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文县:被旅游改变的藏族白马人生活


池哥昼表演。


池哥昼表演。


池哥昼表演。

藏族白马人文创产品。


藏族白马人文创产品。

白马人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县和九寨沟县境内,人口不足两万。

6月14日至18日,第三届陇南文县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举行。旅游节以“白马情⋅天池美”为主题,分“天池神韵”“白马印象”“古镇茶香”三个单元,展示了当地原生态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本报记者应邀走进藏族白马人的家园,探寻他们的独特文化。

“熊猫村”兴起民俗旅游

6月14日下午,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突然涌入的几百辆汽车和成群结队的媒体记者拥塞了这个不大的村庄。

长龙般的车队进入草河坝村就停下来,往里是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是中国野外大熊猫三大栖息地之一。几十年来,有关藏族白马人保护和救助大熊猫的故事时有发生。近几年,由于退耕还林、生态向好,红外相机捕捉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的影像越来越多,当地人也津津乐道于大熊猫下山“巡寨”的趣事。因藏族白马人与大熊猫的这层“邻居”关系,有媒体称藏族白马人的村落为“熊猫村”。

据考证,藏族白马人居住的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古氐人分布地。南北朝时期,氐人曾先后建立前秦、后凉、仇池古国等政权。唐以后,氐人因迁徙以及与汉、藏、羌等民族的融合,渐渐淡出了历史。新中国初期,白马人被认定为藏族。由于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藏族白马人在外界看来独特和神秘。如今,这层神秘面纱正被慢慢揭去。

在草河坝村广场上,长枪短炮瞄向藏族白马人的民俗表演,还有几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一群头戴威严面具、手挥黑剑或牛尾的人恣意舞动着,进行着原始的祈福驱邪仪式。这种类似傩戏的面具舞被称为“池哥昼”,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附近村寨的上百位藏族白马人身着盛装,随着“池哥昼”舞者绕场踏歌,场面宏大,风格古朴。

这是第三届陇南文县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的第一天。上午,宾客们在美丽的文县天池湖畔欣赏了精彩的开幕式表演,中午驱车两个多小时转战藏族白马人最为集中的铁楼藏族乡。在这里,人们逛藏族白马人博物馆、听藏族白马人的故事,接着散入各户农家乐,嚼腊排、喝咂杆酒,品尝地道的藏族白马人美食。

酒至半酣,夜幕降临。山上亮起了火把,起初是一两点,最后汇聚成一条蜿蜒在山间的火龙。藏族白马人从山上取来火种,点燃篝火,邀请外来宾客一起跳火圈舞。和彝族火把节的达体舞、藏族的锅庄一样,藏族白马人的火圈舞步子简单,然而篝火的温暖、集体的狂欢,却让人的情绪得到极大宣泄,火熄人散时仍意犹未尽。

民俗文化助力旅游扶贫

“论景色,我们文县不能和九寨沟相比,但论对藏族白马人文化的保护利用,九寨沟不能和我们相比。”文县旅游局局长尤桃元说。

甘肃文县和四川九寨沟山水相连,相距不到百公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已扬名多年,然而好山好水的文县却还默默无闻。

2008年,甘肃省社科院“藏族白马文化与旅游扶贫”课题组提出,“藏族白马人文化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甘肃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藏族白马文化得到系统的挖掘和保护。聚居着7000多名藏族白马人的文县,迄今已成立6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文化传承人139人,收集翻译语言文字1万余字,录制歌曲198首、故事25段,编辑出版专著9部,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藏》,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班杰军在草河坝村经营的“池哥昼”面具店是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传习所之一,店里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彩绘木面具。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班杰军2004年起开始跟爷爷学做面具,从伐木到雕刻、上色、打磨、开光、点相,一套流程下来,做好一个面具要7天,而“池哥昼”一套面具少则6个,多则9个,做下来至少需1个多月。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用于表演的面具衍生出工艺旅游产品的价值,一个面具能卖800元。“学做面具,如果有美术功底,大概三四年能出师。”班杰军说,“但要把人物刻传神,可不是几年就能琢磨明白的。”

56岁的“池哥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林机,从小就跟父辈跳“池哥昼”,能扮演“池哥昼”中所有角色,演唱四五十种曲子。然而,由于年事渐高、体力有限,他现在大多扮演神职人员的角色,让年轻人来演“池哥”“池母”。

“现在五六岁的小孩子也能跟着跳,但要把一整套流程,包括迎神、送神仪式等全部学下来,还是要下功夫。”余林机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没人愿意学全套的“池哥昼”,包括他自己的儿子。

不过,情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连续几届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加上全域旅游方兴未艾,走入藏族白马山寨的游客越来越多。“池哥昼”从每年正月才跳一次的仪式变为民俗表演项目,余林机也开始频繁地游走于各村寨间,甚至到市里和省里去演出。虽然单靠表演收入无法支撑他的生活,但对勾起年轻人的传承热情来说,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文创产品开发引领未来

文化的挖掘保护,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尤桃元看来,由政府主导的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规模越办越大,群众参与节会的意识越来越强,在促进文县文旅融合、旅游扶贫方面作用明显。

铁楼乡石门沟村村民李双全,家里原来只有3间旧房,政府组织他在外地考察了农家乐后,他回家当即拆了旧房,贷款投入100万元建了20间房子开农家乐,第一年就赚了70多万元,还带动全村20多户脱贫。

据介绍,目前文县已有农家乐268户,农家客栈78户,游客接待量每年增长20%,1万多人通过发展民俗旅游脱贫。

与此同时,藏族白马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初具规模。让宾客们赞赏有加的节会纪念品就是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藏族白马人典型的白色衣服为象征,雨伞、布袋、T恤均以白色为底色,上绘插两根翎羽的小圆帽图案,正是脱胎于藏族白马人标志性的装束“沙嘎帽”。

这批文创产品的领衔创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文创研究所所长邓亚楠。2012年4月,邓亚楠第一次来到文县藏族白马人的村庄,惊讶于这里民族文化的完好和纯粹,而当时还没有人从工艺美术角度去研究藏族白马文化。她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6年间,邓亚楠带领团队12次深入藏族白马山寨,最长时待了两个多月。前4年半,他们主要大量搜集整理藏族白马文化的民俗图案,建立图谱数据库;后一年半,水到渠成,文创产品井喷式出现。邓亚楠介绍,他们的数据库存储了图案6000多种,可以用VR技术进行360度的全景展示,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资料。

文创作品的展示也是本次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重点内容之一。展馆内陈列的刺绣、泥塑等各类作品,其创作者大都是当地藏族白马人。2016年,邓亚楠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项目后,招募了25名年轻的藏族白马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文创培训。目前,这批年轻人已有了自己的文创成果。

今年2月,我国首个以藏族白马人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展在北京举行,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其中,一幅长13米、全景式展现藏族白马人生产生活的重磅真丝画卷,被民族文化宫收藏。

据介绍,目前,邓亚楠已带领团队完成了258件藏族白马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其中如丝巾、T恤、包等产品已小批量上市。而大批量的文创成果落地,还有待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推进。

“我希望人们走进藏族白马山寨时,从桌布到餐具,从床单到台灯,都能蕴含浓浓的藏族白马文化气息。”邓亚楠说。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陇南 · 文县
甘肃的这个乡,不只有千年村寨、东亚最古老的民族,还有?
神秘秦汉的氐族后裔,还是勇敢东征的藏兵?诗说白马藏族
【民族文化宫】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转载]试论文县白马人与古代仇池氐人的历史渊源
摩天岭白马人的文化,凭什么惊艳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