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D】从“Bawa之迷惑”到引发的内外讨论




写在前面


前几日,BIAD建筑师李淦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Bawa之迷惑》(点击可查看原文)的文章,作者笔名“疯兔子疯”。这篇建筑文字出自李淦近期斯里兰卡之行的同伴,一位软件设计师、他的高中同学。此文发出,引发了微信朋友圈中数位建筑圈内人士和圈外人士的对话和讨论。


在此决定转载这篇文章和评论,并不想去探究对于Bawa思想和作品的理解孰是孰非,孰高明孰平庸,而是希望通过展现这样一次专业内外建筑师和公众之间不同立场的讨论,反观在不同视角下对于建筑的理解、对于建筑师的认知,对于创作背后的思考、表达和传递。


在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建筑圈内人士还是圈外人士,都因为有了“内”的他者和“外”的他者,才有了共鸣差异、挑战、应对。在观点的交换与碰撞之间,一个话题才能不断被延展、转化,触及原本问题之外更广领域的探究和讨论。这正是讨论和交流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Bawa之迷惑

作者:疯兔子疯,软件工程师


Bawa入门

在去斯里兰卡之前,我并不知道在这个国家,曾经有个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Geoffrey Bawa,更不知道他生前在斯里兰卡留下的诸多作品。托少年时好友、两位建筑师兄弟的福,有幸在斯里兰卡旅行中邂逅了大师的几件的作品,欣赏并困惑着。

兄弟俩对Bawa推崇备至,推荐了一些关于Bawa的业内文章给我看,几乎都谈到了Bawa荣获大奖,以及”国宝级设计师”的定位,但也许隔行如隔山吧,旅行中始终不能理解Bawa设计的高明之处,甚至猜测Bawa一直被神话着。

有篇文章说Bawa的代表理念之一是建筑与环境一起生长。这本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花落花开,斗转星移,变化才是永恒。尽管有些暗自得意跟大师的思想不谋而合,但也会想到,这么简单的理念,真的是大师的标签吗?难道Bawa仅仅靠这个,就可以建立自己在建筑业的江湖地位?有点儿让人费解。连我这个外行都看得明白的东西,会是“国宝级大师”的标志性理念?没听说哪个汽车设计师会说自己的标志性理念是汽车要装4个轮子的吧。


The Gallery Cafe

第一天到达科伦坡的The Gallery Cafe时,我连Bawa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但还是满怀欣喜地期待着一睹建筑杰作。从庭院穿过走廊,看到中间有水池的回廊,完全对称的设计也的确让人赏心悦目。虽然很不错,但我并未觉得有何独到之处,相比日本的诸多传统建筑(不少都建造于Bawa诞生之前),这间餐厅只能算中规中矩的水准吧,而细节方面更难比拟日式的精致。虽然对于这种风格是不是日式,我们还有争议,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建筑如此平常,平常得让人感觉不过是一间日式旅馆(特别是那些早在Bawa诞生前很多年就建造好的)的水准。


记得我曾经住过的京都一家建于1810年的旅馆(好像叫幾松旅馆),应该是那种根本无法在建筑史上留下痕迹的民居改造而成,但在小品营造、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日式建筑的精致之美。那么,作为大师的Bawa设计的这间餐厅,究竟有何超凡之处呢?


Seema Malaka

在高楼林立的科伦坡中心,小小的Bere湖边,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庙,Seema Malaka,也是Bawa设计。同样,建筑上并没有让人惊叹的地方,甚至还有些残砖断瓦,身处其中的感觉远远比不上看精心拍摄的照片。所以,对Bawa的建筑,我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Lunuganga Garden

位于Bentota郊区的Lunuganga Garden,是Bawa生前的私家庄园,也是其的代表作。相比之前看到的作品,这个庄园显得更为有趣一些。从建筑布局和室内家具陈设,都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庭园高低起伏,稻田池塘的画风,和我以往见过的苏州园林、欧式大庄园、日式庭园等有很大区别,应该说,与其称之为庄园,还不如说是个颇有生活味道的农庄。


很羡慕Bawa有机会为自己设计独具特色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习惯,相信很多人都会幻想可以拥有一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全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乐土吧。漫步庄园,我尝试着假想自己生活在这里,享受建筑带来的愉悦,不过,我并没能感受到什么愉悦感。也许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应该不会喜欢像Bawa那样拥有一大帮奴仆的生活),也许这里久没有人居住(庄园里遇到的水牛,摆拍感太强了)而失去了建筑应有的生机。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失去了人的建筑就好像一个死去的标本,就好像我们会喜爱一只猫,却很难喜爱一个猫的标本一样。


