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刚

 

邵刚-----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刘 

 你可能说我是林皋人,怎么对邵刚魂牵梦萦呢?

 1976年我参加了党的第二次农村路线教育工作,被分配到邵刚工作队任文书和后勤工作,一年间每月都要到各村跑一遍,玉泉、营桥、二旗、五道渠……在我脑海中的影响特别深刻。

 1978年我被调到文教局工作,1979年新任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丁荣华同志要到全县各乡镇中小学调研,文教局派我陪同,在约半年时间中,我陪丁县长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县的十几所中学和一百多所小学,邵刚各村小学又去了一遍。在青铜峡市工作期间我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在我离开青铜峡市从事报纸、杂志编辑等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出于工作需要和对生我养我地方的深厚感情,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历史和今天。黄河、汉延渠,青铜峡、邵刚……怎能不让我魂牵梦萦。

 一、历史悠久

 邵刚堡 城堡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的邵刚境内。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置堡,隶属左屯卫,以防鞑靼骚扰,堡名以当时驻军首领邵刚的名字命名。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驻军50000名,战马500匹,又一次成为当时的边防重镇。城堡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东西各有城门并建有门楼,城墙黄土夯筑。明清时期,城内先后修建了园明院、城隍庙、老爷庙等。今建筑物早已坍塌,但遗址尚存。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堡建成设官兵之后,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侧首尾皆应之势,对当时的边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灵武县西汉初年,汉武帝收复河套地区,在邵刚境内设置了灵武县,因临贺兰山灵武口而得名。治在(南)典农城。距今已2100多年的历史。

 王莽时改为“威戎亭”。东汉时废,但城址犹存。

 北魏称胡城,因破赫连昌收胡户徙此,故号胡城,与“汉城”相对应。亦作“胡地城”。

 唐代仍为灵武县,治在西汉的灵武县,即今邵刚境内。

 北宋初亦称灵武县,开宝年间灵武废县为镇。咸平中入西夏。

 西夏占有宁夏后,灵武镇(邵刚境)又受到重视,升为顺州,又称“归顺州”。

 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在西夏顺州复置灵武县,新屯四千八百余户。期间曾发生李喜喜略灵武诸边地。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发展迅速,活动达到宁夏。红巾军李喜喜部途径玉泉、大坝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明代为邵刚堡,属左屯卫。这里又经过一次著名的战役,即明朝建立后,元顺帝北走,国公瑷沮脱火赤率军屯住和林,数次帅兵犯明边境。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太祖命平西侯沐英率军征讨,明军从贺兰山灵武口经阿拉善旗,行军7昼夜,在敌营外40里处分兵4路,于夜幕降临时发动进攻,全胜而归。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先生著《宁夏历史地理考》以大量史料证实,“灵武县,治(南)典农城,在今青铜峡市卲刚堡西。”

 典农城  据《旧唐书》记载,为“河西灵武”。(南)典农城系灵武县治,是冯参为典农都尉主屯田植谷时所筑。《大清一统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灵武县故城在“宁朔县西北”,它在贺兰山灵武口(今大柳木高山北侧的大口子)之东,黄河古道之西的平原地带。

 胡地城 在今青铜峡卲刚西,北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此,故号胡城,与“汉城”相对应。《元和郡县图志》作“胡地城”。

 从以上灵武县、威戎亭、典农城、胡地城、顺州、卲刚堡以及灵武口、柳木高山等一系列名称,可见卲刚历史悠久,卲刚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

 二、城垒林立

 柳木高灵武口 在贺兰山支脉、青铜峡邵刚境内的柳木高山处,南为大柳木高,海拔1579米;北为小柳木高,海拔1514米。明代称灵武高,又称莎罗模山,也称双山。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莎罗模山,城(今银川)西南100里,近贺兰山灵武口,水自地涌出”。莎罗模山,其下有泉,泉旁有龙祠,当地人旱则祈雨,遇雪祈晴,特别灵验。柳木高,相传有一姓柳的王爷带兵打仗,在此山上观阵指挥而得名。柳木高处有山口,直通山后,现在叫大口子,即古时的灵武口。明初,将军沐英曾率军由此往山后,击溃元蒙残部。出灵武口的贺兰山后现还有一个叫大战场的地方。

