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挖掘傳統技藝“香火”傳承煥發新活力
原標題:挖掘傳統技藝“香火”傳承煥發新活力

榮獲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的參賽選手與評委嘉賓合影。

用上等香材制成的線香,點燃后散發縷縷清香。

蔡向軍

廣東省沉香協會微信二維碼。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安陵容小主憑借精湛的制香技術在后宮翻雲覆雨,一部《甄嬛傳》甚至被網友戲稱為“制香傳”。如何制“香”,已經成為了一門大學問。

  時光流轉,現代的制香早已不復古時的風光,機器的制作代替了傳統手工的繁雜過程,制香簡化成為了機器上的開關按鍵,中國傳統的香文化幾乎流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在上個月落幕的2014中國(東莞·第五屆)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開幕前夕,主辦方——廣東省沉香協會本著對制香師的尊重,以及對傳統沉香文化的弘揚、培養沉香行業新業態,專門舉辦了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大賽。

  經過綜合評比,10位得分最高者摘得“全國十大制香師”稱號。“借助比賽,不僅意在挖掘更多擁有精湛制香技術的制香人才,同時也以此推動整個行業技能提升。”廣東省沉香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展示制香技藝,將香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並引領新的生活方式。

  現狀

  制香技藝傳承面臨后繼乏人

  在中國,香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古代,品香與斗茶、插花、挂畫並稱為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明代藏書家俞弁在《逸老堂詩話》中寫道:“焚香看畫,一目千裡,雲樹藹然,臥游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香道之久遠,從典籍文獻中隨處可窺蹤跡。

  香文化的盛行,催生出一套獨立的制香技藝,一些經典故事還被搬上屏幕。在清宮劇《甄嬛傳》中,呈現給觀眾一幕幕清宮爭寵上位、爾虞我詐的驚心動魄大戲,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香料和中藥成了福晉、貴妃們在后宮斗法的利器,尤其是安陵容小主,憑借精湛的制香技術在后宮翻雲覆雨。也因此,網友戲稱《甄嬛傳》為“制香傳”。

  相比安陵容小主神乎其神的制香技術,真正的制香技術既沒有這麼神秘,也不是這麼簡單。所謂制香,就是用各種香材加工而成的香制品,根據其制成后的形狀可分為線形、盤形、塔形等等。制成的香根據其用途又可分為品聞、熏房室、衣物或“願香”即禮佛敬神之用等。

  沉香的制香技術發展成為一門大學問不難理解。“沉香是上天的恩賜,每一塊都來之不易,真正的好香,不僅需要遇到真正懂香的‘伯樂’,還需要遇到頂級的制香師,才能讓沉香的作用和功效發揮到極致。”廣東省沉香協會專家指出。

  然而,時光流轉,現代的制香早已不復古時的風光,機器的制作代替了傳統手工的繁雜過程,制香簡化成為了機器上的開關按鍵,中國傳統的香文化幾乎流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制香技藝的傳承也有后繼乏人之虞。

  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和沉香市場的興起,香席文化也被逐步地挖掘、傳承和弘揚。一名技藝精湛的制香師,不僅有著豐富的品香知識,能調制出溫馨恬靜、芬香飄渺的香品,還是源遠流長的中華香文化傳承者和發揚者,他們每一位都是沉香界的瑰寶。

  “在國家職業大典中,制香師還沒有,我們廣東省沉香協會做這個活動,就是為了弘揚中國沉香文化,傳承沉香制香技藝,培養制香師這個行業新業態。”2014中國(東莞·第五屆)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開幕前夕,在廣東省沉香協會執行會長劉海燕的主持下,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大賽在東莞市寮步鎮,吹響了復興傳統香文化的號角。

