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化老地名故事】浑江

老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承载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老地名逐渐消失,蜕变为记录着历史文化的独特符号。

通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历史烟云和传奇故事都浸润在一个个鲜活的地名里。

那些熟悉的通化老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将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老地名的文化内涵,守望老地名里的家园情思,让通化老地名生生不息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通化老地名故事”专栏,将和您一起重拾这座城市的记忆。

浑江中游一景

浑江

浑江发源于白山市江源区三岔子镇,由西北岔河、西南岔河、正岔河3条河流汇合而成,而西北岔河是浑江的正源。西北岔河发源于三岔子林业局辖区内的西北岔河谷的尽头——岔四沟掌。
  岔四沟掌位于西北岔河谷的最西端,背西朝东,西面岗梁稍低,南北两面山脉较高。北面是岔四北岗,南面是望火楼山,望火楼山也叫羊岔上掌,是浑江源头最高峰。
  浑江从江源区流出后,途经白山市、通化市、通化县、集安县、桓仁县、宽甸县,流长433公里,于宽甸县和集安县交界处流入鸭绿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来到浑江岸边生活,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不同的生活感受给浑江起了许多名字,但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在汉代。

浑江下游一景

盐难水

  《汉书地理志》有这样一段话:“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三个地理实体,其现今位置在史学界已成定论:马訾水是鸭绿江,西安平是丹东,盐难水便是浑江。
  盐难水是我们所知的浑江的第一个名字。但从此以后的数百年里,中国大地纷争不断,处于东北一隅的盐难水,谁会听得到她那微弱的涛声呢,盐难水似乎从史书的缝隙里流了出去,不为历史所记载。直到800年后的唐代,盐难水又走进人们的视野:
  唐书地理志:马訾水出靺鞨白山,西与盐难水合。
  新唐书地理志:鸭绿水西与盐难水合。

  沸流水

  实际上有一个名字在盐难水之后频频出现,这个名字就是沸流水。在《三国志》的“魏书”和《三国史记》里都有记载,沸流水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早期活动密切相关。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记载:“与之倶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
  “高句丽本纪第二”记载:“冬十二月,王出师伐扶余,次沸流水上。”
  《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中,俭以高句丽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
  对于在书中如此频繁出现的沸流水,当今史学界对它的归属众说纷纭,认为沸流水就是浑江的理由:
  现已确定,纥升骨城就是浑江岸边的五女山城,卒本川是现桓仁县城一带的浑江冲积平原,那么,在纥升骨城附近的沸流水不是浑江又能是什么呢?
  但是,否定沸流水是浑江的史学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其一,“王出师伐扶余,次沸流水上”,扶余国在吉林省北部,长春、吉林市一带。如沿浑江溯流而上,则到了长白山下,有如南辕北辙。而如果沿新开河到江口,溯富尔江而上,再从梅河北进,似乎与史书中记载的史实相符。其二,如果浑江是沸流水的话,那么,《汉书》“地理志”已把浑江定名为盐难水,为什么《三国志》里不沿用旧名,而又另起一名沸流水呢?
  流淌在2000年前的沸流水,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扑朔迷离、捉摸不定,让我们难辨其身。
  但是,我还是要依据当代大部分史学家的观点,初步下一个结论:沸流水是富尔江以及富尔江汇入后的浑江中下游的统称。

  大虫江

  到了元朝,浑江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大虫江”。《元一统志(成书于1303年)》里说:“大虫江在辽阳路发源,县东南龙凤山分水岭下东南流,经废婆娑府南流合入鸭绿江。”
  《明一统志(成书于英宗天顺五年,1462年)》:“大虫江在辽东都司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绿江。”
  《明一统志》的上述描述,并不是说在明朝的前期,浑江仍叫大虫江,事实上,在这之前,浑江已经有了新的名字,叫婆猪江。因为现在已有共识:《明一统志》是一本粗糙的地理史籍,没有太多调查,大多成分沿袭或抄袭《元一统志》的内容。
  认定大虫江就是浑江的观点,来自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的《清一统志》。即使现在来看,关于大虫江的描述也的确符合浑江的流向途径。

  婆猪江

  明朝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婆猪江这个名称见于史册。
  《明英宗实录》里说:“建州卫掌卫事都指挥李满住遣指挥赵歹哈奏,旧住婆猪江。”
  从此,婆猪江这个名字,被使用了将近二百年。“婆猪”的来历,是否是因为浑江流域为元朝所设的婆娑府管辖,以“婆娑”取名,再转音成“婆猪”?