 大柳木高烽火墩 在大柳木高山顶上。北距北岔口8公里,东距明长城4公里,海拔2162米,有大柳木高烽火墩。烽火墩建于明代,是与明长城为一体的军事设施,主要用来观察和报知敌情,燃烟点火,发送信号。烽火墩用不规则的石块砌筑而成,外观规整,结构严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烽火墩呈正方形,墩高12米,底宽27米,顶宽22米,烽火墩上留有燃烟火烧的痕迹,周围散布有明代陶罐残片。东北侧4公里处有明长城跨墙墩台l座与大柳木高烽火墩遥相对应,其墩台底宽11米,高8米,顶宽9米。墩台东侧有小土墩10座,均为圆形,排列整齐有序,每个小墩相距9米。每个墩台直径均4米,残高2米。大柳木高山东侧明长城保存较好,向南北延伸,北与北岔口长城相连,南与广武芦沟湖长城相接,为青铜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营 明弘治年间,玉泉营驻有官军,设官军仓场。嘉靖年间,属南路邵刚堡。万历十五年(1587年)筑城,周回3里,址在唐徕渠西。设守备、游击,为南路玉泉营,现为邵刚玉泉村。营城遗址尚存,南北长337米,东西长500米,残墙高9米,城有东门、南门,四角有墩。东至黄河15公里,南至广武营分守岭30公里,西至贺兰山15公里,北至宁夏省城45公里。从明弘治年间到清乾隆年间,驻有官军,设官军仓场。

 明洪武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2座。清乾隆年间,玉泉营所属关墩101座。并有营汛17处,内陆塘汛17处,由玉泉营拨军瞭望。民国初年,清兵制取消,宁夏总镇改设护军使。民国10年(1921年),又改镇守使。玉泉营便成为民居的堡寨。

 干城子营 是小坝西北、邵刚境内戈壁滩上的一座废城。干城子营断垣残壁,遗址尚存。古城黄土夯筑,呈方形,边长200米。西墙正中筑有腰墩,墙高7米。东门倾圮,外有瓮城。现残存城墙顶宽2.6米,最高处7.1米,基宽8.3米,城内荒芜。从地面散布的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的残片看,系明代建筑,且近边墙,应是宁夏南路管辖的戍守边墙官兵驻扎的一座兵营。

 北岔口明长城  汉代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就修过长城。明长城贺兰山段在青铜峡境内南起广武芦沟湖,北至邵刚磨石口,全长40公里,明代嘉庆年间修建,长城最北端的北岔口有一段长城保存较好,是迄今宁夏境内西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北岔口长城位于贺兰山东麓卲刚堡的营子山处,南北走向,西临内蒙古自治区。北岔口北侧的营子山上,由数层纵横交错的石砌、土筑长城、墩台、壕堑、关隘、城堡,构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随山势走向而修筑,蜿蜒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俗称“宁夏的八达岭”。此段长城不仅保存完整,而且构筑方式、结构很有特点,走向形式也较复杂。

