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读完一百本:破译麦家《解密》的文学密码(上)




一本读完一百本:破译麦家《解密》的文学密码



阅读麦家的《解密》就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这个迷宫是麦家和《解密》这部他创作了11年的作品结合而成的。距离《解密》首版上市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年,甚至它被收入企鹅经典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热销了,还是没有几个人能说自己真正完全读懂了《解密》。我们不得不这样说,对于这部小说而言,之前所有的解读都不过是对其取之片面做出的部分解读。因为其复杂性也使得有些人对之轻读,有些人对之深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曾说过,“我梦想着就是写一部《解密》这样的作品。”当我们看到这部在本世纪初就出版的小说在时隔十年后又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热销起来时,从大洋彼岸传过来的声音似乎表明他们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比国内都要透彻。德国知名文学评论家亚涅斯基谈及《解密》时曾说,“《解密》的主人公性情很怪,很自闭,让我想起格拉斯的《铁皮鼓》。在我的眼中,《解密》不是谍报小说,而是一本年轻中国作家写的具有现代性的西方小说。”西班牙著名作家哈维尔·西耶拉也说,“《解密》主人公容金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形象,与西班牙某个文学形象相符合。容金珍是一个非常偏执的人,是一个天才,他一生渴求知识,而且是无功利性。在小说中随着情节发展,他多次改变名字,这样的形象,对我们西班牙读者来说,当然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能在西方世界引起这种“溯本求源”的解读。难道国内对它的了解真的不如国外吗?


然而麦家本人并不是有意要营造这样的局面的。创作一个迷宫式的故事是他在写作最初时候的构想,但对于这部小说不同层面的解读则是他之前始料未及的。1991年,27岁的麦家在北京魏公村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拿起笔准备写一个大东西时,也并没有预料到它会有这样的热销。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麦家来说,关键问题不是写什么,而是在于怎样写。毕竟,那种别人常用的手法是他所不想的。再加上他写作的题材是包含破译、天才、谍战部门、国家命运等的综合体,在之前的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人触碰过,这就更决定了他唯有用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才能突出重围。




《解密》从内容上讲有两个维度:一,它是一部构筑在江南大盐商容家数百年兴衰脉络上的家族史。这个维度决定了它必须要考虑到传承传统叙事手法,将“久远”“神秘”“中国”等特性铺展开来,也就是《解密》前四分之一呈现的部分;二,它是构筑在特别单位701基础上,围绕一个破译天才展开的破译史,同时也是个人英雄奋斗史。维度二又决定了它必须要蕴含无数个“绝密的”“高远的”“历史性”的意义,因为主人公是破译天才的身份决定了写法的禁忌性和深远性。


有人说,《解密》的前四分之一是传统写作的经典模式,而它的后四分之三则完全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迷宫式”叙事技巧,无论从结构,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进度还有主人公必须要切入保密的内容来讲都让人在阅读它的时候陷入了谜团。任何试图把它定义为混乱的,看不懂的,不好好讲故事的举动都是在最开始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毕竟,这种方式在当代文学中是创新的,在此之前的国内文学中可供参考的作品也是寥寥无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部出版了十几年的书竟然能在2014年被英国企鹅经典收入,并迅速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热销,也足以证明了这部作品的深不可测的潜力和前瞻性,似乎远比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更多。


《解密》的“密”究竟是什么?能够在中西方同时热销的它又有什么样的文学基因呢?本文就将给《解密》的文学基因解码,以便为中国读者能更好的解读提供一定参考。



1
基因密码:《铁皮鼓》


密码符号:战争背景、主人公天才属性、最后归属相同


《铁皮鼓》是德国著名作家,诺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在1959年完成的代表作,出版当年立刻引起了德国范围乃至欧洲范围内的巨大反响,进而将影响力拓展到全世界。它讲述了德国儿童奥斯卡因为拒绝加入成人社会,在三岁那年有意摔断了骨头成为侏儒。他喜欢用敲鼓和尖叫发泄愤怒,智力比成年人高三倍。他一直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生活,亲眼目睹了法西斯阴影笼罩下的德国社会。时间跨度从1899到1954,超过半个世纪。


从小说背景上看,《解密》主人公容金珍虽然1956年被招入701,中国已经进入和平年代,但和X国的敌对关系仍旧是当时我国的主要威胁。在这一点上,和《铁皮鼓》同样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相似。主人公容金珍的故事是从他的前几代开始的,起于1884年江南容家大盐商的家庭,这也和《铁皮鼓》从奥斯卡的外祖父母的初次相遇写起,采用向上两代的写法一致。


