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专栏】“别处”不远(上) ——读林河图《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

林河图是曾经听过我的课的中文系博士生,当时她完成的一篇书评是写《张门才女》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中国史学者曼素恩教授撰写的,叙述了张门多位才女的故事。2019年12月,林河图却送给我一本她的新著《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广东旅游出版社,2019年),我不禁感叹她眼中的12位大清才子,个个鲜活生动,有别于多数学者笔下的描述。虽说是“别处”的人,分别生活于清初、盛清和清末,却又何尝不隐约地就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清初的才子

清朝入主中原,在许多历史叙述中是充满血腥的,从“留头不留发”的所谓“削发”“易服”,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极端文字狱,都彰显清朝统治者以马上民族的强硬威势来建立自己的统治。但近来的研究却显示:清朝建立后更多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略,除了清初偶尔有些极端之外,对多样性的包容度还是蛮大的。清朝统治者也逐渐接受汉文化,并树立“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明末的士子往往一样可以进入清朝的科场和官场,虽然有若干明遗民的事例,但不像元灭宋时宋遗民那样决绝,降清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清朝吸取元代的教训,因而也避免了元代不满百年就灭亡的悲剧。

在清初江南,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他们都选择了降清,但他们的人生境遇却各个不同。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具体来说,决定命运的因素是多重的。

吴伟业的命运中,他不愿为一个女人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前程。他修身齐家,一心希望摆脱家道中落的困境,实现跻身主流社会上层的目标。明清虽然易代,但仕途仍然通畅。他凭借良好的天赋,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钦定为皇榜上的榜眼。功名得意之后的狎妓本是当时的普遍风尚。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一天,吴伟业遇上了号称“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才子佳人,彼此一见倾心。当卞玉京有情动表示的时候,吴伟业选择了理智,按当时的规矩,官员不得在就任地娶姬妾,作为吴伟业,在崇祯皇帝已经赐假、让其回乡成婚时,他不想违逆成俗和皇恩。他深知将名伎带回家是会受到阻挠的,是会被世人唾弃的。吴伟业是一个“生平规言矩行,尺寸无所逾越”的人,对于卞玉京的美好和情意,吴伟业既没有拒绝,也没有想真心付出。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动荡让他曾一度意识到真挚情感的价值,与卞玉京多有眷顾,但当时局要求他站到家人一边时,他便舍弃了一样需要保护的卞玉京。事实上,这样的抉择并没有确保他的仕途平坦,降清后他也没有走上事业的高峰,既遭世人白眼,也遇同僚排挤。心力交瘁之下,吴伟业仍难舍对卞玉京的思念,一次是钱谦益和柳如是家中的失之交臂,卞玉京对他此前的无情难以原谅,对吴伟业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再一次是官场失意之后,吴伟业遇到已入佛的卞玉京,卞玉京以一曲琵琶曲诉说的是世道弄人,有情人却难成眷属,吴伟业、卞玉京都成了情荒者。在吴伟业暮年的康熙七年(1668年),他从狱中释放,之后他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直接去了无锡惠山的卞玉京墓前。因为卞玉京是他一生钟爱的女性,是他的情之所寄,这时苦苦追寻的功名利禄都已成过眼云烟,唯一值得他怀念的是生命中这段欲拒还迎的真挚情感。作者笔下饱含了对吴伟业的惋惜之情。

龚鼎孳是作者特别喜欢的角色。龚鼎孳是少年得志、金榜题名、能文能武的角儿,他从不辜负女性的情感,少年读书时红袖添香,身陷囹圄时美人送衣,兵燹战乱时美人相随,撒手人寰时也有不少女子为之垂泪。康熙帝赐谥说:“龚鼎孳性行端良,才猷敏练,历任要职,素著清勤,因积劳而成疴。今解任以调摄,方俟病痊以需召用,忽闻长逝。朕甚悼焉。特赐谥端毅。”少年得志是因为他得到爷爷的教诲,打下了扎实的经学基础,较那些只知道应试的士子们更多了一份从容。他的仕途平坦,1633年乡试及第,1634年中进士,1641年朝廷考绩,他在湖广地区排名第一,1642年他被提拔到京城任职。龚鼎孳不但在文坛颇受追捧,学士家争相传诵他的诗文,对名伎顾横波的留恋也多记录在他那信手拈来的香艳诗中。顾横波对龚鼎孳用情颇深,她毅然抛却秦淮河畔的灯红酒绿,跋涉千里“长安路”去追寻龚鼎孳。即使是因为上书弹劾奏章过频,被以“冒昧无当”之名下狱,顾横波则将亲手缝制的被子送到狱中,温暖龚鼎孳的心。出狱后的龚鼎孳对顾横波更加怜惜。明朝灭亡之后,龚鼎孳再度被李自成关进了牢狱。此前他曾与顾横波藏匿井中,待清军入关,李自成仓皇逃出紫禁城,龚鼎孳与熊文举等趁乱连夜乔装携家徒步逃出城,顾横波也只好破衣蔽体、用泥灰涂黑脸,仓促逃脱,在城外他们的盘缠被乱军抢光,倒也保住了性命。清朝建立后,龚鼎孳被按原职位复官。但是世俗流言纷起,有攻击他用千金置名伎的,有攻击他两度降清的,这时的龚鼎孳已不在意别人的是是非非,他将患难与共的顾横波看得比任何事物都重。顺治年间他被贬为散官,康熙继位后,起复为左都御史,从此顺风顺水,一直做到尚书,还主持过两次会试,但遗憾的是身边人顾横波已离世。