 北岔口北侧营子山上坐落的两道石砌、土筑长城,蜿蜒盘旋于高山峻岭之上,起伏于山谷之中。这两道长城,南为石砌,北为土筑,间距3-5米,向同一方向延伸。土筑长城有黄土和沙砾夯筑而成,墙高8米,基宽6-8米,顶宽2.5米,女墙高1.1米。石砌长城是由不规则的石块砌筑而成,高3.6米,基宽2.5米,顶宽0.8-1.2米,女墙残高1米左右,厚约0.4米。营子山东侧一个山脊上筑有烽火墩一座,底部见方15米,残高约10米。烽燧东南还有石垒残墩10个。横跨北岔口的土筑长城,宏伟壮观,似一条巨龙向南北方向延伸而去,这段长城基本完好,长城底层铺筑有厚15厘米的砂石板层,以白灰抹缝,其上石砌墙基1.5米,石基之上墙身为黄土夯筑。长城沿途每个山沟处都建有一个涵洞,主要是排泄山洪的,涵洞用较规则的长条石修建,有数个洞眼。长城西侧40米处是一道沟堑,深2.6米,宽9米。

 北岔口明代长城沿线墙上每隔3里至5里,有跨墙墩台1座。长城沿途还设有许多烽火墩,烽火墩一般都选在地形较高的高山台地上,这些烽火墩远近不等。烽火墩除山上的用石砌外,山下一般都是用黄土夯筑。每遇敌情,白天燃烟,夜晚点火。点火和放炮的数目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在数小时内便可得知敌情。

 长城 长城本身就蕴藏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长城的缘起,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但深层的原因却包含着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历史地看,长城虽然是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不完全是中原王朝处在衰势或被侵时期的防御工程,而是中原王朝处在强大时期,有力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及有防御能力的背景下修筑的。从汉代在长城线上设立的“关市”到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立的“马市”,民间往来的“民市”,上层之间往来的“官市”等交流形式,都是在长城线上来完成的,呈现的是贸易繁荣的景象。宁夏境内北部长城沿线的诸多关口,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南北经济贸易的榷场和集散地,发挥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平时期的往来自不在话下,即使冲突与战争期间,也有另—种形式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被动的而且给汉、匈双方都带来过巨大损失。但最终,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过程中一种物化的体现,突出了长城带在中国古代稳定和统一过程的地位和坚实的基础。

 长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整个历史进程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卲刚境内的北岔口长城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的建筑特征,是明长城的一个缩影。几百年来,他巍然屹立于宁夏的边关,经受了多少狂风暴雨的冲刷和烽烟战火的洗礼。在那高大的城墙上,同样记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患的战斗历史,谱写着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壮丽篇章。

 三、豪杰挺出

 卲刚本地历史上挺出的豪杰有隋末西北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白瑜娑,有唐朝中兴名将之一----韩游瑰等

 白瑜娑(公元?—617年),一作白瑜妄,隋末西北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灵武(今邵刚乡)人。隋末,天下大乱,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对外三侵高丽,征调频繁,对内不管连发大水,淹没数十郡,仍然南修运河,大筑宫室,百姓不堪重负,各地纷纷起义。

 大业九年(613年)一月,奴隶出身的白瑜娑在灵武(今邵刚)聚众起义,率领当地人民组成的起义军,到处夺取官马,袭击隋军,联合突厥,转战陇右。朝廷命将军范贵征讨白瑜娑,一连数年没有结果,起义军队伍发展为几万人。后白瑜娑率义军进据平凉(今甘肃平凉),被统治者诬为“平凉奴贼”或“关内奴贼”。隋恭帝杨侑义兴元年(公元617年),白瑜娑率起义军进攻扶风(今陕西凤翔),扶风郡太守窦琎据郡坚守。起义军经数月久攻不下,军中粮尽。朝廷又派遣大将元弘嗣围剿起义军,白瑜娑走投无路,向元弘嗣投降后被杀,起义军随之溃散,部分退至原州(今宁夏固原)。

 据《旧唐书·五行恭传》载,白瑜娑的起义军退至原州后,“投(丘)行恭者千余骑”。丘行恭派他们中的首领说服余部投降,并率五百人带着粮食、酒肉亲往起义军大营招降,对他们说:“你们本都是良民,为什么要跟着白瑜娑而侍奉奴隶为主,使天下都称你们为奴贼?”起义军余部终投降丘行恭。丘行恭又和丘师利带着这些人到渭水之北谒见李世民,最后归唐。

