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中医择时用药

所谓“择时用药”,即是利用人体具有生理性节律活动和病理性周期变化以及这种活动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所发挥的影响,对药物所产生的时间效应等特点,通过选择最佳时间服药,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并减免毒副作用和减少使用剂量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择时用药”理论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恒动思想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气象学、天文历法学等理论为基础,以人体的生理节律及病理变化为着眼点,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不同病情以及药物性能,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与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简言之,就是将时间因素、药物治疗与疾病状态紧密结合,形成中医时间医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依据病情,择时用药

1. 病位不同,用药时间各异 

《神农本草经》云:“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据此,临床肺病多宜饭后服药,肾病及下肢疾病则宜饭前服药。   

2. 脏腑组织功能不同,用药时间有别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故人卧血归于肝”,机体在休息时,药物更易随血液进入肝脏而发挥其作用,故肝病患者,以中午、晚上睡前服药为宜。甲状腺病人对放射性碘的摄取量在上午10时用药较凌晨2时用药者高3倍。因此,用含碘成分的中药如昆布、海藻、黄药子等治疗甲亢时,采用上午摄取量高峰期给药疗效为佳。  

3. 病有缓急,用药时间迥异 

急性病应随煎随服,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慢性病服丸、散、膏、酒、片剂等中成药者,宜定时于饭后2h服用。

4. 专科疾病特有的服药时间 

月经病如月经先期、后期、量多以及痛经等病证,宜在经前服药,月经过后即可停药,此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凡治病……无后其时”。强调治病应在病发前或发作时治之,不要错过治疗最有效的时机。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多在月经过后的第13天开始服药,以利胞宫功能的恢复,使月经按时而潮。对于闭经患者,有“治闭经,定时通”之说,平时针对病机服药25-28天后,再加用活血通经类药物3-5天,然后重复,以顺应月经的生理规律而建立起正常的周期。治不孕证的排卵汤宜选在妇女真机期(即月经期)用药,以促其排卵受孕。小儿患者,为避免拒服、呕吐等可少量频服。口腔、咽喉病随时含服,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持续。


根据药性,择时用药


1. 功效不同,用药时间有别 

发汗解表药可上午服用,赖人体阳气于上午升发之势,发挥药物解表作用。逐里药可下午用药,以利用人体午后阳气内敛,阴气沉降之势发挥药物作用。滋阴养血的方药多主张黄昏、夜晚服,因夜晚时阴气渐生而盛,药可乘人体阴气欲盛之势,发挥更大作用。凡是温阳、益气药主张清晨、上午服,因上午阳气渐生而旺,补气温阳药可借助人体阳气欲盛之势发挥药物作用。驱虫药、泻下药、逐水药,为了使药物很好地在肠道发挥作用,可于空腹时服,如使君子、大黄等。催吐药选早晨或上午服药,则合于气机升浮之时,药得相助,取效便捷。《黄帝内经》中即有“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的论述。刘河间运用独圣散涌吐风痰时曰:“吐时辰巳午前……故宜早不宜夜”。补益药,为防止药物被胃肠道的某些酶分解并需缓慢吸收,可在饭前服,如人参、黄芪等。健脾和胃助消化药,可在饭后服,如山药、薏苡仁、山楂、麦芽等。安神药夜卧时服,如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定志丸、远志丸等。涩精止遗药也应临睡前服用,如金锁固精丸等,可以增强疗效。缓泻药宜睡前服,如麻子仁丸,一则滋阴增液能够充分润养肠道,软化燥结,二则以利次日清晨排便。截疟药宜在发作前4、2小时各服药1次,以便控制其发作,且这类药若在疟发之际服用,其更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正如《证治汇补》所言:“凡疟方发之时,不可服药,须于未发两时之先”。 

2. 毒、副反应药物的服药时间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宜在饭后服,以减轻副作用;有些剧毒药,如大乌头煎,一般1日只服1次,不愈者次日再剂。