客观地讲,这个完全私人定制的农庄,融入了很多建筑师的个人想法,其中一些细节也很值得玩味,例如柱子采用一半石一半木,例如梁和柱的过渡采用石头构件,似乎找不出什么理论依据,我猜想Bawa只是好玩而已,可能类似我们有时候写代码,会用几层嵌套循环或者递归,甚至故意使用goto之类的“禁用代码”来炫技。在自家园地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我想Bawa自己一定可以从建筑中获得愉悦吧。我觉得最有趣最好玩最能让人思考的建筑就是这里了,来这里细细品味大师的思想,缅怀一下大师生平,甚至预约一场宴会或是休闲小住数日,都是个不错的地方,而回到建筑本身,这样的随心所欲自然是人之常情,但“国宝级大师”的设计水准,应该远在这个庄园之上才行吧。所以,对Bawa的建筑,我还是继续怀疑着。


Galle Jetwing Lighthouse

位于Galle郊外的Jetwing Lighthouse,是晚上专程去晚餐的,天色昏暗之下,没能观赏到整个建筑,连外观轮廓也没看清楚。室内最具特色的大概就是三层旋转楼梯的雕塑了,昏暗的灯光下,是怪兽们狰狞的面容。颇具想象力的奇幻风格,阴郁的色调下,Bawa是在试图表达人间地狱还是什么吗?不能给人带来温馨舒适感的楼梯,真的适合当做餐厅入口吗?有朋友开玩笑说也许是大师设计了一群饿死鬼来衬托餐厅氛围,嗯,鉴于我也没有看过建筑全貌,对此还是不做置评吧。


Heritance Kandalama Dambulla

Heritance Kandalama Dambulla 酒店,也是Bawa的代表作之一。入住这里是直接感觉Bawa作品的最佳方式。酒店位于Dambulla郊外一个水库旁,距离斯里兰卡标志景点狮子岩约20km,据说在酒店就可以看到狮子岩全貌,不过尽管通过“Staff Only”的维修通道到达屋顶,也没有找到可以看到狮子岩的地方。


清早,在酒店的走廊内,可以看到笼罩在雾气中的水面和远处朦胧的山影(应该不是狮子岩),小鸟掠过天际,本身就是一幅安详和美的中国风山水画。酒店最大的设计特点就是和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是此行中唯一让我有点惊叹的地方。不过,从建筑本身看,岩石出现在大堂里,廊道穿行于林木间,也并非革命性手法,在斯里兰卡的很多寺庙里就可以见到。例如亚当山顶的寺庙,例如创建于800年前,位于Polonnaruwa的Pabalu Vehera,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手法,甚至连佛祖涅槃像也是刻在天然岩石上,而在在云南石林地区的民居里,“岩石入室”更是家常便饭。可能我眼光太挑剔了吧,毕竟,“国宝级大师”也是普通人而已。酒店本身占据了绝佳观景点,虽然设计者尽力表达“建筑融入环境”的理念,但换个角度看,如此大规模的酒店建在这里,还不如把这片岩石留给大自然,也许作为国家公园露营地更好。当然,斯里兰卡并没有美国意义上的那种国家公园,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把酒店建在景点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展现建筑师的水准,好的作品自然也会很容易会受到更多游客欢迎。这家酒店相比诸如Yosemite国家公园里那些藏在树林里的默默无闻的酒店,哪个会是更好的选择呢?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到世界各地大自然美景里,一个个的奢华酒店拔地而起,哪怕再怎么“融入环境”。这应该已经不是建筑理念的差异了,毕竟Bawa应该没机会接触John Mulla的思想,毕竟人类为了利益损害环境的事情直到今天也一直在继续,不过既然都被尊为国宝级大师了,理所当然要接受更挑剔的眼光。


建筑学和神一样的Bawa

我真的很想说,虽然Bawa的作品里有亮点,虽然有些细节也可见其用心,但其建筑理念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平淡里见功夫,可对于建筑给人愉悦舒适这点上,Bawa不仅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且距离日本那种精细到骨子里的细节还有不小的差距。


少年时,曾和兄弟俩讨论过建筑的本质,作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媒介而存在的建筑,本身就有阻隔和连接两种双重的,矛盾的作用,正如计算机体系架构中的Shell一样,需要阻隔一些东西的同时,也需要连接一些东西。从这个角度讲,Bawa只是做了建筑师该做的事情而已,没必要过度神话。