 韩游瑰(?—798年),又称韩游环,唐代河西灵武县(今邵刚)人,为唐朝中兴名将之一,最初,韩游环为郭子仪手下的一名裨将。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韩游环便随郭子仪投身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斗中。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奉旨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韩游环奉郭子仪之命,率兵平定这股叛军,不久即胜利而归。一时受蒙蔽而随叛的河曲七蕃重新归附唐朝。韩游环本人因功晋升为邠宁节度使。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凤翔、陇右节度使朱泚叛唐,攻占长安,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韩游环和庆州刺史论维明率三千兵前往护卫。奉天解围之后,诸将推韩游环赴难功第一。德宗为表彰韩游环,在近卫军中特别设置了统军职位由他担任。

 奉天解围后不久,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德宗发生矛盾。李怀光便联合朱泚共同反叛,同时他还约韩游环与他们一并起事反唐。韩游环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把李怀光给他的信呈送给德宗。德宗颇受感动,对韩游环的忠诚大加赞赏。

 韩游环出任邠宁兵马使,率部屯驻邠州。奉天行营节度使浑瑊率军出斜谷,韩游环派部将曹事达率兵四千会合浑瑊,在武功(今陕西武功)一带大败朱泚部将,斩首万余级。随后,韩游环率兵至奉天,与浑瑊会师。并与浑瑊、戴休颜分扼长安西要路。在李晟收复长安的同时,韩游环等也收复了咸阳。是年七月,韩游环等扈从德宗还驾长安。在收复京城中,韩游环与浑瑊皆功居第一。

 平定朱泚之后,李怀光仍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一带作乱,浑瑊和李元淙一度被李怀光打败。德宗诏韩游环赴援。韩游环奉命率部六千人,先败李怀光部众五千,接着与浑瑊等兵围蒲城,旋即进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西)。李怀光所部在唐朝官军的强劲攻打之下,日趋分崩离析,陆续向官军投降。李怀光在失去对部下的控制下自缢而死。

 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尚结赞部大举攻败唐泾、陇、邠、宁等州,掠人畜,刈庄稼,一时间西部边境骚然,州县各据城自守。十月,吐蕃尚结赞引兵自宁、庆北上,扎营于合水。韩游环派遣部将领兵五百,夜袭吐蕃营地,斩杀数百人。吐蕃尾追,韩游环陈兵于平川,又潜士卒在西山鼙鼓,吐蕃兵惊溃而去。

 十二月,吐蕃兵围盐州(今宁夏盐池县),盐州刺史杜彦光投降。吐蕃兵遂又攻取银、夏、麟等州。韩游环奏请朝廷发兵收复盐州,以断吐蕃行军之路。德宗从之,遂诏李元谅及陈许兵马使韩金义率步骑一万二千人,会韩游环部众攻取盐州。吐蕃尚结赞闻讯大惧,遣使赍厚礼求和于马燧,乞请修清水之盟。马燧听信其言。德宗问策于韩游环,韩游环回答说:“西戎弱则请盟,强则人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德宗以为是,遂令马燧进攻吐蕃。

 五月,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德宗诏令韩游环屯驻于水洛口,以为浑瑊应援。会盟之日,韩游环恐吐蕃有诈,密遣五百精骑,埋伏在浑瑊营帐两侧,并嘱部众曰:“若有交,则汝曹西趋礼泉以分其势。”果然,吐蕃尚结赞无诚意与浑瑊约合,暗中布置精骑数万于会盟坛西。浑瑊不知是计,入帐幕易礼服,吐蕃伏兵杀出,斩杀朝使数人。浑瑊仓皇从帐幕后逃出,奔逃至韩游环营帐,幸免于难。吐蕃纵兵追杀,唐军死者数百人,被擒千余人。吐蕃追骑见韩游环邠宁军西驰而过,乃解去。   

