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聊城地方小戏“花鼓”传唱数百年

  花鼓戏,又名“花鼓”、“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花鼓秧歌”,是一种走唱形式的民间说唱艺术,在山东曾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受“北路”花鼓流派的影响,聊城地区又发展出“聊城花鼓”、“茌平花鼓”和以歌舞为主的“柳林花鼓”等剧种。其中,茌平花鼓戏盛行于清末民初,历经六代传承,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柳林花鼓约起源于清朝初年,现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至今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

  资料图

  三路花鼓派生不同曲种

  花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宋,唐《乐府杂录》记载:“咸通中有王文举尤妙弄三仗打撩,万不失一。”宋代陈旸的《乐书》中亦记载:“三仗鼓非前代之制,唐咸通中有王文举尤妙弄三仗打撩,万不失一,近世民间尤尚此乐,其器有三等,与歌者句拍相附节……。”上述两则记述,说明在唐宋时代,三仗鼓(打花鼓)已很盛行,且技艺高超。

  早期“花鼓”没有弦乐伴奏,演出节目多为民间生活故事,表现男女爱情的故事颇多,如《站花墙》、《小借年》、《蜜蜂记》、《观文》、《吕蒙正赶考》。后增加了演出人数,发展为分角化装演出,并增加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打击乐器,吸收某些戏曲锣鼓经,演出益加火爆,有些已经逐渐摆脱“打地摊”而向戏曲形式过渡。

  花鼓流派在山东主要分“南路”、“东路”、“北路”三个流派。南路即“花鼓丁香”,流行于菏泽、济宁和泰安西部,影响最大,形成“两夹弦”、“四平调”两个剧种。“北路”流行于聊城、德州、惠民等地区,有“聊城花鼓”、“茌平花鼓”和以歌舞为主的“柳林花鼓”。在德州、禹城、临邑一带发展成为小戏“一勾勾”。“东路”即邹县、滕州、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一带的“锣鼓冲子”,在当地发展成为“拉魂腔”(即柳琴戏);向东传入淄博、潍坊及胶东各地,则称为“肘鼓子”,发展成为“五音戏”、“柳腔”、“茂腔”等剧种,对东路大鼓音乐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其动作性强,唱腔优美,队伍精干,便于街头巷尾、划地为场,循性说唱,生活气息浓郁,风趣活泼,载歌载舞,乡土语言,通俗易懂,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资料图

  茌平花鼓戏历经六代传承

  茌平花鼓戏,又称花鼓荡戏,起源于山东省茌平县杨官屯乡大谢、小谢和毕庄村。是在北路花鼓尤其是茌平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了运河小曲、莺歌柳书、渔鼓道情等音乐唱腔,综合借鉴当地流行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小戏,盛行于清末民初。历经六代传承,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清朝光绪年间,茌平县杨官屯乡大谢村、小谢村和毕庄村的艺人,在当地成立了花鼓戏“社伙”,相继排演出《红灯记》(清朝乾隆年间的传承本)、《蓝桥断》、《刘文龙赶考》、《秦雪梅吊孝》、《刘梅娥走娘家》等十多个剧目。农闲节假,祈雨、庙会、祭奠、红白事助兴表演,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时间花鼓戏极其盛行,受到了百姓热情推崇。解放以后,由于诸多原因,茌平花鼓戏专业团体已不存在,在世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致使茌平花鼓戏的发展开始受到限制,但是每逢盛大活动及农闲时节,老艺人们还会集结在一起演出表演,继续传承者这一文化艺术。

  资料图

  冠县柳林花鼓传唱五百年

  柳林花鼓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现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东冠县柳林镇一带。

  柳林花鼓因系民间舞蹈,历来为正史所不载,故从未见任何文字资料遗存。据老艺人回忆:柳林花鼓产生于1573年- 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花鼓班子称“秧歌会”,由热心艺术的农民自愿组成,有会首负责会务。成员农闲演练,年节、庙会、庆典或应邀在红、白事上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曾一度兴盛。1953年,花鼓队代表堂邑县(当时柳林属堂邑县建制)参加“华东民间艺术会演”获一等奖,被授予“文艺向导”锦旗一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亲自设宴款待全体队员。会后,又被派参加“祖国亲人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慰问演出。此后,柳林花鼓一直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上。

  柳林花鼓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艺术价值重大。它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 “长带鼓”长至膝间,跳起来快如疾风,在剧烈的扑打转跳中,鼓不离腿,且敲击有节奏,堪称绝技,实属罕见。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分文、武场,武场只舞不唱,文场只唱不舞,演唱曲调庞杂。表演套路非常严格,演出时缺一人不可。舞。柳林花鼓的演唱曲调也比较庞杂,其演唱的曲调有《绣帐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爷爷儿出来吱呀呀》(爷爷儿为当地对太阳的俗称)、《河南有个王员外》等。舞蹈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演员需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演唱则属于朴拙的原生态唱法。

  《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里的“大河故道”,就在山东花鼓戏流行地域。悠悠岁月,黄河虽几经改道,依然自西向东流向大海。虽然鼓子秧歌在历史长河中,繁衍了不同形式的花鼓和剧种,但花鼓戏里的舞蹈,依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美感和“汉唐民族文化”的基因,依然舞动着“汉唐黄河故道”的文化热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沙花鼓戏
花鼓小戏展现湖南“字圣”风采
天沔花鼓小戏《娶儿媳》,好热闹哟!
我叫聊城市,这是我的简历,请多关照!
山东一县,有第一梨树王,柳林花鼓独一无二,郎庄面塑是中国一绝
虞城花鼓戏(商丘花鼓戏、豫东花鼓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