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心名医的叩问:中医,还有得救吗?

1

5年前,笔者因为咳嗽跑到香山中医院,原本想吃点中药调理一下,没想到医生连脉都没搭,直接照着验血单开了三盒西药,且理直气壮地答曰:中药太慢,西药见效快!

在现代中国,相信中医的越来越少,潜心中医的越来越少,中医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医的处境微妙而矛盾。

一方面,真正的大师早已凤毛麟角、中医文化传承名存实亡;另一方面,诸如权健一类的奸商打着中医幌子招摇撞骗、大赚黑心钱。

在国家层面,近年来对中医药文化展现出了强烈的振兴意志,“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在基础端,我们现行的中医传承体制和产业畸形发展,却在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加速推向一个最后的末路。

但是我仍然选择信任中医,因为中医有着西医难以理解、同样难以取代的神奇,尽管——它一直被一些西医的拥趸视为“不科学的糟粕”而大加蔑视。

02

2

我一直信任中医,还因为唐国章老先生。

数年前,他因仅凭搭脉即诊断出一位同事体内“长了东西”,而被同事们惊为天人。我们也因此结缘。

作为上海80年代恢复膏方后、首批拿到开方“资质”的18位名老中医之一,唐医生对目前的中医现状也是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他说,中医并不单纯是“术”,还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早在旧社会,中医的传承是以带徒为主,中医看病也不是简单开药方,还带有意念的辅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教育和传承,慢慢被西医牵着鼻子走,尤其是教学大纲几乎完全遵循西医的思路,把中医分得过细。其实中医传统上分为中医大内科和中医外科,其中大内科既要看内科、还要兼顾妇科和小儿科。后来,陆续把妇科、小儿科和伤科分出来,其实中医还是以大内科为主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唐医生能够从众多医学院学生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与他的秉性和悟性息息相关。

03

3

唐老先生祖籍上海南汇,小时家贫,不得不靠割草喂养鸡鸭赚钱上学。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意外受伤让他得了头昏病,并被西医判定从此再不能上学。后来,他听说隔壁村有位老先生,擅长针灸,对穷人也有一种悬壶济世的情怀。

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走一小时路过去,身无分文,还是被老先生接纳了。后来,经过一年多的针灸,他的病居然治好了。他也由此喜欢上了中医,并走上学习中医的道路。

年轻时代的唐医生是个热心、朴素、勤奋的学生。凡是遇到名老中医,他都愿意拜师学艺。但当时正是大字报时代,老师和学生对立,很多老中医都是宝贝级的老专家,却因为环境的肃杀而噤若寒蝉,对学生非常警惕,自然也不愿传授医术了。

唐医生周末不回家,也没什么事,就跑去老中医家里帮他们打扫卫生、洗洗衣服,一来二去混熟了,慢慢也学到了一些真经。

有一次,他去老师张伯臾(上海名医)家里帮忙做家务,看到师母正用小火“咕嘟咕嘟”地炖着什么,他很好奇,就随口问锅里煮什么。张老先生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也就不瞒你了,你师母看我最近气不足,帮我蒸人参吃。

“人参为什么要用小火蒸呢?”

“你不知道,人参主要是吃它的气。火大的话,气都跑掉了,也就没用了。”

原来,人参最好是放进盖盖儿的杯子在水里蒸,外面再加锅盖,用小火蒸三刻钟到一小时,然后熄火,待其慢慢冷却,把蒸杯拿出锅,再放到温,才宜缓缓打开杯盖服用。古代喝水时,杯盖只开一条缝,也是这个道理。

04

4

唐医生说,西医批评中医不科学,其中一个依据是说,同一张药方不能治愈两个人得的同一种病,意思是不能做到标准化,所以不够科学。

但是从中医学角度看,这恰恰是更实际的做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秉性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而且虽然得了同样的病,但每个人的病因也不一定相同。因果关系不一样,方法也就不一样。

这其实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000多年来,在西医还未成型的时候,中华民族就在中医药的护佑下得以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又岂是一句“不科学”所能批判的?

当然,中医之所以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压制状态,也跟它的草根性有很大关联。要知道,中医之根在民间,很多老中医终其一生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却因为没有传承下去而带走了,有的好方子也就此失传。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先生说过,中医要调整的是运动中的三个大圈子,人和自然的圈子:风寒暑湿燥火;人和社会的圈子:喜怒忧思悲恐惊;人自身的圈子:肝心脾肺肾。你要把这三个运动着的大圈子调和谐了,那真得有点本事。

5

05

那么,这样的本事怎么去学?从哪儿学?靠医学院里的教学大纲?