 这年十月,吐蕃进攻宁州(今甘肃宁县)。时韩游环屯军于长武,闻讯后,立即选精骑八百迎击,并亲自率兵继后。在与吐蕃的交战中,韩游环所部大败吐蕃,吐蕃力不能支,连夜逃走。   

 后来,韩游环的儿子韩钦绪因谋反,事泄后被捕斩首。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韩游环因儿子犯罪要受株连,该处死刑。韩游环要求回京师接受处罚,但德宗不仅没有惩处他,就连韩钦绪的两个儿子也都予以免罚,仍命韩游环镇守邠宁。                      

 贞元四年(788年)七月,德宗派左金吾将军张献甫代韩游环为邠宁节度使。韩游环至京师后,被诏拜为右龙武统军。韩游环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卒,谥曰“襄”。 

 韩游环在唐朝危难之际,率部赴难,护卫德宗归统;奉天之役,“诸将推韩游环赴难功第一”在与吐蕃的交战中,韩游环也多立战功,堪称唐王朝的一代中兴名将。

 四、古墓频现

 玉泉营唐墓 在邵刚玉泉营昊王废渠西岸,1976年,宁夏博物馆先后两次发掘11座唐代墓葬。发掘时,这些墓已经被盗掘破坏。从墓葬的形制看,墓室以砖砌长方形为主,墓壁向外略有弧度,墓门向南,正对墓门的后壁前面用砖砌出高于墓室的棺床,其余两面有放置随葬物的砖台,墓顶原为四角攒尖式。随葬品多为“冥器”,有大宗陶器,少量铜器,陶器有瓶、罐、碗、灯、井的模型;大量的陶俑,如仆俑、骑马俑,文臣俑、武士俑、“胡俑”等。“骑马女俑”,双鬓贴面,黑发中分,髻垂脑后,白面施粉,口露朱唇,身穿反领桔红色长袍,胸露翠色,圆领襦衫,足登黑履;左臂下垂,右手作持缰状,造型生动。出土的铜器有铜带饰,开元通宝等.

 周贵墓 1990年11月,在邵刚唐徕渠西岸,机耕队推土时发现一座砖砌拱形、南北相连的三室墓。陪葬品被窃殆尽,残存的有字木牌,名旌金字,清晰可见。南室为将军尸——木乃伊;中室残存两具尸骨;北室为一女尸骨。将军尸的外衣前襟,有金色麒麟图案。

 据初步考证,墓主周贵,字荣吾,直隶东宁卫(今河北省怀安县)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十年(1671年),官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副将,在任3年,治军严明,凡官军借住民房,务令主客相   安;对地方轻徭薄赋,甚得民心,盗贼屏迹,海疆晏然。后任河池营(今广西河池市)参将,诰授骠骑将军,协镇广西。73岁时,卒于宁夏.  

 契芯氏墓 1991年6月,青铜峡文管所在连湖农场九队发掘一座古墓,墓主是唐代左屯卫将军,皋兰州(今中宁县鸣沙一带)都督的夫人契芯氏,墓中发现有墓志铭一块,还有少量陪葬品,从墓志铭看,契芯氏,其先是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人,从她的曾祖到父亲世代为将,其祖父契瑟何力,唐初名将,死后陪葬昭陵。其夫浑大寿,唐开元初将领,其孙浑(王旁咸)为唐代中兴名将。契芯氏,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于皋兰州官舍,终年24岁,后葬于贺兰山南原的祖坟。

 西夏墓群 西夏墓群位于贺兰山南麓的北岔口以东15公里,邵岗西20公里处的甘城子沿山公路侧一个较平坦的沙砾地上。有大小陵墓20余座。2000年甘城子吊庄在此开发荒地时发现。2001年8月由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配合自治区考古研究所专家对其进行一个多月的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碑亭2个。 出土各类文物共60余件,其中有镀金腰带饰件,石狮、石刻,铜制饰件、铜铃,铁器,陶器残片等文物。此西夏墓群与银川西夏陵是同一时期的陵墓。其陵墓的设计和建造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和党项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夏墓群有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对研究西夏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五、情缘待解

