚踏到烂泥里难以拔出,草鞋湿透不必说,两条腿沾得像刚从塘里边捞出来的藕。”生动表现了梅雨季节江南乡村道路的泥泞不堪和行人的举步维艰。他的小说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吴地的方言词汇,特别是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方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镇的街坊里巷,感受到沪郊小镇的风土人情。

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曾说:“这些小说我没有读过。王先生说,他那时比较喜欢读鲁迅、叶圣陶的文章,外国小说喜欢读契诃夫、莫泊桑,比较写实一点的。我们大概可以据此推测那些小说的风味。”以上提到的这些中外著名小说作家,对于王先生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发表的第二篇小说《静夜》,学习并借鉴了鲁迅小说名篇《药》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构思。小说中的龙袍就像《药》中的人血馒头那样,都不是治病救人的良方。从创作手法而言,王先生的小说比较重视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与叶圣陶和契诃夫的小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对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他自我评价道:“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说故事的才能也不强,写得不深刻。大学毕业后,专心搞研究,就辍不复为了。”其实,无论是就作品的艺术性还是思想性而言,王先生早年的这几篇小说,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但是,他此后转而从事学术研究,这仅有的几篇作品便成为他小说创作之绝唱。

从此,中国文学史遗憾错过了一位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而有幸邂逅了一位具有时代影响的文学史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文学批评史集体的脚步
美4岁镇长再度连任主要工作筹善款
《笔会》70年| 回忆、感激,庄严接续
关于金庸与亦舒的随想
倪匡这一生,最精彩的恰不可说
美国西部无人小镇打包出售 花566万元可当镇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