  傳承

  沉香線香體現制香最高技藝

  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皆善制香,而且有秘方傳世。明代文學家屠龍曾就蘇軾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總結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則命安,性命和則慧生,智慧生則九衢塵裡任逍遙。”古人對於制香工序、用料之講究,決定了一名好的制香師對香材的辨識能力,對各階段工藝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對制香本身的熱愛和尊重等等心態都會影響到香品的品質。傳統的香席中均要求制香師在制香前不但要潔淨雙手,還須正心誠意,身心清淨,做出的香方能傳達良好的意願。

  根據規則,本次比賽的“標的物”為沉香線香。線香,早在宋明時期就已經出現,成為貴族階級和文人墨客們居家養生、陶冶情操必備的日常用品,具美化環境、怡神悅心、參禪修煉、供神祭祀、養生祛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因燃燒時間比較長,故又叫“仙香”或“長壽香”﹔古時候寺廟常將其作為計量時間的單位,故又稱為“香寸”﹔根據其用料的情況可以分為單品香、和合香﹔根據外形纖長似線,可以分為有木芯和沒木芯兩種﹔根據所選用的材料可分為檀香線香、沉香線香等。

  其中,沉香線香是由楠木樹皮粉和沉香粉配制而成,楠木樹皮粉起粘接作用,其本身為植物纖維,也易燃﹔沉香粉因產地等的不同也可制作成芽庄沉香線香、安汶沉香線香、越南惠安沉香線香、印尼水沉香線香、紅土沉香線香等等,每款香都有自己獨到的香味和功效。

  相對來說,沉香線香的制作比較復雜,且由沉香粉制作而成的沉香線香是質量上乘的線香,因而,作為體現制香最高技藝的沉香線香,成為了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大賽的“標的物”。

  據悉,線香的辨識最直觀的是從價格來反映的,好的線香使用的都是天然的原料香粉加上粘粉混合而成,而這其中尤以沉香粉為最。此次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大賽原材料統一用沉香,故在評選過程中,評委們側重的不是線香的原材料,而是綜合考慮線香的外觀、燃燒時間及香味等。

  在評選現場,評委們都會仔細地觀看線香的外觀,因為制香的過程是一個對細節要求極高的過程,好的線香香品必然粗細均勻、平整、線香之間無縫隙、平直。此外,優秀制香師通過對工藝以及配方的把握,也可以大約控制香的燃燒時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聞香,高品質的線香在沒有點燃時通常沒有明顯的香味散發出來,在點燃后香味也是非常醇正自然,不會有刺激感,且剛剛燃后的香灰上也沒有燙手感。

  挖掘

  同台競技識精湛制香技術人才

  比賽現場,悠揚的古箏樂聲響起,一位身著漢服的女子,在香案前輕研細磨,點燃香爐中的香粉,香煙裊裊,香氣所到之處,清香襲人……一縷青煙,一室芳香,一份閑適,一份淡然。來自全國各地優秀制香師匯聚一堂,在這裡同台競技,現場觀眾也體驗了一場傳統制香工藝的視覺和嗅覺盛宴。

  廣東省沉香協會執行會長劉海燕首先將封存好的25位參賽選手的線香產品分為5組,每組5個線香樣品。然后按順序將線香樣品點燃供評委品評。

  評委席上點燃的線香香煙裊裊,香灰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美感十足,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而評委們都全神貫注地品聞每個線香樣品。

  隨后,評委們對品評后的線香樣品進行打分並投票。此次大賽的投票方式,也採用同樣體現濃厚中國特色的筷子投票。對每組5個線香樣品投票時,每位評委都有2票投票權,可將自己的2票投入自己最認可的2個參賽線香對應編號的杯子中。每組5個線香樣品中,前2名的即入選此屆制香師大賽名單,如第1組中5個線香樣品得票最高的是5號和2號,也就意味著,5號和2號線香樣品的制香者就是這屆十大制香師中的兩位。

