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衡复记忆 | 医者仁心六十载,开中国医学新天地——对话颜福庆先生长孙颜志渊


适逢2019年上海解放七十周年之际,衡复风貌馆发起“寻找衡复记忆”大型征集活动,诚邀社会各界一同分享在衡复风貌区发生的历历往事和经历的独家记忆,共同感受上海解放七十年以来的变化,追寻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

本期“衡复记忆”分享人:颜志渊颜福庆先生长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采访记录:徐欢

1

 衡小复(下简称衡)颜福庆先生祖上是孔子门生颜渊,颜福庆先生这一辈更是人才辈出,精英云集,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颜氏家族故事? 

颜志渊(下简称颜):颜氏家族的确是孔子门生颜回后代,颜回字子渊,也是我名字颜志渊的由来。我家族这一支最早在清朝乾隆末年从福建厦门同安县嘉禾里迁至上海,落脚在南市区,而后人丁繁衍,兴旺发达,逐渐形成上海滩著名的颜氏家族。

当时爷爷和几位族兄弟都遵循了同样的读书报国的轨迹,从圣约翰中学升到圣约翰大学,出国留学,直到学成归国。颜惠庆是我爷爷颜福庆的堂兄,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第一个亚洲留学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任民国政府总理、外交部长、驻德公使,兼任驻丹麦公使和驻瑞典公使。建国后任职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爷爷颜福庆的另一位堂兄颜德庆是著名铁路工程师,曾担任詹天佑的助手,修筑粤汉铁路及川汉铁路,后任铁道部次长。而曹云祥是爷爷的表弟,曾任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他任内建立了清华国学研究所,“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亲自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宓等大师,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



颜氏昆仲合照:左起颜明庆、颜惠庆、颜德庆、曹云祥、颜福庆、颜连庆
(摄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

颜惠庆、颜德庆、颜福庆个个出类拔萃,当时人称“颜氏三杰”,在颜氏族书《陋巷志》中也将其评为近代颜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2


 衡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师巨匠,必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意志,出生书香门第的颜福庆先生是缘何决心毕生投身于中国医疗事业的?

 颜1882年,爷爷颜福庆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我曾祖父颜澍隆在爷爷6岁时就感染伤寒去世了,两位兄长也遭夭折,几位亲人又饱受疾病之苦,爷爷目睹家族困厄,感怀于心,从少年时便立下了从医的志向。而爷爷的伯父颜永京是爷爷敬仰的长者,他主持的圣约翰大学以医科为强项,也一直希望家中子弟从医。爷爷自幼受伯父领养,并长期言传身教,在伯父的支持和鼓励下走上了从医之路。

当时的中国正值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普通中国百姓常受疾病的折磨而束手无策。而出生教会家庭的爷爷也受到基督教教义拯救世人的感召,目睹同胞深受疾病之苦,逐渐萌发了从医报国、拯救国人的宏愿,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衡:颜福庆先生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能否为我们介绍下他在耶鲁大学求学的故事?

 颜爷爷1903年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土西医。他看到中国底层百姓无钱治病的疾苦,深感自己医术需要更加精进。他在圣约翰大学学习的是课本上的知识,希望积累更多临床实践经验,于是前往在南非金矿医院工作,为整日从事炸药爆石、铁棒凿石而罹患钩虫病、矽肺等重疾的华人劳工医治。当他离开南非时候,深荷厚恩的华工们依依不舍,赠送了他一枚金质奖牌,以表彰其高尚医德与仁心。

1907年,颜福庆(后排左三)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同学合影

南非之行后,我爷爷于1906年赴美深造。他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成为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也是第一个受完美国专业医学训练的亚洲医师。他自述在耶鲁的经历是“过三关”。一是气候关,爷爷是南方人,来到位于美国北部的耶鲁大学,冬日寒冷的气候难以适应。二是“学术关”,学医是门艰深困难的学问,他说在耶鲁学习时医学课本如天书一般,不断记忆专用的医学名词,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接收系统正规的现代西医训练。三是“经济关”,他就像今天许多留学生一样要自力更生,用打工的方式补贴学费,购置书籍。他在美国数年异常简朴,当过图书管理员、餐厅服务员,还兜售过从中国带过去的茶叶。历经千辛万苦毕业后,爷爷婉拒了学校的聘请,毅然回国。

颜福庆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4


 衡:颜福庆最想做的事情,是在上海办一家第一流的华人医院和医学院,能否为我们分享下颜先生筹办医院的故事?

 颜20世纪中国近代医学的发源地是在上海,天主教的广慈医院、新教的仁济医院是中国近代医院的起源。颜福庆在湖南湘雅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当副院长,看到大医院的负责人都是洋人,尽管华人能够进入这几家医院担任要职,但有职无权,他决心前往上海创办中国人“自办自教”的医院和医学院。他认为,以上海丰富的人才和资金储备,必定能建立一所国际一流的掌握在华人手中的医院,他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1929年,他完成了计划书,迈出了建设医院的第一步。1930年正式向社会发出创建“上海医事中心”(即中山医院)的倡议,开始了筹款的艰巨工程。他带领团队到处募捐,低下身躯,放下姿态,挨家挨户上门“乞讨”,外人看了只觉寒酸,绝不会有人想到他便是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

那段日子里,经常有人看到一名瘦削的中年人,不管刮风下雨,出门带一把伞,手夹一本募捐册,坚持坐三等车厢,到了目的地就开始劝人捐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对方实在不好推辞,在募捐册上写下自己的大名。然后他再换一个地方,再重复原来的程序。

