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丁·斯科塞斯:从“电影小子”到“电影社会学家”的银幕人生(全文)

摘要:马丁・斯科塞斯是的当今美国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坚持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进行创作的导演,本文将通过对其主要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揭示斯科塞斯电影“作为作者的导演”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马丁・斯科塞斯 美国电影 作者论

大卫・波德维尔认为。“在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就是深信导演担负着一部电影形式、风格和意义之形成的最核心的责任。”[1]而这一理论的最早溯源,可以追溯到亚史山大・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在《法兰西银幕》上的《摄影机如自来水笔》一文。在此文中,阿斯特吕克明确表示“电影应该成为一种语言,我是指艺术家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无论多么抽象,都能像写小说或论文那样阐释出来。”根据他的观点,电影已经完全是门成熟的艺术,能够吸引严肃认真的艺术家们运用电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而作为这一点观点的美国继承人,马丁・斯科塞斯从电影生涯的开始阶段,就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论当作其电影实践的理论根据。

马丁・斯科塞斯的导演生涯始于1960年代。1966年当他从纽约大学获得电影专业的硕士学位后,这个小时候曾立志成为一名牧师的意大利后裔。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电影这条漫漫征途。在充斥着烦躁、虚荣、商业至上的好莱坞。身材矮小但思维异常敏捷的导演勤恳工作近四十年,始终未因任何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斯科塞斯是一位以其个人特色融合了好莱坞传统与艺术电影特质的导演,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凌厉的影像风格冷静地剖析着当代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他的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烙印的作品最终为他赢得了“电影社会学家”的美誉。

马丁・斯科塞斯同样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导演。从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剧情长片《谁在敲我的门》开始,到2006年获得金球奖的最佳影片的《无间行者》,斯科塞斯几乎是四面出击,跨越了各种类型片,包括歌舞片《纽约,纽约》。历史题材的时装片《纯真年代》,惊竦片《海角惊魄》以及最负盛名的匪盗片。尽管他对各种类型片的整体风格和套路都了然于心。但这并不表明斯科塞斯在这些影片中丧失了个人风格。他始终是一个受作者论影响很大的导演,这一点当他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时就早已植入内心。正如研究者弗里德曼所言。尽管四面出击,但他仍然是最终的“主创作者”,因为他“一以贯之地关注所有人物心底潜伏的道德冲突”。即使作品内容各异,种类庞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作品中找出一些“斯氏电影”的特质量。

意大利族裔的身份寻找与认同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具有强烈的以电影表现自传的潜意识追求”。[2]其对意大利族裔身份的寻找与认同从《谁在敲我的门》开始,始终贯穿在斯科塞斯的电影中。此外,负罪也是其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也许是斯科塞斯的生活与艺术这双重世界当中反复出现的主题。”[3]而他的天主教教养则被看作是他影片“负罪”主题的起源。

在《穷街陋巷》、《谁在敲我的门》、《愤怒的公牛》以及《好家伙》四部影片中,斯科塞斯对自身移民身份的寻找与认同以及对负罪淋漓尽致的展现,毫无疑问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拍摄于1999年《我的意大利之旅》的记录片中,马丁・斯科塞斯回忆了家族的美国移民史。他的父母都是1910年左右定居纽约的西西里移民之后,并且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斯科塞斯从小生活在纽约皇后区的“小意大利”社区里,当时意裔美国人社区约有10条街大。斯科塞斯在日后回忆自己成长之地时说。“在这个地方。居民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法律。我们不会理会什么政府、什么政界显要、什么警察,我们觉得这样子是天经地义的。”[3]在以英裔美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意大利裔作为少数种群。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庭中心观和对奋斗、求胜的强调。此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虔诚信仰以及和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都是意裔移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少年斯科塞斯而言,这些对他日后的电影生涯的影响无疑都是相当巨大的。

在《谁在敲我们的门》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在“小意大利”区:而《穷街陋巷》中部分剧情更是根据斯科塞斯童年的一个叫乔伊的朋友塑造的,其中影片的结尾部分也是改编自斯科塞斯和乔伊当年的真实经历。

1980年,处在低谷期的斯科塞斯在好友罗伯特・德尼罗的帮助下,拍摄了影片《愤怒的公牛》。这部根据真人真实经历改编的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拉莫塔本人也是一位意大利后裔。影片拍摄之前,由于上一部影片《纽约。纽约》票房上的失利,使斯科塞斯陷入到了创作的低潮期,情绪十分低迷。而当德尼罗拿来拉莫塔的自传后,失意的斯科塞斯似乎找到了一种共鸣,于是他下定决心拍摄《愤怒的公牛》。在这部利用黑白胶片极具力度和诗意的画面的影片里,斯科塞斯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以及无懈可击的视听语言,包括快速的主观镜头、闪烁飞逝的画面、慢动作的影像等。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斯科塞斯甚至觉得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因此必须把自己知道与感受的一切全部融入这部电影中去。

