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这九大就医习惯,小心人家把白眼翻到天际

 

同样是看病,从中国到了美国,除了语言是最直接的不同之外,病人还需要面对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所谓入境随俗,在赴美之后,了解一些基本的美式礼仪是必要的,避免在就医过程中,做出不合宜的举动,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使自己或对方尴尬。毕竟我们追求更加好的就医体验。


圈圈今天就总结了几个和美国文化冲突较大的中国式就医习惯,你要不要对号入座自查一下?


习惯一:“逮”医生


在中国,病人们找到医生虽不容易,但路子却也很多,一个字“逮”。在医院混久了,总能知道在哪里能逮到医生,比如潜伏在诊室外面,趁着前一个病人刚出来,后一个病人没进去的间隙,见缝插针溜进诊室。要么就是潜伏在住院病房守候或者直接冲进医生办公室……


正因为此,就有人会拜托圈圈——能否帮忙问问其他科室的医生某些某些问题。其实在美国,医生和病人这两条线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除了自己的主治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外,病人不可能随意见到别的医生。即便是见自己的医生也不能随心所欲。


在美国就医,除了急诊外,都需要预约,病人需要按照预约好的时间到医院check in,候诊区和诊区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区域,病人被叫到名字以后,会被专人领进诊区进入自己的诊室。也就是说,没有预约病人想直接找医生只有两个字——没门儿。


如果真有紧急情况需要见医,可先电话沟通,医生一般都留有紧急联系电话给到病人。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约定时间去就诊,一定要事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取消或重新预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美国见医生可是见一次付一次钱,医生若同意你临时加塞,你也得做好之后收账单的准备哦。


习惯二:大嗓门


国人旁若无人的大嗓门早已在饱受诟病。


美国的候诊大厅是特别安静的,即便是公立医院也一样,人们无论是打电话还是交谈,都会主动把嗓门压得很低,行动也是尽量轻缓,生怕自己的说话声太响或者动作太大影响到周围人。


圈圈在医院就见过一行国内病人,一家子四五号人,咋咋呼呼就进来了,找了一排座位,声势弄得特别大,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来了似的。屁股刚坐下,嗓门就提起来了,“哎,把你包放里面来,别放外面。”“衣服都一起放这张椅子上。”“那里有喝的,你们喝什么我去拿。”……完全就是到了自家客厅的架势。周围人的侧目可想而知。


在美国,幼儿园的孩子们就知道这样一条规则:在公共场所说话应该是“whisper”,意思就是耳语,可见这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公共礼仪。


还有一些行为细节也值得学习:咳嗽时侧身,用胳膊捂住口鼻;打喷嚏后说“Excuse me”表示一下歉意,听到周围人说“Bless you”(愿神保佑你),你要表示感谢“Thank you!”



习惯三:好打听


中国人病人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好打听”,这和美国注重隐私的文化氛围完全不同


在国内,病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甚至还要共享病情和经验以结成“互助组织”。候诊室就是个信息交换的大平台。圈圈记得第一次去肿瘤医院就被邻座询问“是你生病吗?你什么病?”还没等你开口呢,前排的几颗脑袋就竖起耳朵刷地立刻向后转。住院病房更是如此,去年圈圈住院时的室友,宫外孕在病房里呆了三四天,立马就把楼层病人的信息摸了个遍,能如数家珍般地告诉圈圈哪个病人啥毛病啥手术家里啥情况。


所以圈圈要特别提醒国内病人:到了美国后千万收起你的好奇心,不要打探周围病人的任何情况,包括用你的眼神打探


习惯四:急性子


从候诊大厅进入诊室后还有一段等待时间,长短不一,比如圈圈在安德森时,光是在诊室里就足足耗了2个多小时。


想必很多人遇此情形会做如下反应——“怎么这么久还没来?我去看看什么情况。”或者“怎么把我们晾这儿了?你去看看医生在干吗,催一下。”


如果这时候你跑出去找医生办公室或者跑到其他诊室看看医生在不在,那可就犯了大忌了——隐私权


在美国,医院尤其注重保护病人的隐私,每个诊室都是一个独立的被保护的隐私空间,他们甚至会觉得哪怕你站在走廊里都有可能听到其他病人的隐私


所以,请记住了:除了去洗手间,你只能呆在自己的诊室里。别四处瞎逛打探情况,即便到诊室外活动活动筋骨都是不允许的。轮到你的时候,医生自然会来,耐心等待就好。如果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帮忙,最好是保持身体在诊室内,只将头伸出轻声呼叫你能看到的工作人员,或者径直走到护士台,不要四处张望。


习惯五:亲密接触


在美国,人们尤其注意避免身体上的触碰,哪怕空间足够,人们在擦身而过时都会习惯性地礼貌侧身。


我们知道,在国内医院无论挂号、付费还是取药排队,基本就差前胸贴后背了,生怕缝隙大些就有人插队。在美国一定要注意保持身距,排队时距离要在1米以上,如果前面有人在排队,一定要耐心地等前面的人办好离开后再上前。


