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们的书房:奇迹诞生的地方

编者按
一次,钱锺书先生对想拜访他的一位“粉丝”说:“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委婉风趣地拒绝了拜访。然而,作家笔下的世界,虚实交织、如梦似幻,令无数读者心向往之: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读了一本好书后,都会想更加了解这本好书的作者,甚至是这本好书诞生的地方——书房,这可能又是另一种人之常情。对于作家而言,人生的一半时间在看书,另外一半时间在写书,书房既是面子也是里子,是人生中最独特的地方之一。
一般而言,书房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即便对于作家也是一样。如,张爱玲,甚至连书柜和书桌也没有——“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唯独缺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议。我问她为什么没有书桌?她回说这样方便些,有了书桌,反而显得过分正式,写不出东西来!”
当然,对于很多作家来讲,拥有自己的书房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而关于是否向来客展示书房这个问题,周作人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自己的书房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没错,书房如它的主人一样,拥有相同的个性,书房与主人之间没有秘密,作家们在此或以文明志、或以文寄情、或以文自勉,也在此书写文学的奇迹。
作家们的书房是什么样的?本文收集了北岛、冯骥才、马原、麦家、莫言等作家的书房,文学诞生的最初空间都是什么样子的?

1


冯骥才: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
对于作家,惟有在书房里才能真实地面对世界和赤裸裸地面对自己。这里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自己精神的原点,有自己的定力。——冯骥才《书房一世界》

冯骥才今年年初同时推出了两本新书《书房一世界》《俗世奇人(叁)》,前为阅己,后为阅人。在《书房一世界》中,冯骥才像是一位博学风趣的导游,带领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将书房的陈设、物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杂乱不堪”——冯骥才用这个词语形容自己的书房。


“我的书和艺术品就完全混在一起,我家保姆帮我收拾房子,我要求她一张纸都不能动。所有纸都是杂乱的,但我知道我需要的那张纸能在哪一堆里找到。”

冯骥才相信,书房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作家决不会在自己书房里拘束的,他的性情便自然而然地渲染着书房处处,无不显现着作家的个性、气质、习惯、喜好、兴趣、审美。在满屋堆满稿纸、信件、照片和其他物件中,也一定藏着许多看不明白的东西,也一准隐藏这作家自己心知的故事,或者私密。或许,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叫人家看书房是危险的事”吧!


2

莫言:书房曾经终年不见阳光


2000年,曾有人问莫言,如果你拿到诺贝尔奖,那一百多万美元的奖金,想怎样花?莫言答道,要拿它买一座大房子。2012年10月,莫言果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时面对相同的问题,莫言的回答依然是:“买房子。”那时,莫言的书房终年不见阳光。

现在,莫言的书房叫做“一斗斋”,装修极其简单,一张小桌、两张木椅,书架上也只有100多本经典,如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其他的书,莫言选择“做减法”——每年都会清理一次,送给一些学校。

3

贾平凹:“我家主人在写书,勿扰”
老话里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贾平凹《秦腔》

贾平凹的书房叫做——上书房。上书房,是指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前叫做“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贾平凹这样命名自己的书房是何原因呢?他自言道:不过有时喜欢读书而已,没事就“上书房”嘛!
上书房的门口有一个门神,那是一人高的一块镜匾,中间写着:“我家主人在写书,勿扰。”这里就是他的创作作坊。


走进“上书房”,看不到什么书,倒是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像、木雕、盆盆罐罐、石碾子和书法作品等。走在上书房真得当心,不然,一不小心碰倒的什么东西就是古董。即便是书桌上,也摆放得满满当当,只留出一个写字的地方,那个“小盆地”正像是贾平凹名字中的“凹”字。

在博古架上,贾平凹书着“风起云涌是龙升之时 ”“我有使命不敢怠”“今生又债都还遍,唯欠梅花数行诗”等警示、激励自己的句子。


4

马原:书房是“理想国”

“有些曾经荒芜的场景经历了繁盛又最终化为废墟,正如小说中跨过的漫长岁月,让人一时无法分清究竟何者为真实,何者为虚构。”——马原《姑娘寨》
“ 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2008年,作为“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的马原被查出肺癌。于是,他辞去工作,携家人来到云南边陲的姑娘寨,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南糯山下,马原搭建起城堡样式的九马路书院。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在神秘梦幻的云南边陲的寨子里,马原的书房,正如博尔赫斯的形容一样,真正是每一个爱书人的天堂。
 
树林里,条条小路通向很多房间,房间里每个方向有一扇窗,每推开一扇窗都能看见不同的风景,每一个房间都用文学大师命名——“格林屋”“加缪屋”“福克纳屋”“卡夫卡屋”“霍桑屋”“托尔斯泰屋”“雨果屋”等。

▍图片来源:综艺《文学的日常》截图

他用房屋结构的八根支柱设计了兼顾空间利用和采光的环形书廊,在光影交错中,不仅增加了这方天地的纵深感,更带来了无限的放松。他的书阁就是他的生活“理想国”。

▍图片来源:综艺《文学的日常》截图

5

北岛:住处即是书房


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北岛《青灯》
对于北岛来讲,一般情况下,住处即是书房。从小,北岛就没有可以称为“书房”的空间,很多年,也几乎没有想过会有自己的书房。20多年来,北岛在8个不同的国家转换住处,搬家的次数更是多到数不清。到了香港,北岛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书房。

由于在香港居住面积有限,北岛决定另租一个书房。从家到书房只要走六七分钟,之间隔着马鞍山公园,书房的窗外就是海湾。和过去相比,这简直有点儿太奢侈了。

▍北岛位于香港东隅马鞍山的书房

▍北岛:最难忘的“书房”还是在建筑工地的大通铺,如果那能叫书房的话。要说那时候条件最差,但我的阅读和写作却充满了激情。

6

麦家:开放的私人书房

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麦家《人生海海》
2008年,麦家凭借《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2009年,小说《风声》改编成电影大获成功;2014年,已经出版了12年的《解密》被国际出版界发现,截至目前,《解密》已被翻译成33种语言,其英文版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之后,唯一入选该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去年,麦家时隔8年终于推出新作——《人生海海》,它出现在杂志的封面上、年度书单中,前段时间,又出现在“淘宝一姐”薇娅的直播间里,现今,销量已过百万册。
 
成名之后的麦家,也曾迷失过,但终归还是找到了他自己的方向。麦家觉得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经得住诱惑。为了鼓励全民阅读和文学创作,他在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创建了麦家理想谷——麦家开放的私人书房。
    
 
▍读书就是回家,这句话被麦家放在理想谷的门口
▍不要嘲笑梦想
 
这里是他的工作室,是他私人藏书的集中地,是热爱阅读的年轻人诗意的栖居地,也是一个为年轻作家免费提供读书会客的场地。麦家的“理想谷”——开放的私人书房,完成了更多“书房”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趣 | 奇迹诞生的地方:作家们的书房(中国作家篇)
金庸、莫言、北岛、钱钟书、贾平凹、韩寒······作家们的书房到底长啥样?
泽光书院的主页
打开作家们的书房
文坛前浪这波浪,潮!
他们的黄金时代:80年代文坛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