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博讲坛|别被古装剧“骗”到了,秦汉时吃饭不付银子→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从降临人世起,没有人可以绕开钱币。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不论是战争还是内政,都离不开“孔方兄”。

昨晚,2020年末最后一期上博讲坛《谈谈西汉货币的发展》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周祥担任主讲,他沿着时间线以西汉为起点,挖掘了一下中国古钱币的历史文化价值,挖开了古钱币背后所不为人知的趣味。

周祥主讲上博讲坛《谈谈西汉货币的发展》©陈炅玮

上博讲坛是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社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识普及讲座,旨在打造一个汇聚上博英才、文博大家的文化传播平台。

上博讲坛现场 ©陈炅玮

皇帝不穷,但会没钱

选择汉代为起点,是因为当时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节点。

当时,货币铸造经历了从“任民铸钱”(即任由民间铸造货币)逐渐走向中央集中铸钱(即货币铸行权收归中央政府)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汉政府不断寻求货币名目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统一的历程。

汉代的“半两”钱币

揭开这个漫长的历程,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汉代货币发展的整个进程:

汉初的榆荚半两

高后的八铢半两

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

汉武帝时候的三铢钱

郡国五铢

西汉末年的上林三官五铢

汉武帝时的三株钱

早期铸币权旁落时,周祥提到了皇室如何解决财政问题。特别是汉武帝时为了解决尴尬的财政问题,而发行皮币、白金三品。所谓的“皮币”,是用白鹿鹿皮裁剪成一个单位方尺,使之变成一种类似纸币的硬通货,仅仅在皇帝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朝觐、宴享时使用。当时,皮币的价值远远高于铜钱。汉武帝在早期通过这种办法来充实国库。

无奸不利,偷工减料

研究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后发现,汉代早期的钱币越铸越小。

在汉代初期,中央将铸币权下放给平民,只有一个结果:钱币越做越轻,尺寸越做越小,因为使用青铜耗材可以“偷工减料”。甚至比今天的衬衫纽扣还要小,但面值不变,照样使用。

汉代初期,平民铸币“偷工减料”、越做越小

周祥透露,上海博物馆的钱币收藏,有一个指标就是:分量。每一枚收藏钱币必须“锱铢必较”。因为重量不同,专家便可以推测出铸币时间的先后,以及对货币流通的不同影响。

中国古代铜钱铸造的结果证明,钱币生产也是经济利益占先导,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在皮币之后,铸币“白金三品”,朝廷三令五申“盗铸金钱罪皆死”,然而吏民之犯者数不胜数。

“白金三品”钱币

研究发现,一种新型钱币发布初始阶段,铸造的铜钱大且重,后来减轻分量,身材缩小。只要允许老百姓铸钱,趋利是必然的。这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回中央之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秦汉时期,不付银子

我们在许多的古装历史剧里,经常看到大侠吃饭后,随手打赏店小二几两银子,在古代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古装剧里的银子

周祥研究馆员表示,在中国古代,流通货币以青铜钱币为主,白银是作为财富储备,作为赋税供国库收存时进行折算的,通常只是在大宗贸易时才会使用,老百姓吃饭用白银结账,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白银加入货币流通领域至少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古代中国金银始终不是主要流通货币,远远不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商贸领域的金银流通率。

周祥解释,从西汉起,地方政府被中央授权后可以进行铸造“五铢”为单位的青铜铜钱。这一习惯沿用了将近700年。

西汉的时候,郡县可以铸造钱币,但不是每个郡县都有铜矿,铜矿的质量也是层次不齐。距今2100年的郡国五铢被流通使用,铜钱的形制不断“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西汉朝廷不得不用赤仄五铢来替代,并推行以1比5的汇率,替换“郡国五铢”。

在汉王朝一共使用了多少青铜钱币呢?

根据汉书记载,一共约铸造了280亿万枚

这些天圆地方、参差不齐的青铜钱币,见证了商贸的兴盛、文明的崛起、朝代的更替……唐代诗圣杜甫诗文“江间波浪兼天涌”也正是汉代货币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乐梦融

编辑:吴旭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大泉二千及大泉二千介绍
探索·发现《孔方春秋》解说词
国家博物馆馆藏古钱币欣赏
关于古代钱币的资料集
中国古代货币史4
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 D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