千万不要“插队”和“插话”,哪怕你就一句话耽误半分钟,也不能因为前面的人时间过长而去插个队,这样的行为在美国一定会让人把白眼翻到天际的。


另外就是在求助时,可以举手示意工作人员的关注,说“Hi”、“Excuse me”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和他们的身体“亲密接触”,诸如拍肩。更不能抓住他们的胳膊,试图用肢体语言表达,这些行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无礼,原本彬彬有礼的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对你正色说道:“Don't touch me”(别碰我)。


但是,对于熊抱,他们是欢迎的,你可以在和医生见面和分别时来个熊抱表示感谢


建议病人出国看病前,如果不精通英文可以准备几张有中英文对照的卡片以备不时之需。这张应该是必备的:我是中国人,我讲中文,我需要中文翻译(I am a Chinese, I speak Mandarin, and I need a Mandarin interpreter)。


习惯六:“自助餐”式心理


自助餐大家都吃过吧?最高境界就是“扶墙进,扶墙出”,没吃到撑得走不动路都不算吃回本。而这种“自助餐”式心理,在问诊时经常会作祟。


美国的诊金贵,国内病人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钱,恨不得一下子列出100个问题赚回本,但其实这些问题大都缺乏归纳总结,重复性很高。


美国医生一般会在交流结束时问“Any question?”(还有问题吗?)有病人又开始满脑子搜刮问题,实在没有了,也要把前面问过的再问一遍。就好像自助餐时被问“请问您还要点什么吗?”感觉不再要一点都对不起自己花出去的钱。


建议病人和家属,每次见医生之前,特别是第一次见医,一定要事先准备好问题,避免重复,并在医生解答时做好记录,避免同一问题反复发问。但问诊过程中病人若发现自己没有get到医生的意思,也不用不好意思,可以直接告诉医生“刚才这个问题我不太理解,能否请您再解释一下。”对此,医生是很乐于回答的。


习惯七:过高的优越感


国内病人的优越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哥有钱;二是哥也懂!


“哥有钱”也容易导致一个心理——我花多少钱都可以,这病你得给我治好才行,从而导致对出国看病的期待值过高。

美国没有救命的神药,也没有逆天的神医,是否能够医治得好,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病人的年龄、状态、药物的适应性、术后康复情况等等。

虽然赴美是抱有最大的期待值,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不少人的病情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有些病情让美国医生也束手无策,甚至还有病人在这里的医院过世。所以,那些你在国内医院里见过的悲喜剧,在这里也都照常上演。

还有就是避免不礼貌的发问方式。比如有一位病人需要医生进行一项在国内被认为难度极高的手术,在询问手术成功率时,病人家属非常直接地扔出一个问题——“你动这个手术死过人吗?”熟知美国情况的一名翻译告诉圈圈,国内病人有时的发问方式缺乏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他都不好意思直译出口。

其实,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对他人尊重与否,也能看出病人及家属自身的基本素质。


“哥也懂”,主要是因为国内病人“久病成医”,尤其擅长于搜索和经验总结。比如有病人认为化疗后需要中药进行调理,或者手术后需要输抗生素等等,美国医生如果认为没有必要,病人还会因此产生对医生专业水平的质疑。


其实,医生是非常尊重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的,在他们看来,自己不会做非专业的事情。他们欢迎病人提出疑问,但如果你要选择和医生PK专业度,千万别说自己问的是度娘


习惯八:朋友圈综合症


到了美国医院,总有病人或家属会拍些照片发朋友圈。拍摄医院实景是允许的,但有人拿着手机未经允许,对准工作人员就是“咔嚓”一张,这样的行为实在有失礼貌。


圈圈曾看到一个病人家属的朋友圈,他在安德森里拍了一张微胖界黑人护士的照片,并配文“美国人的身材可真够。。。”好在照片中的护士正忙着手头的工作没有注意到自己被偷拍。


在医院里,病人可以提出和医生或者和护士合影的要求,他们一般也都乐于配合,但请记住,一定要先询问他们的意见。包括在医生问诊时是否能录音录像,也一定要先征求医生意见


习惯九:医闹


据说老美们也知道“YI NAO”一词。在国内,我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


但到了美国,你敢对医生不敬,可能就会变成这样的。


此前在休斯顿,就有一对中国夫妻就诊时因为情急,丈夫企图用手掐护士的脖子,被警察用枪托硬生生敲断了胳膊强行带走。后来美方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要么被递解出境,要么被诉二级谋杀,在美国要坐牢。不料这个妻子没了方向去找护士私了,又被以“向受害人行贿”为由被逮捕。4天后,夫妻二人被遣返回国,护照上盖上了“黑戳”,20年不能再次进美。


美国许多医院都有个部门叫“病人支持部”,类似于国内医院的医务处,帮助解决所有医疗纠纷。如果病人对医务人员有意见,或有足够理由要求换医生,可以去找病人支持部,正当的问题在这里大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再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法律诉讼。
在美国,患者在医院发生暴力袭医事件,面临的可是牢狱之灾。即便是辱骂医务人员,也会面临起诉


来,做个问卷调查呗(可多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癌症患者海外就医误区多 医疗技术差距没那么大
医院导医管理规范(二)
所有患者都要知道的就医指南
台湾就医体验:医生只做该做的事
记者调查:微信圈的“医师助理”,助人还是坑人?
上海各大医院儿科告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