 由朱元璋十六子,曾在宁夏生活过45年的庆靖王----朱旃题“西夏八景诗图序”可知,明代以前这里早有“八景咏题”。在古八景的基础上,朱旃删修而成了“西夏八景”,其中“灵武秋风”中的灵武,就指今青铜峡市林皋堡西贺兰山卲刚堡境内的灵武口,诗词传递了西汉灵武县到明代卲刚堡的文化渊源,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现摘抄如下,以飨读者:

灵 武 秋 风

庆靖王 

翠辇曾经此地过,时移世变奈愁何?

秋风古道闻笳鼓,落日荒郊牧马驼。

远近军屯连戍垒,模糊碑刻绕烟萝。

兴亡千古只如此,何必登临感慨多!

 

 明朝,由于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广纳贤能,使全国的政治出现了相对的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为了加强对边塞军事重镇的控制和治理,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旃就藩于宁夏。朱旃在朱元璋的儿子里是比较有才干的一个。他勤奋好学,知识面很广。他热衷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好古博雅,善于词赋。他到宁夏后走了不少地方,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汉渠春涨》《灵武秋风》《长相思 秋眺》等,语言朴素畅达,寓意深刻,意境开阔,显示出他不凡的文思和才华。

 庆靖王----朱旃来到娑罗模山灵武口(卲刚堡境内大柳木高山),正值秋季,天高气爽,大雁南飞。他触景生情,不觉浮想联翩,写下了《灵武秋风》一诗。诗的前两句写作者来到灵武,想到了历史。当年,君王主后的仪仗、所乘的车子从此地经过,莺歌燕舞,一派繁华景象;锦旗招展,是何等的威武和雄壮。可如今,时过境迁,这里似乎被人遗忘了,秋风中,当年的激越风云荡然无存。只听到秋风中古道上传来的发自游牧民族部落的笳鼓声,显得有些单薄、苍凉。放眼望去,落日中荒郊上只有放牧的牛马、骆驼和羊群。远近的古代军屯、戍边营垒连绵相接;碑刻在草树茂密、烟聚萝绕的秋风中也变得模糊不清了。诗的最后两句是作者通过对灵武山古今的对比,来抒发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当年在这一带,军营相连,战马嘶鸣,翠辇曾经此地过,草树茂密、烟聚萝绕那是何等雄壮的气势。而今天,秋风古道闻笳鼓,模糊碑刻绕烟萝。随着时代的推进,已化为过眼烟云,似乎被人们忘记了。不但人远去了,而且连当年烟聚萝绕的碑刻也模糊不清了。看到这些,作者的思绪忽然开朗,发出了“兴亡千古只如此,何必登临感慨多”的慨叹。时移世变,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个能逃脱自然规律而不衰亡呢?朱旃是皇族中的显赫人物,能站在这样的角度看待人生,的确达到了一种不凡的境界。

 那么诗中翠辇曾经此地过的“翠辇”是哪位古代帝王和后的仪仗旗帜和所乘的车子的呢?茂密的草树中,烟聚萝绕的模糊“碑刻”刻的又是什么呢?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到灵武接见诸部首领,并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的名诗,诗中的灵武在哪里?为后人留下了待解之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夏历史:大名鼎鼎的“灵武口”,竟然是在不起眼青铜峡段贺兰山里,它还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
宁夏青铜峡邵岗堡历史上的两位起义领袖,白瑜娑起义加速隋朝灭亡
宁夏水洞沟:灵武明长城
宁夏的古塔之最
我的家乡青铜峡
随我读诗走边塞 第五篇 灵州 兰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