钱谦益一样是降清的所谓“贰臣”。正像降清降得轻易一样,其后他又轻易成了激烈的反清斗士,众人虽然都认可他的文才,却对其如此善变表示不屑。乾隆皇帝都写诗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将钱谦益比作强横暴戾的粗汉,可见乾隆爷也算不上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钱谦益自幼聪慧,万历三十八年中一甲进士,定为探花,此时他29岁。父亲离世让他耽搁了10年的光阴,到天启元年(1621年),他才出任浙江主考官。往日的宿敌韩敬诬告他“关节受贿”,第二年,他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回家。两年后,钱谦益得以再度入朝为官,为礼部侍郎,负责《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当时阉党把持朝政,钱谦益被再度革职回乡。崇祯继位后,阉党被清除,钱谦益复出为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无奈崇祯重用周延儒,钱谦益试图阻拦,礼部尚书温体仁与周延儒结成联盟,共同对付钱谦益,钱谦益由此歇了入仕的念想,回到了家乡常熟。让59岁的钱谦益得到极大心理安慰的是,23岁的秦淮名伎柳如是被他娶回了家。凭借柳如是的疏通,钱谦益攀附阮大铖,坐上了南明小朝廷的礼部尚书职位。但清兵南下,钱谦益率先迎清,并把南明弘光帝宫中的美女数人献给清军首领。钱谦益虽然也像龚鼎孳一样官复礼部侍郎,但这时已成了闲职。钱谦益不满自己所处的现状,再度举起反清的旗帜,甚至与他的学生郑成功谋划着“反清复明”,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一定的支持率,他为此甚至不惜变卖家产,乃至到临终前已经家徒四壁。族人们不知道他真的穷,天天上门要求瓜分财产。年轻智慧的柳如是用计将他们都告上了法庭,柳如是本人也搭进去自己年轻的生命,死后只能葬在一个相距数米外的地方,遥望着钱谦益与正妻的合葬墓。

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被称为“浙西词派”的首领。此前的词写给狎妓,到朱彝尊时,词风则发生了偏转,他将对小姨子的爱念写进了词里,表达的不再是香艳,而是纯情,因而具有了更强的穿透力。这位明朝宰相朱国祚的曾孙,在进入清朝时已无法承续先辈的荣光,靠娶了家境不错的冯家女且入赘上门才维持住了家道不再继续沦落。朱彝尊也许是遗传了祖上的好基因,6岁时入塾学读书时就获得了“神童”的称号,不仅书读得好,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比他小10岁的妻妹冯寿常美丽聪慧,二人情投意合,但彼此也力求宁静心志,以礼自防。绵绵情思全汇集到《静志居琴趣》中,当小姨子冯寿常(字静志)乘船远嫁时,朱彝尊跟船一路同行,他记录这一短暂过程的《桂殿秋》却被况周颐赞为有清一代压卷之作。词中这样写道:“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其情感波澜壮阔,纯爱的分量着实很重。朱彝尊这份暗恋小姨子而以礼自防的品德被叶嘉莹先生称为“弱德之美”,正是这种“弱德之美”,成就了清词新的境界。

