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之三纲六纪

开宗明义:三纲六纪就是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三纲六纪者何谓也?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关系,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人际关系,对待父亲要孝敬,对待兄弟要友爱,对待诸舅要讲礼义,对待族人要重视规矩秩序,对待师长要尊敬,对待朋友要重感情。

    大纲之中有小纪,所以能理顺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人们的正常发展。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人都有亲爱之心与七情六欲,故而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变成纲纪,这样才能纲举而目张,处世无往不利。

    总而言之,三纲六纪就是古代儒者眼中最重要的社会伦理制度。无论是典章制度、政令律法、乡里风俗都要遵循“三纲六纪”的大经大法。

二,三纲六纪由何而来?《白虎通》。

《白虎通》为何?《白虎通》全称《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是一部儒家经学的集大成之作。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学地位提升,并开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西汉王朝设六经博士,整理了多部儒家经典。但由于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文本差异,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儒学阵营。东汉经学风气比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故而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效法西汉时的“盐铁会议”,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史称“白虎观会议”。

三,白虎观会议

会议时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

会议起因:儒家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文本差异,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儒学阵营,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会议参与人员:参与者覆盖了东汉王朝各阶层的精英,包括太常、将军、大夫、博士、郎官及诸生。其中,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 ,掌宗庙礼仪祭祀,其下设有太史、太卜、太祝、太医等官,堪称东汉首席文化大臣;将军与大夫分别是军政实职官员的代表;博士指的是朝廷认可的经学博士,往往是博古通今,甚至兼精百家之人;郎官是战国秦汉时的一类官职,包括议郎、侍郎、中郎、郎中几类,郎官队伍负责戍卫宫门,充当皇帝出行的车骑随从,还有顾问职能(东汉以尚书台为执政枢纽,各曹设尚书郎,此后郎官逐渐变成各部门的行政长官);诸生指的是各地入朝的儒门士子,往往有严格的学派师承关系。从参与人员类型之广泛可见,东汉朝廷对这次学术研讨会十分重视。

会议议程:朝廷让各方参与者自由“讲议五经异同”,以求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异同的前提下,将两大派经学整合为一体。

会议结果:《白虎通德论》

最终,会议讨论结果得到汉章帝的认可,并且由经史学家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一书。此书以今文经学为根基,并吸收了不少古文经学的观点,初步统一了长期对比的经学各派,故而被视为东汉官方认可的经学权威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三纲六纪。

会议影响:自此以后,历代士大夫阶层,都以此《白虎通德论》中的三纲六纪为统治封建王朝的根本原则,儒家眼中最为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

四,儒家发展之三阶段

1,先秦儒学——孔孟之教

孔子终身为复古周礼而奔走。不同于后世的经学家,他主张“述而不作”,只阐发“圣人之言”。他编修的六经多以西周官学经典为蓝本(《春秋》则是源于鲁国史书),故而儒家骄傲地宣称自己上承西周开国元勋、鲁国首任君主、大圣人周公旦的“道统”,所以在宋朝以前,儒学又被称为“周(公)孔(丘)之道”。

孟子实际上舍弃了复古周礼的举措,重点推介“仁政”学说。

先秦儒学没有讨论宇宙本源问题,只是关心人世的礼乐仁义。

2,两汉经学——注疏与阐发儒家经典

两汉经学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汉初官方收藏的是以隶书所写的“今文经”。后来民间陆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古字所写的儒家经典,世人之为“古文经”。以前者为蓝本的是“今文经学”,以后者为蓝本的是“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以阐发儒家义理为主,注疏文本为辅,而“古文经学”则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实证、训诂。

古文经学长于训诂考据,而轻视义理阐发。今文经学重视义理阐发,以圣人言论注解自己的思想。东汉初期的《白虎通德论》,初步让两派经学实现统一。而东汉末年的大儒郑玄,以古文经学为根基,吸收今文经学的成果,形成了“郑学”,终结了长期以来的今、古文经学之争。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儒学,受到了玄学(也称新道家)与佛教学术的强烈冲击。

3,宋明理学——通性之道

吸收了佛道文化后,宋儒大胆舍弃了汉唐时已经僵化的旧式经学,通过重新解读经典来构建理学思想体系,对儒家“通性之道”进行新的阐释。在此期间,他们将《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独立成书,并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这个举措是为了更好地阐发以天理人性为主要内容的“通性之道”。

所谓天理,即天道,即宇宙本体与运行规律。在宋明理学家的语境中,天道就是宇宙的本体,就是天理,即朱熹所说的太极之理。天理主宰着世上的一切,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因此,与天理融为一体的人性,也具有世界根本法则的属性。

宋明理学分为两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性即理

朱熹指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教人做人。”其做人之道,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需要注意的是,在宋明儒者眼中,“人欲”不等于“人性”,“人性”与“天理”同一,但“人欲”是背离“天理”的。宋明儒学“灭人欲”的办法就是修炼内心,按照三纲六纪等封建礼教做人做事。

陆王心学——心即理

宇宙本体就是每个人的“心之本体”。既然如此,每个人天生就具备“良知”——符合三纲六纪的纲常伦理。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致良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是什么?
安平秋 | 儒家、儒学及其历史
国图名家讲座集| 安平秋:儒家经典与《儒藏》编纂(上)
“十三经”到底讲些什么?几部名著为我们全面解读
孔孟之后,谁是儒家第三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