到了1990年的《好家伙》中,斯科塞斯对匪盗片的驾御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这部描述意大利黑手党前后30年兴衰历程的电影,共投资2500万。算得上当时他所有影片中最昂贵的电影,这也是他第一部被大制片厂责成预映的电影。如果说同样题材的《教父》三部曲还带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好家伙》则更注重黑帮活动的现实意义。在影片中,活动在意大利社区里的黑帮份子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地下秩序中,虽然他们表现上看上去风光无比,习惯了枪林弹雨纸醉金迷的日子。但内里一样的虚弱无奈甚至困惑。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即使是再牢靠的友情在利益面前也难逃破裂的噩运。影片的最后,当利益和生命同时放在天平上称量的时候,杀人灭口谋求自保成了唯一的选择。这样的结局正是斯科塞斯追求的,这样的结尾也更接近斯科塞斯所理解的生活的本质。

现代纽约的真实再现

斯科塞斯对于出生并成长于此的纽约城,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这种痴迷既表现在他对纽约的爱,也反映在他对纽约繁华背后丑陋的深刻剖析。他的电影绝大部分都在以纽约为背景拍摄的。如果说他的“小意大利”区电影是纽约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出租汽车司机》和他第一部歌舞片《纽约,纽约》则是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展示了现代纽约社会的真实一面。

1976年拍摄的《出租汽车司机》可以说是斯科塞斯最为成熟老练的作品。该片一经上映,就受到了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凭借此片他也摘得了第29届法戛纳国电影节金棕榈奖。和他早期作品一样,《出租汽车司机》继续把纽约街头作为这部影片展现的舞台。片中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出租车司机 特拉维斯是一个从越南战场上回来饱受失眠困扰、情绪极其沮丧的老兵。他唯一能使自己得到安慰的事情,就是每晚开着出租汽车在纽约的大街上转悠。他爱上一位金发女郎贝齐,他在贝齐的说服下加入贝齐所在的总统竞选阵营。而后来,他从电视上发现自己支持的人不过是一个伪君子。后来,他遇见了12岁的雏鸡艾丽丝,他决心把她从火坑中解救出来。影片的最后,他开枪打死了专门皮条客、看门老头和一名黑手党徒。艾丽丝重获自由,特拉维斯也成了奋战歹徒的英雄。影片在特拉维斯对艾丽丝冷冷的“再见”声中戛然而止。

自60年代起,由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电影界也出现了一系列以越南战争为主题的电影。种种动荡与不安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反文化现象,而《出租汽车司机》正是其中的典型。该片无论在主题和样式上都向传统的好莱坞影片提出了挑战。它把西部片中常见的孤胆英雄。暴力手段和标准的复仇情节移植到纽约的街区,因此被影评家称为“马路西部片”。[4]影片中运用了大量闪烁的灯光、喧嚣的声响、不和谐的音乐等音象符号,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斯科塞斯在本片中对现代人孤独无助的感觉的把握,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加上罗伯特・德尼罗炉火纯青的表演,使《出租汽车司机》成为影史上公认的伟大电影。

在《出租车汽车司机》获得巨大成功后,1977年,米高梅公司投资900万美元,拍摄了影片《纽约,纽约》,这也是斯科塞斯第一部歌舞片。《西区故事》的美术指导鲍里斯・里文为影片设计了全套布景,忠实再现了旧好莱坞公式化的纽约场景:整洁宽大的马路,亮丽宏伟的厅堂,一派全盛时代的浮华气息。整部电影都在摄影棚内拍摄完成。从整体上看,斯科塞斯孩提时代四五十年代米高梅经典歌舞片对这部电影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几乎使《纽约,纽约》成了对“电影人像黄金时代的致敬和对记忆的复刻”。斯科塞斯借鉴了以往歌舞片中的一些经典场景,比如利用全景拍摄舞会场面,以连续的短镜头代替主观镜头,以中近景变换角度连接同一场景的表现等手法,使影片极其具节奏感和表现力。在影片中,斯科塞斯对色彩的把握依然轻车熟路。他特别善于运用大色块的强对比。在一些大型歌舞场景中,色彩极尽绚烂。