纳兰性德生活在康熙时期,父亲是当朝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家族那拉氏属满洲正黄旗,母亲是爱新觉罗家族英亲王阿济格之女,阿济格则是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哥哥。爱新觉罗家族的男性珍爱女人似乎颇有传统,努尔哈赤对东哥、皇太极对海兰珠、多尔衮对孝庄、顺治皇帝对董鄂妃都是如此。纳兰性德似乎全盘继承了家族的这些基因,生性聪颖,却也情深不寿,31岁便英年早逝。他18岁考中举人,19岁因病没能参加会试,到22岁会试时考中二甲第七。康熙帝欣赏他,将其作为御前侍卫,到乾隆时他的文武全才更得以发挥,南巡北狩中时常都有他伴随。不过,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的《侧帽集》(也叫《饮水词》)充分展示了其文学的才华,被梁启超评价为“清初学人第一”,王国维认可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的才气滋生出性格中的“狂”,更愿意结识江南名士,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康熙十五年(1676年),22岁的纳兰性德与40多岁的顾贞观相识,两人相见恨晚,跨越出身、门第成为至交,他还与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陈维嵩、秦松龄等坎坷失意人士有至诚的交情。纳兰性德为营救顾贞观的好友、受到科场案牵连的吴兆骞,决心以10年的时间“以身任之”,最后吴兆骞以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足见纳兰性德对朋友的诚挚友情。多情的公子势必时遇爱情的光顾,纳兰性德先是与表妹有过两情相悦,其后的“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份悲悯之情能打动所有人的心。纳兰性德的第二段爱情是与他的妻子卢氏,卢氏了解纳兰性德的初恋,或许可看成少年的懵懂,婚姻则是要有相知相守来维系的。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相知如同赵明诚和李清照,两人时常有诗词歌赋的“相互赌书”,两人的相守却因为卢氏的难产而画上了休止符。好友顾贞观不忍纳兰性德沉溺于对卢氏的悲伤中,一年多后将江南才女沈宛引见给他。此时纳兰性德只有30岁,虽哀叹韶华易逝,却还是走出了阴霾,与沈宛的爱情结晶是纳兰性德的遗腹子富森。纳兰性德的“佳公子”形象由此定格。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苏如皋的一个商人家庭,富是富了,却不算“贵”。家里寄望于李渔能弥补这一缺憾,给李渔提供了上好的学习环境。他一方面立志写八股文章,一方面却又沉溺于写写富含生活情调的小诗词。这样安适的生活,在李渔17岁时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中止。23岁时李渔回到祖籍地浙江兰溪,25时参加金华童试,成为秀才,29岁到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则遭遇了名落孙山的打击,后再次报名,却没有入场。这是一个明清易代的年代,李渔为“留头”而不得不“剃发”,内心期待着太平日子早日到来。清朝建立后,他没有再走进科场,而是走上了归隐的荆棘路,在家乡兰溪构筑了伊园,将自己的景观设计、室内装修、园林设计、作物种植等各种才能贯彻其中。无奈的是,李渔要顾及家中的妻子儿女,他只好忍痛将伊园卖掉,隐于市井之中。他了解到社会上对小说戏剧有较大需求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之路,这不正是自己的专长吗?虽然“卖文”被世人视为“贱业”,但“糊口”是第一位的。他的笔下迅速流淌出《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蜃中楼》六部传奇小说,还加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小说集。这些书很快成为畅销书,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甚一日的盗版,本来是为赚钱而作的笔耕却让别人赚取了大把的银子,李渔不甘心于此,毕竟他的先辈有经商的传统。李渔干脆搬到当时盗版最严重的南京,开了一家自己的专营公司——芥子园,不仅内容实在,而且也讲究装帧设计等各个细节。此时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经芥子园一出版,也引领了大众的阅读风尚。李渔是在出书、卖书中走进文人圈的,吴伟业、钱谦益、王渔洋等成了他的朋友,一些官吏的案牍文章也在芥子园出版。李渔是个将出版当事业的人,他自己了解市场需求,也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人。他撰写的生活指南类书籍《闲情偶寄》包括了词曲、演戏、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林语堂夸其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李渔身兼艺人包装、导演编剧、娱乐公司老板等多重身份,钱应该是赚到了不少,还纳了乔氏和王氏为妾,不幸的是二妾都很快离世,让他的创作热情逐渐湮灭,收入减少,日子也过得日渐紧绷。为了儿子应试,他搬回了杭州,建起了“层园”。汉代的严光是李渔倾慕的对象,他不能像严光那样得到同学光武帝的宠爱,只得走出一条以商养隐的路子,他觉得隐得有些无奈。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7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才子与佳人,明末江左三大家和秦淮八艳的纠葛,其中一人害苦两艳
秦淮八艳,名动天下,巾帼豪情,须眉侧目
秦淮八艳,她们的男人就是一部南明史
江南才子吴伟业与“秦淮八艳”卞玉京:乱世中凄婉的爱情绝唱
明亡后的东林党结局:有人跪下降清,有人守节殉明,各有各的归宿
陈圆圆、董小宛、柳如是:看这些秦淮八艳到底泡了多少名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