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胜群:扫与不扫,真实更重要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话。源于《后汉书·陈王列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父亲没在家。薛勤走进陈蕃的书房,见屋子里乱糟糟的,就说:“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得干净一些呢?”陈蕃回答:“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能把精力放在打扫屋子这类事上。”

薛勤听后,认为陈蕃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孩子。

与薛勤不同,曾国藩认为,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勤劳的习惯。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明,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情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家书》 三 治家篇)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教育晚辈要勤劳,不要懒惰,从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做起,因为这是“极好之事” 。从字面上理解,并未上升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高度。

有人认为,上升到“治理国家”高度的,是曾国藩的挚友,同是湘军儒将的刘蓉(1816—1873)。

刘蓉著有《习惯说》一文——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屋里的地面有个小坑,懒得动手将其填平。父亲便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其实,还有比刘蓉更早的,就是南宋著名词人周密。

周密 (1232年-1298年或1308年)在其《齐东野语》中说:“外大父文庄章公,自少好雅洁,性滑稽;居一室必汛扫巧饰,陈列琴书,亲朋或讥其龌龊无远志。日,大书素屏云:'陈蕃不事一室,而欲扫除天下,吾知其无能为矣!’识者知其不凡。”

周密说自己的姥爷章良能小的时候,习惯打扫卫生,琴和书籍摆放得规规矩矩。一些亲戚便认为他拘于小事,胸无大志。对此,章良能在屏风上写了几个大字,说陈蕃不能打扫一个房间,却想扫除天下,才是真没本事。

章良能是南宋人,比清朝的刘蓉早了五六百年。

比周密稍晚的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在其《南村辍耕录》中,有一篇《笠子欹侧 胡长孺》——胡石塘先生尝应聘入京,世皇召见于便殿。趋进张皇,不觉笠子欹侧。上问曰:“秀才何学?”对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上笑曰:“自家一笠尚不端正,又能平天下耶?”然怜其贫,特授扬州路儒学教授。

胡长孺(号石塘)入京应聘,元世祖忽必烈在便殿召见他。由于紧张,胡长孺走路失态,连头上戴的笠帽歪了都不知道。忽必烈问他有什么学问,他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忽必烈笑了:“连自己的帽子都戴不端正,怎么能平天下呢?”

这个典故,把扫屋换成了戴帽,也是在说小事没做好,大事不可能做好。

扫与不扫,都是一家之言。

一屋不扫的陈蕃((?-168年)),历经议郎、乐安太守、修武令、尚书、豫章太守、尚书令、大鸿胪、议郎、光禄勋、尚书仆射、太中大夫、太尉。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犯颜直谏。皇帝巡游无度、封赏逾制、内宠猥盛,他多次劝诫。主张施以德政,反对残忍镇压。陈蕃与大臣窦武除灭宦官,计谋败露,窦武被杀。年近80的陈蕃,带领属吏及太学生冲人宫门,高呼:“大将军忠心卫国,何罪之有?”遂被捕杀害。

后人称其:“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德行》)

即便笠帽戴歪了的胡长孺(1249-1323年),也并未因小失大。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南宋咸淳年间,在四川参加铨试,列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宋亡后隐惹永康中山。元二十五年(1288),被召入京,任翰林修撰,后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以病辞后,不复仕,隐杭州山以终。著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

从小就养成扫屋好习惯的章良能(?—1214),在国人眼中,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榜样。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次年除著作佐郎。庆元元年(1195)以枢密院编修兼国史院检讨。嘉泰元年(1201),除起居舍人。后迁中大夫,不久兼太子宾客,连升大中大夫、通议大夫。嘉定六年(1213),进通奉大夫,参知政事。当了宰相。著有《嘉林集》。

原来,扫与不扫,都有成才的榜样。

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刘蓉的《习惯说》,周密的《齐东野语》,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各抒己见,可贵的是,都尊重《后汉书·陈王列传》——可以引申,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绝不对其进行改动。

对《后汉书·陈王列传》做改动的,是当代人。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扫一室”与“扫天下”》是这么改的——

“ 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

有一天,一个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走出来接待,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以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样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听着陈蕃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后汉书·陈王列传》,对陈蕃是肯定。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对陈蕃是否定。这样一改,《“扫一室”与“扫天下”》中的陈蕃和薛勤,还是历史中的陈蕃和薛勤了吗?

不扫的陈蕃,勤扫的章良能,笠帽戴歪了的胡长孺,都是历史上有独立思想、独立追求、独立个性的鲜活的“这一个”。做一个“独立的人”,比扫屋更重要。

要求完美,宣教正能量,完全可以把从小就养成扫屋好习惯的章良能的事迹收入课本。还可以借章良能之口,批判陈蕃“其无能为矣”。 弃之不用,是因为由书名《齐东野语》,想起成语“齐东野语”,认为周密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于是改编《后汉书·陈王列传》,是画蛇添足?还是舍近求远?

有违真实历史的正能量,难免有“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嫌。收入小学生课本,细想,愚钝的我顿生忧心。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QQ浏览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老牙故事 ——一枚扫把
《世说新语》:东汉名臣陈蕃,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楷书 习惯说 (刘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其实并非陈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