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楚岁时记》中哪些春节习俗还在流传?

      收入《荆楚文库》的《荆楚岁时记》一书,详细记载了古代荆楚大地(主要是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岁时节令风物的著作,该书由南北朝(梁)江陵人宗懔(501565)撰。全书凡37篇,记载了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隋朝时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作注,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同时也少量记载了北方的节令时俗。此书不仅是记载古代荆楚地区传统节日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岁时节令习俗的著作。书中记载的许多节日和习俗不仅在荆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有些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适逢戊戌春节,我们不妨看看《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还在传承。

一、             吃年饭、守岁。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

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每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第十二天,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这里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这个万家团圆吃年饭、守岁的习俗,已成为全球华人,包括东南亚部分国家共同的盛大节日。到了除夕这一天,无论远隔千山万水,只要父母健在,儿女们都要争取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顿丰盛的年饭。

吃年饭的习俗,因地域、民族不同又各有差别。(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据郑传寅、张健《中国民俗辞典》: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更岁饺子”,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年年有余”。陕西延安一带吃豆腐和枣儿糕,台湾省吃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团圆吉祥”。

我生活的豫南农村,年饭一是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米饭要做得很多,也表示“富余”。吃饭前要先敬祖宗。一般做生意人家吃年饭安排在晚上一餐,其余人家在中午。而我下放所在的地方程姓家人,吃年饭是在除夕这天“鸡未叫狗不咬时”的天未亮时开始。要先敬祖,喊着祖宗的名字,一个个把他们“背”到座位上,待祖宗“享受”完后全家才吃饭。而武汉市人吃年饭,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亲戚们轮流请吃年饭。到了除夕,每家再在自己家中吃一次年饭。

 

守岁,俗名熬年、熬夜。年饭吃过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瓜果,等待农历新年的到来。宋人席振起《守岁》诗:“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诗人苏轼《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既有对逝去的岁月怀念惜别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愿望之意。

 

二、放爆竹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一,是元日,也称为端月。鸡叫时要起床,在自家门前燃放爆竹,驱赶山恶鬼。

三元之日,是指元日这天是一天、一月、一年之始。山臊,《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一种怪人,高一尺多,一只脚,生性不惧怕人。若触犯了它就叫你发冷发热,生起病来。这种怪人叫做山臊。

关于爆竹驱鬼的传说也有很多种,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文字记载“爆竹”见于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其曰:“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唐代开始人们将火药装在竹筒中燃放,或者用小竹筒挂在长竹竿上燃放,人称“爆竿”。唐代诗人来鹄在《早春》诗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东汉发明了纸后,人们开始用纸卷着火药燃放,此方法流传至今。但人们习惯还将纸卷的鞭炮称为“爆竹”。

 

三、贴门神

帖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正月初一,在纸上画只鸡,帖在门上,或者将鸡血洒在门上。或者用桃木做门,人们称之为仙木。上面绘有两个神,贴在门的左右。左边的叫“神荼”,右边的叫“郁垒”,人们把它叫门神。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殷代天子祭五祀,门即为其一。荆楚一带在门上贴上画好的鸡,也是起着门神的作用。魏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旦画鸡于门”。正月初一为“鸡日”,贴画鸡主要是用于驱逐瘟疫。据《中国民俗辞典》:四川成都一带至今仍在传承这种民间信仰。到了初一,人们把用红纸剪好的鸡贴在门楣上。而杀鸡将鸡血洒在门上驱逐瘟疫的习俗,到了魏晋这种做法已经完全取消。

除此之外,在桃木上绘神荼、郁垒的画像,放在门的两边,用以吓走鬼魅,从两晋一直延续至今。关于神荼和郁垒的神话传说,《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尽管后来门神形象增多,神荼和郁垒始终是最正宗的神祗。两晋之后,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张贴的门神略有区别。目前城市中门神信仰减弱,但在农村,贴门神还是普遍的现象。

 

四、亲友拜年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凡饮酒次第,从小起。(《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贺拜年。各家为拜年客人奉上椒柏酒、桃汤、屠苏酒,糖果,五辛的春卷。喝酒要按次序来,要从年龄最小的开始。 

 

椒柏酒,用椒花和柏枝泡过的酒。古人认为,椒是玉衡星精,喝了用它泡过的酒能够强身健体。柏枝是仙药,喝了用它泡过的药能除百病。桃子五行之精,能够压制邪气,制服百鬼。屠苏酒是一种药酒,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拔契等配制而成,相传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创。

五辛盘:五种辛辣的蔬菜,包括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主要用来发散五臓中的浊气。五辛盘又称春盘,今天我们吃的春卷也取其意,不过里面放的不是那五种辛辣的蔬菜。

 为什么饮酒要从年轻最小的开始呢?古人认为,每过一年,年纪轻的长了一岁,应当表示祝贺,而年纪大的过一年就少一岁,所以后喝酒。

拜年的习俗,也与传说中那头猛兽“年”有关。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秦汉以后,岁首朝贺大盛。到了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均记载了当时官民之间拜年的盛况。到了明代,人们用“投谒”代替拜年。投谒相当于贺年片。上面写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类的祝辞。明朝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清代开始出现官员为节省时间团拜的习俗。民国时候有了印刷的贺年片,人们互相寄送代替拜年问候。现在,拜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短信、微信拜年成了主要的潮流。

不过,上门拜年,还是人们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拜年习惯。在拜年次序、时间、方式、礼品上,有不同的区别。齐涛主编《节日志》言:贵阳一带,大年初一虽是亲友间彼此贺年的日子,但每一个家庭都紧闭大门。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门内的人总要从门缝向外仔细张望,除非是自己的家人或最熟识的朋友,否则决不开门,而只是隔门不断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改天再请过来喝茶吧!”贵阳人不是不好客,而是“不敢当”别人的拜年盛情。这种拜年方式,算是比较“另类”的一种。

 

五、吃喝玩乐

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会。(《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荆楚一带的人从初一到正月三十日,人们聚在一起享受美食,饮酒取乐,青年男女则到河边荡舟游玩,或在水边举行宴会嬉戏。

为什么要欢度一个月呢?古人们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人们要把这个月当成节日来过。从书中的记载看,南北朝时人们思想还是很开放的,青年男女们可以一起到河边去吃吃吃,喝喝喝,玩玩玩。玩高兴了,把酒倒一点到水里去,女子们在河边把裙子洗一洗,还可以免去一年的灾厄,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人们可没有这么幸运,城市的上班族,吃过了喝过了,初七带着余兴带着不情愿要去上班了。农村打工一族呢,吃了元宵饭,也要像候鸟一样奔赴到各个城市去觅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到底有多懒?除夕,是老祖宗们拖延症 懒癌的结晶
【衣食住行】阖家团圆辞旧岁
古人是怎样“辞旧迎新”的?
春节民俗日历——腊月二十九除夕
春节|古诗词中的春节习俗
过年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