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之神的祭祀小说中的祭
出征之礼_中国的礼制

在传统的戏曲、小说中,我们常看到有“御驾亲征”与“拜将出征”的说法,这其实反映了古代军队出征的两类不同形式:御驾亲征就是天子亲自挂帅,领兵出征,如宋太宗之伐幽州,清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等;拜将出征就是任命将领带兵征讨,如汉高祖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向伐楚等。二者的主帅地位不同,礼数规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别,但其礼仪内容则差别不大,基本上都包括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等四大类内容。

出征之前祭天,古代称为类祭。类祭的地点和形式取则于吉礼中的祭天之礼,也是在国都之郊举行祭祀,将牺牲、币帛等祭品燔燎告天,通过向上蒸腾的烟气,把出征之事报告上帝,请求上帝的同意,以上帝的名义去恭行天罚,并祈求上帝保佑战争的胜利。类祭的具体时间,由占卜决定于刚日某天举行。古代以干支记日,干支有刚、柔之分,甲、丙、戊、庚、壬属于刚日,刚日为阳,出征为阳刚之举,故而类祭也都在刚日,而不在柔日。

出征前祭地称为“宜社”。战争的起因大都是由于领土的纠纷,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领土的安全,故出征之事亦须报于代表国土的社神知悉,以求取社神的保佑。“宜社”的祭祀形式也类同于古礼祭地之礼,主要是采用瘗埋祭品如牺牲、玉币等于地中的瘗埋之礼。

出征前告庙之礼称为“造祢”,就是告祭于祖先的意思。采取这一形式,是表明大军出征得到了祖先的同意和庇佑,是受命于祖、代祖出征的。

这三类祭祀活动,把天、地、人三神全都拉到了自己阵营一边,表明出征的大军乃是替天行讨的名正言顺的堂堂正义之师,从而鼓舞起战士们的斗志,树立其必胜的信心。

在此之后,出征之师还要行祭军神、军旗之礼,古称“祃祭”。受祭的军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蚩尤,一说是黄帝。这两人都是我国部落联盟时期有名的军事首领。传说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十分勇猛善战,曾经击败炎帝部落;蚩尤还是我国的兵器制作之祖,能够以金属制作各类武器,据说刀枪剑戟等都出自他的发明创意;又说蚩尤还具有很大的神通,能在战场上呼风唤雨,扭转战局。黄帝是与蚩尤同时代的人,他领导炎黄部落联盟击败了蚩尤的部队,并学会了九天玄女的兵法,行军布阵,神鬼莫测。这两人可称得上是古人心目中的战争之神,所以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祃祭的神坛。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先将征伐之事告知神祇,再将羊、猪等牺牲荐神,以牲血涂抹军旗、战鼓,称为“衅旗鼓”,以此祈求军神相助。

祭军旗的仪式称为“祃牙”。牙是牙旗,牙旗是军中大旗。古代军队的进退行止等一切行动,均依军中旗鼓为指挥,故而牙旗乃是军中的灵魂和中柩,祭牙旗就是祈求出师大捷,旗到得胜的一种仪式。祃牙之前,先要建牙,即把大旗树立起来,然后在全军之前,掘坎瘗埋,以行祭祀。唐宋以后,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祭牙旗,还要祭代表六军的六

,礼仪更趋复杂化。

军队的一切行动,皆依托道路进行,所以出征之前还要举行对道路之神的祭祀,称为“軷祭”。軷祭是在道路上封土为堆,并插有树枝草木,驾驶战车的御手一手执辔,一手持酒,浇在战车轮轴两端,再浇车厢前的挡板,然后将酒一饮而尽。三酹之后,战车从土堆上辗过,祭礼即告结束。出征大军行过此礼后,所有的山川险阻,皆可平稳涉渡,不会构成危害。但唐代以后,此礼已很少用了。

诸神祭祀完毕,还要行誓师典礼。出征之前的誓师,实则上是一次战前总动员,通过主帅慷慨激昂的誓师辞,陈明大军出征的目的与意义,揭露敌军的残虐与罪恶,从而激起广大战士的同仇敌忾之心。如周武王伐商,大军到达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周武王左秉白旄,右秉黄钺,立于战车之上,向全体战士痛陈商纣之罪,表明代天行罚的立场,使全体战士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使者,斗志昂扬,从而一举击溃了商军,消灭了商王朝。又如努尔哈赤正式对明王朝宣战时,于祖庙举行誓师大典。在告天告神的同时,努尔哈赤又抛出了明王朝的七大罪状,即所谓“七大恨”,如明杀其父祖、拘杀其使者等,以此激起了全体将士的激愤求战之心。从此之后,“七大恨”就成了女真贵族向明攻掠的堂而皇之的极好借口,并最终在“七大恨”的旗帜指引下,消灭了明王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独开贴说一下中国古代的祃祭和军旗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军礼你知道多少呢?
古代的兵神武圣及纛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古代祃祭流变考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吉礼篇Ⅱ(祭地之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