容金珍天生孤僻,头大,身子瘦小,被人称为“大头虫”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半个畸形外貌。小说曾多次就这个生理特征做夸张化的描述,也和《铁皮鼓》中奥斯卡的侏儒形象有相似。《解密》容金珍最后因为破译密码发疯,在疗养院中被作者“我”发现才开始写他的故事也和奥斯卡在医院里让护工去买一沓“清白的纸”写作一生的设定相近。只不过,容金珍的故事写作者是“我”,因为主人公本人已经疯掉,不能自书,而奥斯卡则用风趣诙谐,不乏自嘲的黑色幽默方式展现了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全书。


相似基因作品还包括: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海明威《丧钟为谁鸣》、雨果《笑面人》、阿来《尘埃落定》


2
基因密码:《堂吉诃德》


密码符号:主人公的孤独属性、时代精神的象征


西班牙著名作家哈维尔·西耶拉说过,《解密》让他想起了《堂吉诃德》。初一听,这当然是让人意外的。因为《堂吉诃德》自从几百年前问世到世界范围内读者对它熟知与《解密》这个21世纪的“新娃娃”从题材、背景、故事内容都没什么相似性,但当我们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两部作品所特有的内在关联。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旧时代的独行者,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是新旧时代发展交织下矛盾碰撞后产生的经典人物。虽然他经常做荒唐事,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疯子,但实际上他也是一位脱离于大众的独行者,一种侠客般靠幻象构筑自己“魔仙”世界的人物。在这一点上,容金珍其实是和他接近的。701特别单位的破译员,自幼独来独往甚至自闭,一直生活在数字密码的空间中,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破译密码依托于梦境,所见非所见,所物非所物的特点和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巨人,把旅馆当做城堡一样。


作为新中国破译天才,容金珍本身就有旧时代的“旧”,封建大家庭,被外籍养父收养;也有新时代的新,上新中国的大学,服务新中国的安全,他本人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融合体。因此在他身上呈现出的旧的钻研精神,尊师重道,对事业的痴迷投入等等也正是旧时代的精神象征。 


相似基因作品还包括:


海明威《老人与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


麦家(作者)

麦家,当代著名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等。《解密》被译成33种语言是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其英文版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首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


碧珊(领读人)


碧珊,青年女作家,麦家理想谷·西溪首位客居创作人。十五岁因病辍学在家,靠自煎中药和阅读在半封闭中度过七年因久病而看破生死,因大病不死而追随文学。作品散见于《大家》《海外文摘》(文学版)《散文选刊》《西湖》等杂志。她,在努力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



昨日话题


今天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解密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码,而这些密码跟性格,职业有关系。你认为自己的密码是什么呢?

慈怀共读每日话题


友@小强大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码,都有自己的标签和态度。就像解密里,每一个人都有对应的标签和密码。

如果说起我的密码的话,大概是“英语、健身、写作和旅行”吧。

喜欢健身、让自己身体保持好的状态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同时自己又喜欢写作和英语,这些是我的爱好,也是我谋生的工具。

而旅行的话,是我觉得人生太短暂,而这个世界太美好而宏大,需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看一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才不枉这人生这一遭。


书友@四十四号路口

职业与性格,都是人本身的密码决定吧,每个人的密码,有部分密码裸露在外面,有部分的密码是藏于某种秘密空间里面,是别人触摸不到的。我想,如果有两个人是相知、相爱、相惜的,那么他们肯定知道如何解开对方的密码。


友@飞天

《苏格拉底的审判》,我一直都希望自己像罗素崇尚的那样能够有情有爱七情六欲的活着,像苏格拉底那样从容面对肉体的死亡,因此有另一种希望~~灵魂不受束缚得到解放……


今日话题


容金珍是一个非常偏执的人,是一个天才,他一生渴求知识,而且是无功利的。对于非常偏执的人,你觉得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你又能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呢?

慈怀共读每日话题


慈怀红楼梦共读开始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破译麦家的魔幻文学世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对话麦家:《解密》曾被十七次退稿
独家专访 | 麦家:谍战题材塑造了我,却也伤害了我的文学追求
《解密》之中有当下世界文学写作的密码
木心: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