  佟佳江

  到了清代,这条江被称作佟佳江。
  最早记载佟佳江这个名字,是成书于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的盛京通志。志载:“长白山南诸泉,南流汇入大江,西南流与佟佳江汇合,行五百里,入于海。”
  《清一统志(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佟佳江在吉林乌拉城南八百二里,亦名通佳江,南流会鸭绿江。即古盐难水。明统志有大虫江,疑即佟佳江也。”
  佟佳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搞清楚“佟佳”的来历。
  “佟佳”是众多带“佳”的满族姓氏中的一个,诸如佟佳、马佳、李佳氏等等。“佳”没有特定的意义,只是满语中固有的鼻音,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音,翻译时只得以“佳”代替。
  佟佳氏大多是纯正满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入旗的汉人,在入旗时,以佟姓后缀一个“佳”。一是为了显示在旗,二也是因满语发音习俗所致。
  另外,佟佳又是一个地名。《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说:“佟佳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马察、雅尔湖、加哈、佟佳及各地方。”
  先有“佟佳”这个地名,后来被叫做“佟佳”氏的那一支人开始生活在这个叫做“佟佳”的地方,原本没有姓,以地取姓,始姓“佟佳”。后来其子孙迁徙散居于马察、雅尔湖、加哈等地方,这才有了《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散处于马察、雅尔湖、加哈、佟佳,及各地方”之说。
  了解了“佟佳”的来历,佟佳江名字的起源就越来越清晰了。
  山川的称呼一般是随着人类的需要而改变的。这个名字有时是明确某个地理位置,有时是以附近的人姓代之。这一支或几支位于婆猪江边的“佟佳”氏,几十年或近百年来,人丁兴旺,族兴枝繁。人们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把大族佟姓渐渐当成了某些地理位置的指代象征。久而久之,江依人姓,婆猪江就变成为佟佳江了。
  所以,“沿江以姓、氏在其先”是古来已有的社会习俗。

浑江岸边的米仓沟

浑江

  什么时候佟佳江变成浑江的呢?
  包括《通化市地名志》《桓仁县志》《白山市地名志》在内的许多文献以及民间的资料都认为,这个名字的演变是通化、桓仁、宽甸三县设治后的19世纪末,浑江流域解禁后被开发,近江两岸的森林植被被破坏,引起生态变化、江水变得浑浊,由此佟佳江变成了浑江。
  有一次,偶然翻阅材料,发现了一首诗,让我对上述论断产生质疑,诗曰:
  浑江东下碧波澄,
  龙首山高几度登,
  雪霁辽天朝射虎,
  草翻沙自暮呼鹰。
  这是通化县首任县令张锡銮在通化任职时所作。张任内的时间为1877年——1883年,就是说,在通化初建时期,浑江这个名字已经取代了佟佳江。
  后来,在清实录里发现了一条奏折,令我更为惊愕:
  盛京将军玉明奏报:“自东边门外至浑江,东西宽百余里至二三百里不等,南 北斜长约一千余里,多有垦田、建房、栽参、伐木等事。自浑江至叆江,东西宽数十里至三四百里不等,南北斜长约二千余里,其间各项营生与前略同。惟人皆流徒,聚集甚众,已有建庙、演戏、立会、团练、通传、转牌”。这一奏折的时间是同治二年,即1863年。
  看来,在通化、桓仁、宽甸设治前15年,浑江的名字已经流行,并且被远在沈阳的盛京将军所使用。这一现象足以说明,解禁后环境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江水变浊,从而佟佳江演变成浑江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因为“边关弛禁”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咸丰年间,“弛禁”确有大量的流民进入,但并不可能像解禁后的光绪年间,移民滔滔不绝,难以想象在不到二十年的“弛禁”时期,会把滋养了200年的浑江流域森林破坏成那个样子。
  虽然否定了上述佟佳江演变成浑江的观点,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历史的局限,佟佳江如何演进成浑江,依然是个历史悬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借助于更多的历史资料,后续研究者能够给予正确的解释。

作者 柳安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通化篇
白山起名大师谢咏简介,白山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含义
周末好去处
吉林省的一个地级市,1994年改名,为何说这次改名比较成功呢?
浑江市为何更名为白山市?
吉林省各县市区地名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