但是斯科塞斯的努力却并没有带来观众和票房对这部影片的肯定,相反《纽约,纽约》几乎成了他最失败的电影之一。斯科塞斯后来谈到《纽约,纽约》曾说。“影片杀青时我极度失望,因为拍摄这部影片的经历坏得无以复加。不过这些年我发现这部片子的确包含若干至理。我仍然并不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但从某方面而言,我爱它。”[5]虽然在票房上失利,但我们在数年后重新看待这部电影时,仍可以感受到斯科塞斯对不同类型的影片超乎寻常的驾御能力。

这种驾驭能力在《纯真年代》中又有了一次突出表现。1993年力求转变的斯科赛斯,把一向关注现代社会的摄影机对准了19世纪的纽约。这部以当年上层社会的生活为背景的电影,改变自作家迪丝・沃顿(EdithWharton)的同名小说。为了实在现当年的社会风貌。斯科赛斯花了七年研读原著。而担任影片礼节顾问的莉莉・洛奇的祖母曾是沃顿的好朋友。一丝不苟的前期准备使《纯真年代》既终原著又忠于历史。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可以很明显得看出一些经典的“斯氏”风格,比如画外音和跟拍镜头大量使用。有一场戏表现的是上层社会的舞会场面,镜头从一进门开始,穿过前厅、走廊,绕过单独的房间,最终停留在舞会大厅,摄影机长时间不间断拍摄,一镜到底。当好莱坞日益注重特技效果的今天,斯科赛斯对摄影、剪辑这些电影基本技术的迷恋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朴实的电影工匠。

昙花一现的女性题材

一直以来,斯科塞斯的作品中一直有着比较明显的阳盛阴衰现象,虽然他以极其准确的手法刻画出了一大批性格各异的男性形象,如《出租汽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好家伙》里的亨利・西尔、《愤怒的公牛》里的拉莫塔等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斯科塞斯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一直是他被评论所诟病的地方。

迄今为止在斯科塞斯的所有作品中,只有两部纯女性题材的电影,分别是《大蓬车伯莎》和《再见爱丽丝》。这两部电影都拍摄于1970年代,属于斯科塞斯的早期作品。从此之后。斯科塞斯就再也没有拍摄过类似题材的影片。可以说,斯科塞斯拍这两部电影,跟当时美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运动有很大关系。在《谁在敲我的门》没有太大反响的情况下。当时一位著名的B级片导演和制片商罗杰・科尔曼找到斯科塞斯,希望他能为其公司拍摄《大篷车伯莎》。

《大篷车伯莎》很明显受到了《雌雄大盗》的影响。在当时,这是一种新型的电影。这类电影以极其真实的写实手法表现血腥和暴力镜头,枪战、刀斧砍杀、软色情充斥整部影片。但《大篷车伯莎》并不是一味地以简单的视觉冲击作为卖点,它还是一部以剧情取胜的影片。像他大多数影片一样。《大篷车伯莎》传达了斯科塞斯钟爱的主题:负罪之人如何最终得到救赎。

作为一个深受好莱坞经典电影影响,有着好莱坞情结的导演,好莱坞和奥斯卡对他还是颇有吸引力的。有了一定声誉的斯科塞斯开始在好莱坞主流审美倾向和个人特色之间做出一种新的尝试。

《再见爱丽丝》讲述的丧偶不久的寡妇爱丽丝,带着十岁的儿子离开新墨西哥州的夫家,意图回到故乡展开她梦想已久的歌唱事业,却在途中找到了新的爱人。斯科塞斯在好莱坞传统女性电影的模式中又加入了自己针砭时弊的用意,影片上映后在票房上获得了成功。颇受各方好评。甚至成了女性主义运动的代言作品。不仅在当年的嘎纳电影节上得到了金棕榈奖的提名,而且也为应影片女主角埃伦・伯斯泰因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值得一提地是,年仅12岁的朱迪・福斯特在片中饰演一个喜欢弹吉它和捣蛋的小女孩,她精彩的表演奠定了在《出租汽车司机》中和斯科塞斯进一步的合作。甚至可以说《再见爱丽丝》为杰作《出租汽车司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结语

在1975年,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天我会死在摄影机后。对于今年已经65岁的斯科塞斯来说,虽然已经成了誉满世界的电影社会学家,但似乎命运女神一直和这位倔强的电影人过不去。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比中,《飞行者》虽然获得了11项提名,但最终却无缘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这是他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迄今为止,斯科塞斯还从未赢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称号。这对他的电影生涯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获上四次奥斯卡金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获得这个奖,我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电影。”[5](编者注:截至本刊发稿时,2007年。马丁・斯科塞斯以《无间道风云》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混剪: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
马丁 斯科塞斯:纽约飞行者
关于《纽约黑帮》的10个惊人事实
斯科塞斯和昆汀的世纪对谈,万字全文实录!
马丁·斯科塞斯,从戛纳启程的伟大
马丁·斯科塞斯的大师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