读过一篇关于Bawa的文章,里面提到,“建筑应该是让人感到舒适的,设计最大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受到愉悦和趣味,而这种愉悦并不局限于视觉,而是全知觉的”。这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这难道不应该是所有建筑师的基本认知吗?但可能受限于斯里兰卡国家的整体状况和基础建设水平,酒店的水准并不值得称道,细节方面甚至不如日本的一些快捷酒店,据说Bawa对细节极为苛求,酒店大堂里的座椅都是精挑细选,廊道水泥地面也有传统图案,还有诸如猫头鹰雕塑,诸如无框游泳池等给人惊喜的亮点,但不知道假如今天他看到客房内锈蚀的水阀,稍显破旧的马桶时,会作何感想。作为不断生长的活的建筑,这些东西早该新陈代谢了。


也许我只是不懂Bawa,也许我只是不懂建筑,但既然建筑是活的,那么维护管理建筑的人,整体社会状况,也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本身,我甚至在想,假如这家酒店是在日本,可能才真正能让住客舒适愉悦吧。


Bawa并不应该被神话,Bawa的建筑也应该回到凡间,相比带着朝圣的心态,带着平常心去体会才更觉得真实吧。


感谢两位建筑师,感谢分享心得的好友们,期待下一次建筑的思想碰撞。


2018.1.25于MU2310



由Bawa之迷惑引发的讨论

讨论者:建筑师、建筑学老师、各类运动爱好者、景观建筑师、项目经理、评论员


李淦,建筑师:

其实,我们对Bawa并没有“推崇备至”,但亲历他的建筑之后,确实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Bawa对空间关联的兴趣和对建筑立面的漠视,令人印象深刻。


刘延川,建筑师:

第一段最后一句就很牛: 

没听说哪个汽车设计师会说自己的标志性理念是汽车要装4个轮子的吧。

 

李淦回复刘延川:

所谓“圈外人”就质问这些质朴的问题:建筑师,你做到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没有?

 

刘延川,建筑师: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坦诚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你们专业的人觉得那么好的东西,我偏偏不喜欢。

 

“没听说哪个汽车设计师会说自己的标志性理念是汽车要装4个轮子的吧。”这句话很有力量,但针对建筑和环境的问题,这样的比喻仍然只是“直观而真实的情感反应”的产物。正如汽车未必一定四个轮子,建筑也未必一定要和环境融合,一起成长。专业人士应该具备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

 

体验建筑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或专业背景,但理解建筑则需要。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可以用直接的情感反应来把握。非专业人士可以只追随自己的好恶,但专业人士则应该有意愿,并且能够通过理性的分析研究而理解并进而总结建筑的意义。当然,这需要非凡的推理能力。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待专业与非专业,或许借用库布里克的论述会让我们的态度更为清晰。我们的敌人既不是能明确定义建筑意义的学者,也不是对建筑有直观而忠实情感反应的普通大众,而是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庸才。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的敌人。 

 

李巨川,建筑师:

我觉得他的建筑三观很正。


作者对建筑本质的认识是超过很多内行的,很多批评是直达要害的。这样,巴瓦的不简单也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只对建筑师们有意义。

 

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我应该不会喜欢像Bawa那样拥有一大帮奴仆的生活”。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对建筑师的道德指责,但其实不是,这句话提出的问题其实是,这种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与文化相隔绝的“建筑杰作”,究竟有多大价值。

 

李立德,建筑师:

看来清醒的人还是有不少。


孙勃,建筑师:

清醒,好。

 

李涟,建筑师:

这不是一次建筑之旅,甚至有几次是误打误撞。没真正进入到Bawa的建筑之前,对他的好感部分源自于他理念的追随者和好友Kerry Hill,对后者的建筑有几次难忘的体验。在兰卡,要成就有品质的旅行,Bawa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黄舸 回复李涟、李巨川:

关于兰卡品质,绕不开Bawa,严重不同意啊!太建筑师了。兰卡回来,我有过数次重回兰卡的念头,每一次Bawa都不再在我的计划之中这是我不能同意你关于兰卡品质游必含Bawa的原因。上次兰卡之行,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一幕是在加勒那家庄园,老先生带我去参观他们家族的佛堂,上世纪初几个日本和尚修的。他学佛像做施无畏印,用英语对我说:Live is not permanent. It is always changing, but no fear! 那是Bawa不能比的!

 

实际上就这篇文章而言,我个人持相当大的保留意见啊,也不同意李巨川老师三观正之说。文章太偏向以个人感受来定评建筑、建筑师了,建筑、建筑师肯定是时代、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脱开这个前提,只谈个人感受,闲聊可以,严肃谈论没多大意义。文中屡次拿Bawa对比日本工艺,细部。还有他明显留漏出的国宝建筑师应该惊世骇俗之类观点,要我看都是三观不正。


其实我真正观点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建筑三观。有自己感受完全可以了!还有一点猜测:如果你们由阿奴拉德普勒、波隆那努瓦开始兰卡之行,感受了兰卡历史、地域文化之后再看Bawa,而不是一头扑进去,可能他对Bawa感受又不一样吧!