很多中医院出来的年轻医生,甚至把最基本的“望闻问切”都丢掉了。还有一些所谓的“大师”,把中医本就留存不多的名声也糟蹋殆尽。

唐医生说,中医的传承还得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最传统的方式。

从学校毕业后,他就跟着老师,每天抄方,整整抄了19年。在这19年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记住,有时候老师面对病人的时候话不多,有时表达也不清楚,那就得靠自己去“悟”。

比如把脉,即“切”,这是中医学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其中,“弦”和“数”这两个脉很容易掌握,“结代”也容易学,其他的脉象,比如“涩”,就有些难度。这个脉,书上描写“似轻刀刮竹之状”,即用锋利的薄刀刮青竹的表皮之状,实际在临证时则很难体会,故有“心中寥寥,指下难明”,需要医生慢慢琢磨才能抓住。

以前中医把脉很讲究时辰,即把脉一定要在平旦的时候,也就是早上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那一刻,那时候的脉,是最准确的。但是你想想,现代社会的朋友们,咱们有这个条件吗?

06

6

有时候,很多知识教科书上是没有的,也不会有,而是隐藏在老师接诊时的一言一行。包括老师对病人的嘱咐,也要牢记于心。

比如喝药的时间。现在很多人喝中药,一般是早上十点、下午四点,也没什么讲究。其实,隔上(胸腔和腹腔以上)和隔下疾病的喝药时间还是有分别的。

隔上的疾病,最好是饭后喝;而隔下的,则要饭前喝。甚至病在哪条经上,喝药的时间也有讲究。比如肝经,我们都知道晚上11点前一定要睡觉,因为肝经要工作了,那喝药的时间最好提前一小时,中医就是这么讲究,这个时候喝,肝火就下来了。

唐医生特别提到意念。他说,老师平时跟病人交流时,会用一些意念引导,包括打诳语,加以诱导等,比如治疗“狂症”、“郁症”这些精神系统疾病的时候,他会用意念加药物治疗。意念,这是一种只能意会的东西,但用在中医治疗上,却也是一味药。

7

旧社会很多老中医为了谋生和自保,常常把一生所学带到坟墓里。唐医生遇到了好老师。

他的老师不单传给他一些方子,还跟他交代了几个行医原则。

一是中医在临床上要靠“悟”。“悟性”这个东西,有时候真是要靠个人造化。二是每一个病例都只能做参考,人是活的。三是每个时代都不一样,要学会把物质和精神上的东西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比如开膏方。旧社会开膏方,就是“补”,因为过去只有有钱人才开得起膏方,主要是为了补。而现代社会不同了,就需要去辩证地看,需要与时俱进。

为此,唐医生结合现代特征和人的思想状态,梳理了五个字,用于开膏方。

一是“治”。人食五谷,岂能不病?把治疗放在第一位。二是“调”。人都有七情六欲,气血升降,很容易引起气机的混乱,所以需要调整。三是“理”,即需要把经络、气血加以理顺。四是“损”,也称“泻”,泻有余,现代人往往吃得太多,血脂也高,体内物质太多,需要损耗掉。最后一个,才是“补”。

08

8

再说到药材,越来越多劣质的药材,导致药效每况愈下。这方面很多医生也感觉无能为力。

比如枇杷叶这味药,传统上规定秋季采,要用剪刀剪下来,而且叶子还不能太老,七八成熟,剪下来放进水里洗刷,之后拿到外面晾晒到三成干,然后两头一压,使其阴干,之后一张张整整齐齐捆起来送到药房加工,切成一丝丝,再进到货柜上。

现在的枇杷叶怎么采呢?等秋天到了,叶子自己掉下来,工人用扫把扫起来,装到化肥袋子里,有时候连叶子上的白毛也不刷,就一包包运到药厂去。要知道,枇杷叶上的白毛如果不去除,是要引起病人咳嗽的。

再比如橘子皮,传统上规定是广东和四川的橘子皮可入药。改革开放后药材生产基本被私人承包,为了牟利,现在就连长兴岛产的橘子皮都在用。要知道,各个地方的橘皮功效还是不一样的,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山前山后的橘子口味都不一样,何况不同区域的呢?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吃的虫草,大部分都是人工培植的,跟西藏野生的几乎完全不一样。也有一些假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也是一样的,产地不一样,它的结构就有差异。

09

9

现在,唐医生每周只出诊一次,每次诊室里都是人满为患。谁说中医没有价值?谁说中医没有市场?

但是,要说到中医的未来,却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中医教学思维,如果不能做好人才的代际传承,如果不能给予中医人应有的地位,如果不能解决药材合规的问题,那么,在中华大地上传承积累了5000年的灿烂的医学文明,可能就真的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铭记师恩见证历史 分享光荣
民间中医联盟抱团,老百姓自己救自己!2017.11.7
民间的中医真的比学院派中医厉害吗?
刘家义:医道的传承
只靠讲故事发扬中医无异于高级黑(转载)(看看不同的观点,令人深思!)
【纪实连载】要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