顺应自然,择时用药  

1. 依日之昼夜晨昏而用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人在昼夜阴阳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病情等也随之而变化,因此就应顺从人体昼夜阴阳消长之势而治之,借助阴阳气血的运行,使药物发挥最大效力。《奇效良方·诸虚门》所载强阳补肾方药71首,其中注有平旦空腹服之者达56首。《金匮要略》治疗悬饮的十枣汤“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饮为阴邪,得阳始化人体之阳气,平旦为萌生之时,此时服用十枣汤,体内渐盛之阳气协同药物之功效,使停聚之水饮一泻而下;此外,方中大戟、甘遂、芫花毒性较强,如在昼日服用,阳气旺盛,机体组织处于兴奋状态,反应敏感,就容易产生比较剧烈的毒性反应,而在平旦阳气始旺之前服药,人体机能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此期间药物进入人体后,处于缓慢代谢过程,可以更安全地发挥药效。《证治准绳》的鸡鸣散,后人称之“治脚气第一品药”,择五更时冷服,“从阳注入阴也”。龚廷贤用沉香快脾丸通阳行水,“消头面肿,五更初用葱白汤送下,消中膈胸腹肿,五更初用陈皮汤送下,消脐以下脚肿,五更初用桑白皮汤送下”。尽管水肿的部位不同,引经药的配伍有别,但其强调五更服用是一致的。《景岳全书》舟车丸清晨空腹温水送下,以利为度。又如现代名医岳美中曾治一于每天夜半时发痴迷的女孩,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拟之夜半子时服用柴胡汤调和阴阳,一药而愈。

2. 依月相之盈亏圆缺而用药 

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产生的朔、望、盈、亏,势必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及其机能活动。《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正因为月相的盈亏变化影响着人体气血的盛衰,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治疗原则。可以看出,早在《黄帝内经》理论就渗透着“因月施治”的学术思想。通过观察,有出倾向的病人,月圆时相对易于发生出血,且出血量往往多于月偏时,因此这些患者每至阴历十五前后,其每日的服药间隔时间宜相对缩短,以维持足够的药物浓度,控制其发生或相对减少出血量。

3. 依年之四时寒热而用药 

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阴阳的消长及疾病的病情变化。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人体阳气升发,疾病易于热化;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人体阴气隆盛,疾病易于寒化。为了顺应四时而防止疾病易热易寒之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了“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以及“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等治疗原则。主张寒凉之气主令之时,当慎用寒凉性药物;温热之气主令之时,则当慎用温热性药物。后世秉承经训,效法“远用”者颇不乏人。如朱丹溪指出治病:“若于夏日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则有虚虚实实之弊”。刘河间制方用药强调“当顺时令而调阴阳”。清代医家程钟龄则明确提出用药若失四时寒热温凉之宜,乃医家之大误。程国彭使用温法时指出:“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提示在春夏之时,即使患外感寒邪,辛热发散之药亦应慎用。所以,春夏若用温热治病,当选温和药,或剂量轻投,或以寒凉监制,以“热无犯热”。秋冬若用寒凉为治,当选寒凉性缓之品,投量宜轻,或以热药监制,以“寒无犯寒”。李东垣则具体指出:“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白虎加人参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服之”。

《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指出人体的阴阳在一年中可随季节变异而发生规律消长,因此用药治病,即便是养生,都要据四时之气的变化进行调治,即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冬季发作时宜消炎平喘对症处理治其标,而到夏季尽管病人临床症状不重或基本没有,但如能嘱其坚持服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治本之药,并于人体阳气鼎盛的三伏天用药物外敷相应穴位,便可收事半功之效,此乃“冬病夏治”顺四时阴阳调理之意。

综上所述,准确地掌握择时用药规律,因时制宜,对一些疾病确具见效快、疗效高、用药量少、毒副作用轻等优点,这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内容摘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月第25 卷第12 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昼夜节律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中药的服药时间
中医时间观与用药
中药的给药时间与护理、为什么中药煎煮前要用水浸泡?
如何正确选择服中药的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