上海中山医院筹款募捐收据

全上海都知道他为了医院“有钱必钻”,他自己花钱却是省到极点因为他要省下每个铜板,将募来善款都用于筹建医院,为此他还得了个雅号“犹太人”。

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宋子文、孔祥熙等都是他的捐款人。上海特别市市长吴铁城到东北,他就请吴市长做张学良的工作,最终张学良捐了1万元。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去世了,全国各界送了巨额丧仪,他就上门恳请宋蔼龄捐出这笔丧仪:“丧仪用于办医院,这是替老太太造福”。就这样,这笔巨额丧仪最后转到了中山医院的账上。

1937年4月1日中山医院开幕式上,颜福庆(右二)陪同来宾参观。

左一、左二为孔祥熙、宋霭龄夫妇。

1937年,他终于用募集来的100万元款项在枫林路建起了他心目中的上海医学院校舍。当年4月1日,举行了上海医学院院舍落成暨中山医院开幕典礼,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中国麻疯病学会第三届大会及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会也同时在“上医”举行,真可谓盛况空前。

5


 衡:在颜福庆先生的游说下,1933年,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捐出占地80余亩的江湾叶家花园,民国时期著名的“澄衷肺病疗养院”就此诞生,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颜叶澄衷是当时上海的“五金大王”,致富之后热心捐助慈善事业。其子叶子衡是爷爷颜福庆的学生。当爷爷说起上海因缺乏收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导致肺结核病人流落在社会上的情景时,说服他将花园捐出,开设结核病医院。颜福庆把叶家花园改造成治疗结核病的“澄衷肺病疗养院”,颜福庆兼任首任院长。“澄衷疗养院”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如今是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收容救治了无数罹患结核病的病人。

澄衷疗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前身)

6


魅:颜福庆先生出生于上海江湾镇,除了早年赴美求学和上世纪初在湖南和北工作外,他的工作和生活与上海紧密相关。1940至1951年,他居住在徐汇衡复风貌区内的武康路40弄4号,您能否为我们讲述下颜家对上海的感情,在武康路40弄4号里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陈1940年左右,我奶奶出面购置新居。她比较会理财,当时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许多洋人都急于离沪出售房产,就以一个较低的价格买下了武康路40弄4号的房子。时的门牌号码是福开森路24号,我们一家都住在里面。

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

1945年我出生在这栋房子里,爷爷亲自为我取名“志渊”,希望我像先祖颜渊一样有德行。我们一家在这栋房子里一直居住到1951年。我还依稀记得房子有个大院子,养了许多鸡,爷爷还特地托人从乡下买来小山羊给我玩耍。院子里还有一个秋千架,家中亲戚和父母在我小时候把我放在秋千上玩,还拍了很多照片。最近我故地重游武康路,走到附近就能会回忆起童年时代在弄堂里骑脚踏车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7


颜福庆先生投身中国医学界数十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宣扬 “服务人群”的医格,能否为我们讲述颜福庆先生在建国后的贡献?

 颜:我爷爷从事中国医学教育事业60年,他甘当伯乐,提携后进,为中国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界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影响和倡导下,上医师生都能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北京接见并宴请全国知识分子代表。宴请时,我爷爷颜福庆就坐在他左边的主宾席,他说:“30年多前,在湖南湘雅医学院时我就认识你了。”爷爷大吃一惊,有点拘谨地回答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毛泽东主席说:“在你院长室旁边的一幢房子里,门口挂了一块牌子,写着'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当时我经常朝这房子里走,在里面组织活动……”

而早年爷爷在湖南湘雅医学院任职时,更曾为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义务治疗过。毛主席在接见爷爷时主动提及此事,称赞其不辞劳累为穷苦百姓治病的精神,在当时的宴会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毛泽东同志接见颜福庆时亲切交谈

晚年,爷爷颜福庆不止一次受到毛主席丶周总理、陈毅市长等领导接见。在他八十大寿时,获卫生部特别嘉奖,令他十分感动。

8


您觉得颜福庆先生一生的经历和传达的精神对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示?

 颜我爷爷颜福庆一生,严谨治学,热爱祖国,提倡“预防为主”,艰苦创业,献身医学事业始终不渝。他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先驱,奋斗终身,只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医学中心,让中国的现代医学进程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为我们民族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从根本上强健我们国民的体魄,让每一个人都远离病痛的折磨。他说:“学医的目的,有许多人以为能多赚钱,我想跑错路了。因为做一个医生,是赚不动许多钱的,除非用不正当的方法……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这种医者仁心贯穿了颜福庆一生的主张。在他传播的火种下,我们中国的现代医学,才有了真正的“医格”。

颜志渊先生与衡复风貌区分享了其祖父颜福庆先生的故事。这份口述史料为我们研究衡复风貌区及上海医学的过去打开了一道窗口。在此向他致以谢忱!


“寻找衡复记忆”主题征集活动继续进行中,欢迎您在“魅力衡复”公众号对话框内留言,与我们分享专属于您的衡复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 武康路 颜福庆故居
颜福庆:真正的医生赚不了钱
缅怀上医创始人颜福庆校长
胶州路388、398、410弄胶州坊
颜福庆 一生为了中国医学现代化
【每天老照片】--9429--大半生为中国医学走南闯北,他晚年病重,却遭自己的医院见死不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