  最后,數位沉香界名家評委通過多方面的綜合考慮,評選出了“首屆全國十大制香師”。獲獎者之一、來自廣東的戴瑜在得知自己上榜后,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道:“香文化博大精深,制香其實也有很多內在學問,比如一些書籍上關於制香技巧的描述,經常出現‘少許’‘少量’‘酌情’等字眼,但這些量到底是多少,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就全憑制香師來把控,否則很影響最終制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賽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盡管評委們側重的不是線香的原材料,但依然有參賽選手沒有注意比賽規則而遺憾出局。“1號為什麼沒有選呢,因為我們比賽要求的材質是沉香,但是1號用的是檀香,沒法比。”中國沉香行業泰斗、沉香名家,同時也是此次大賽的評委張曉武先生表示,為了確保大賽評選的公平公正,此次比賽的標的物為線香,而提供的線香原材料則固定為沉香,參賽選手提供一樣的線香樣品數量不少於5支,並且用保護盒包裝好作比賽評比之用。

  方法論

  古代香料制作香方

  制作傳統香,首先是要綜合考慮該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據這些基本的要求選擇香料或藥材,按君、臣、佐、輔進行配伍,才能使不同香料盡展其性。

  一些特殊的香,不僅對用料、炮制、配伍有嚴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須按節氣、日期、時辰進行,才能達到特定的效果。如《靈虛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時要有寒水石為伴,等等。

  如制沉香,以破碎沉香,以絹袋裝,懸於銚子當中,勿令著底,米水浸,慢火煮,水盡再添,一日為好。完成后涼干即可。現在制香者多是用生沉香,所以達不到效果。

  試舉兩例香方:

  1.《宋億》

  釋名:宋代品香已完全成熟,並傳至日本、朝鮮,古書上也能見到當時名人配置之香方,而且宋代以品香為雅集者亦多,所以在雅集用香方中首列此名。

  用香:沉香、茉莉花、側柏葉。

  制法:沉香極小顆粒,干茉莉花與鮮側柏葉疊成圓餅。側柏葉在下,茉莉花在上,緊壓,將沉香顆粒壓入茉莉花中。制成之物為片狀香餅。

  2.《二蘇舊局》

  釋名:蘇軾、蘇轍兄弟為宋代大文豪,書畫家、詩人,也是宋一代玩香名手。他們都有自制香品的記載。雅集為文人雅士,故托蘇軾、蘇轍二人之名命之。

  用香:沉香、檀香、乳香、琥珀、蜂蜜、茉莉花。

  制法:沉香、檀香削成小方粒或壓碎。乳香、琥珀研粉。以此四物混合於適量蜂蜜中,最好用棗花蜜。取用為丸,再以干品茉莉花滾於蜜丸之外,陰干。

  ■人物專訪

  廣東省沉香協會副會長蔡向軍:

  上等沉香依然是

  極少數“圈內人”的消費

  蔡向軍,陝西人,帶著兒時因撿回墓地陶罐和玉片而挨打的記憶長大,自幼耳濡目染古董雜項,對書畫和陶瓷頗有研究,同時也是東莞市莞逸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2010年,出於對沉香文化的興趣,蔡向軍轉向沉香行業,2012年拿到“莞逸香”獨立商標。在2014中國(東莞·第五屆)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上,莞逸香的香樟木陽雕對聯榮獲2014年度全國沉香行業評選“最具藝術價值雕刻品”獎項。蔡向軍現為廣東沉香協會副會長。

  他認為,把玩沉香自古以來就是一項昂貴的休閑,上等沉香一直以來隻有極少數“圈子內的人”才能消費得起。而對於要想進入沉香行業的年輕人來說,不妨從低端沉香串珠配飾做起,一般年輕人能夠承受。

  筆者:公司曾把莞香的解說融入在書簽中,是國內第一家用書簽形式解說莞香並向市民派發上萬套書簽的。公司為何以這種方式推廣香文化?取得了什麼效果?

