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礼记正义(全三册) 8.8分

 2018-05-12 01:27:06

在《乐记·魏文侯》中,魏文侯问子夏为何听雅乐时必他须身著端冕,唯恐睡着;而听郑卫之音时,则兴奋陶醉而不知倦。这一问题涉及到了雅乐与郑音的区别,本文将结合《乐记》其他部分的内容,以及《乐论》、《论语》、《声无哀乐论》等文本,对于“乐”和“音”进行更本质的讨论:包括它们各自的目的、根本特征、表现等。

魏文侯问於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乐记(魏文侯篇))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这里的古乐即是雅乐,孔子曾经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并感慨“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像《韶》这样的古乐,让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为什么在魏文侯听来却让人昏昏欲睡呢?为什么在他眼里郑卫之音又有“让人不知倦”的魔力?下文试探讨之。

一、德音与淫音

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礼记·乐记(魏文侯篇)》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由这两段对比可知,古乐进退如一,而新乐则参差不齐;古乐和正以广,而新乐滥窃不正;古乐其器虽多,必会合保守,待击拊鼓,然后作也,而新乐则舞如狝猴,男女无别。

在旋律上,古乐相对于新乐没有那么复杂,古乐音调起伏不大,没有错落的音符而形成美妙至极的曲子,所谓“乐之隆,非极音也”,相比较下,正如嵇康《声无哀乐论》称:“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并且孔颖达先生疏曰:“‘卫音趋数烦志’者,言卫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烦劳也。”也就是说新乐旋律较为急促快速,曲调复杂多变,又“烦手淫声”,演奏技巧手法繁复,使人意志劳烦;在情感上,古乐能使人心性平和宁静、心思中正不偏、心胸开阔,而新乐则让人心思偏邪、感情趋于极端而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在表现程式上,古乐有着严格的先后步骤:弦匏笙簧有主有次,多而不乱,并且先击鼓而奏乐,再击金铙而退。由此可见,乐器虽多却有尊卑,演奏过程中一招一式都有顺序,所以说“乐”中就蕴含着区分万物的“礼”;而新乐不仅没有严格的律吕,没有乐器的主次先后之分,而且在乐舞中更是有悖人伦——男女不辨、人猿不分,此“音”没有尊卑之礼,这也是“古乐”和“新乐”最大的区别。

因为古乐中有礼,所以也便成了德音——“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德也。”“礼”在音乐中能够区分乐器的尊卑,使各声守其分而不凌越,由此以节制听者的情感。而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新乐被孔子直斥作“淫”。《诗·关雎序》孔颖达疏曰:“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淫音就是音乐超过了情感表达的合理范围,流于放滥而没有节制。因此判断音乐雅俗、正邪的标准就是看其有没有“礼”来节制。

二、来源之别:天地与私欲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

“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礼记·乐记(魏文侯篇)》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以上两段话说明了雅乐和郑音的来源。雅乐即大乐,乃是先王法天地而作,因此“同和”“同节”于天地。先王本着天地的情性而修养自己内在的条畅之气,孕育自己的平和之德,然后和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便成就了雅乐。而郑音则是来自于人的极端化的情感与不受节制的欲望:或乱搞男女之事、沉溺于女色因此意志消沉;或是心感于淫佚之物而动因此心神烦躁、意志骄逸。因此人的情感如果不能符合自然平和之道,就会走向失衡,产生“邪乐”。

三、作用之别:教化与穷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乐本篇)》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这句话透彻地点明了雅乐和郑音两种音在目的上区别,前者是为了教化百姓以使其好恶之情归于平和,如此才能秉持着本应有的人道,拥有一颗中正而平衡的心;后者则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感官上的欲望,并不断以极音来刺激欲望,让人变得极端而疯狂,最终失去情感上的节制。

雅乐是用来教化百姓以实现社会和谐,有着其政治上的意义,而郑音则是迎合人类低级而原始的欲望,只是在刺激情绪,甚至促其极端化。

除了在个人心性修养上的作用,音乐在社会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尤其大。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礼记·乐记(魏文侯篇)》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君子是作乐者,他在音乐上的喜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倘若他能够爱雅乐而弃淫乐,那么对于其臣民也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臣子能够遵从礼乐教化,百姓听从其政令。所以《诗经》说引导民众向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如同《论语》有言: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引自 雅乐与郑音之别 ——《乐记·魏文侯篇》

但是如果作为一国之君没有正确的“好恶之情”,就像后来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而诸侯不顾礼乐之情,都放纵自己的欲望,民间也就兴起了淫声,“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弥以放远,滔湮心耳,乃忘平和,乱政伤民,致疾损寿。”淫声的泛滥使得人们不守礼乐,欲望得不到节制,失去平和之德,于是有各种淫邪作乱之事,政治混乱而百姓受苦,老幼孤独不得其所。而这也是身为君子必须引以警醒的事,魏文侯必须从好恶之情上做起,明白“新乐”与“古乐”孰优孰劣,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毕竟他对音乐的欣赏不单是个人的偏好问题——音乐能深刻地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国君的喜好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不可以不引起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鼓之乐
《品读群书治要》第35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书(六)
浅论我国古代音乐的作用及其表现方式,以“子夏论乐”思想为例
“郑卫之音”指的是什么?
“音”“乐”区别大,子夏来解答丨《群书治要·礼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