 

余斡寒,建筑学教师:

我没看过巴瓦,不好细说。前阵有学生捧着新出的那本安藤,看得陶醉,还要跟我讲,我没好气地说那也就二流建筑师,不要那么关注。

 

在武汉读本科时,有位老师也不愿意陪着我们谈论康,“那是神的建筑,与我们有太多关系?”我一直觉得这位老师三观很正,影响我至今。

  

王钊,建筑师:

可能在西方视野下这是一个很独到的价值观念。在东方文化中这不过是家常便饭。作者虽然是外行,但眼光和胆识上乘,真诚的评论反而直击要害。

 

刘菱,各类运动爱好者:

我这不学建筑的,看完了图与描述,也感受很相同,我就想问个问题,在树林或者海边等等的大自然中有个建筑,应该融为一体还是眼前一亮更是建筑师的追求呢?估计是前者?

  

缪一新,建筑师:

从设计理念看 现代主义建筑又已经翻了好几篇, 没有新鲜感也属正常。好奇作者怎么看软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个人风格?

 

蔡莼,项目经理:

今天早上仔细读了,这位兄台道出了很多事物本该就是如此的观点,这也是优秀设计师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恰恰有很多设计师设计了不该有,不应如此的东西才让人们更向往更趋追本溯源。


盛梅,景观建筑师:

我学了建筑,混了很多年专业,感受相同。建筑越来越像个宗教团体,基本靠个人信仰,而此信仰常常与外界无关。

 

于尧瀚,建筑师:

毕业旅行就是去的斯里兰卡看Bawa,非常惊讶即使去了现场,竟然还有人能把他误解到如此境地!


作者一直试图把他和日本建筑做对比这件事从根本上就有问题,我看来Bawa非常重要的就在于他的“野性”,一种精致的粗犷,那种岩石和玻璃接触并置的震撼,他从一开始就没注意到。


再说到他一直觉得“恐怖”的雕塑,是斯里兰卡国宝级的雕塑大师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整个建筑也有相当的匹配程度。我们一直在说“genius loci”,Bawa可谓是业内翘楚,可惜作者却只看到了一个刚刚停战10年国家的工业水平,而无视了Bawa与大地,与自然,与气候,与热带环境的敬意。

 

王昕,建筑师:

感觉是那位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啊的小盆友。

对的。不然他们现在去看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范斯沃斯住宅、住吉长屋、东京舱体公寓等等一样会吐槽吧。


李寒松,建筑师:

反过来说日本的东西总是太刻意,让人拘谨。就像把禅精致地形式化是否肤浅,倒是易于吾等俗人欣赏。人家更接近佛之本源的境界可能更高。

 

曾冠生,建筑师:

每个人有不同维度和标准。我并不神礼巴瓦,但看过他的建筑,我认为他的确是大师,至少我看到很多地方是我值得学习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将Bawa对比日本明显是错误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不是用某一点能说明问题,也更不应该做对比。


刘新,建筑师:

用现在的对比过去的,时间体系不同自然有不同看法。让人有一探究竟的冲动的建筑应该是好建筑,顺应自己的感觉去塑造空间,让人能体察到那种感觉的应该是好建筑师!


宋振生,评论员:

也许因为Bawa做到了中正平和。


老宋,建筑师:

趣文,其实这个朋友不知道,绝大多数建筑师都在做非建筑的事,所以Bawa才了不起。


王大鹏,建筑师:

这是我近些年看到的最好的建筑评论,或者说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对房子对生活的基本感受。


王家浩,前建筑师:

一条歪路对另一条歪路的修正。


李淦,建筑师:

此贴引发圈内外热议,让我想起件事。初入行有天,一位同事带着去他的艺术家朋友那玩。说起当时京城某名建筑,艺术家颇不以为然。我同事就说现实条件条件多难多难,艺术家说:你别说那个!老百姓就看结果好不好!




写在末尾


讨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有针锋相对,有气味相投,但总好过无动于衷,虽然可能没有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但想来在来回的评论和被评论中,才能产生更多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洲建筑之父”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11个经典作品合集
隈研吾新做个装置,就为致敬巴瓦
抱歉,有才(而且有钱)是真的能为所欲为的 | 大师的家
2019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高逼格攻略,99.9%人都不会这么走
大器晚成却被誉为“亚洲建筑师心中最初的英雄和大师”,在他家乡的两家安缦极美还不贵!
[转载]关于斯里兰卡的一大建筑大师Bawa的建筑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