  蔡向軍:莞香作為沉香界唯一一個以地方命名的香品,縱觀歷史人文遺留,關於莞香的詩詞歌賦、人物典故時常出現於歷史文獻和地方志。莞香是沉香界人文積澱最為豐厚的一脈,然而因近代歷史原因,5年前真正了解莞香的人還不多。莞逸香的定位之一就是發掘莞香文化,為受眾直觀呈現深厚的莞香文化概念。莞香書簽既可單獨使用,又可作為迷你說明書,讓我們的作品與深厚的莞香文化之間完美契合,因此,莞香書簽由此誕生。

  自古以來,吟詩作畫、品茶藏香是士大夫階層主要休閑方式,而品香需要很深的底蘊,可以說凌駕於琴棋書畫之上,但如有琴棋書畫的烘托更臻完美。莞香書簽一套七張,正面體現的是琴、棋、書、畫、香、插花、雅集畫面,配以相對應的古詩文﹔另一面主要闡述莞逸香理念、莞香歷史、莞香與香港淵源、香聞東莞、香之美德、香之禮佛、品香環境七個要素,並配以東莞最為代表的人文畫面。莞香書簽在東莞展覽館講解台和展櫃展示並免費向市民派發半年,在第二、三屆東莞香博會上無限量贈送給沉香愛好者,第一版書簽15000套基本派完,修正后二版也在第五屆香博會呈現。

  筆者:沉香是高雅的珍品,是否意味著,它更多的是一種“圈子內的人”才能消費得起?

  蔡向軍:首先,把玩沉香自古以來就是一項昂貴的休閑﹔其二,沉香是物質的,但它的價值體現又是非物質的。它是大自然與人文智慧交融升華的物化體現。香文化強調“淨心契道、品評審美、勵志翰文、調和身心”這四種美德。享受嗅覺盛宴之人除了傳統文化功底深厚,最好略懂賞畫音律,才能使沉香的昂貴價值得以詮釋。基於以上兩個主要因素,個人認為上等沉香一直以來就是極少數“圈子內的人”玩的。

  筆者:您認為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引導年輕一代了解沉香和沉香文化?

  蔡向軍:年輕一代人時尚、活潑,大多缺乏中年人的穩靜和淡然。可從低端沉香串珠配飾做起,沉香串珠代表著信仰,佩戴著串珠使人感到心靈寧靜,它還具有保健作用,年輕人戴著串珠就顯得沉穩又具有時尚感。從經濟層面說一般年輕人是能夠承受的,拿收藏圈裡的話講,“出手了才肯研究”。

  筆者:沉香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哪些瓶頸?

  蔡向軍:沉香行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概括為兩方面:急功近利思維和天然沉香結香漫長的矛盾﹔沉香文化強調的美德和人人都想得到至寶的矛盾心理。沉香行業的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澱,沉香文化需在普世價值修正過程中完善。

  筆者:您對未來廣東沉香行業發展有何觀點?

  蔡向軍:中國做沉香產業最有優勢的就是海南和廣東,海南的崖香和廣東的莞香,地理之便和市場成熟度使廣東從事沉香產業人員最多,幾大沉香行業協會聚集廣東。廣東省沉香協會作為國內第一個省級沉香協會,我們尊重行內前輩,聯手行業精英倡導包容、自律,抱團發展,反對假貨!

  文化是任何行業和地域的靈魂,作為最為體現文化的沉香界,更需要學習台灣對傳統的繼承,借鑒古代香文化的精華之處,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本版撰文:郜小平

  《沉香周刊》由南方日報社與廣東省沉香協會主辦

  總指揮:張東明 王更輝 劉東曉總策劃:王垂林 劉海燕

  總統籌:郎國華 陳 志 譚仕龍 張翼飛

  執 行:袁 丁 陳麗芳 裴敏慧 郁 石 劉艷輝 陳明環 鐘浩明 王 瑜 潘 航 郜小平

  編輯統籌:李勁

(來源:南方日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袖添香添的是什么香?
沉香文玩>>香道文玩——香篆制作注意事项
初涉香道,香粉也是一个好选择!
沉香珍品 莞香
格物知香
沉香熏香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