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麦病虫害防治图谱献给你~~


病害篇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危害特征: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


危害特征: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种,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150-200/100kg种子拌种,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600g/100kg种子拌种,用药剂对适量水,加人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应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③发病前期,用下列药剂:三唑酮,氟菌唑。


④发生较普遍时,用下列药剂: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对水均匀喷雾。


小麦赤霉病


危害特征: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瘿,重者死亡。


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茎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至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深耕灭茬;追肥不能过晚,追肥过晚易造成贪青晚熟,增加侵染机会,且造成无效分蘖,加重流行。


②种子处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g湿拌100kg种子,或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


③小麦扬花初期,发病前期,用下列药剂:多菌灵;烯唑醇,或丙环唑,对水喷雾。

小麦霜霉病

危害特征:


通常在田间低洼处或水渠旁零星发生。


苗期染病:病苗矮缩,分蘖稍增多,叶片淡绿或有轻微条纹状花叶。


返青拔节后染病:叶色变浅,并出现黄白条形花纹,叶片变厚,皱缩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叶鞘旁拱出,弯曲成畸形龙头穗。病株茎秆粗壮,表面覆一层白霜状霉层。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1年以上轮作;健全排灌系统,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以减少菌源积累。


②种子处理:播前每50kg小麦种子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加水3kg拌种,晾干后播种。


③必要时在播种出苗后,喷洒下列药剂:硫酸铜;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或霜霉威。


小麦炭疽病


小麦炭疽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


叶鞘染病:麦株基部叶鞘先发病,初生褐色病变,产生1-2cm长的椭圆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灰褐色,后沿叶脉纵向扩展成长条形褐斑,导致病部以上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期病部连成一片,致叶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茎秆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的小麦品种;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


发病重的地区或地块,可喷洒:咪鲜胺锰盐;苯菌灵,或多菌灵,可间隔10-15天再喷1次,连喷2-3次。


小麦纹枯病


危害特征: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播种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加强排水;防除杂草。 


②种子处理: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16%戊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20-533g/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300g/100kg种子,对适量水,加人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③春季小麦拔节期用: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亩,兑水喷雾,仿效增加。


④发病初期,用丙环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冈霉素·三唑酮),对水均匀喷施。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


危害特征: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保护无病区;发病田严禁留种,就地封锁,就地消灭,严禁留种,且将病茬焚烧,减少病源;重病地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


②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600ml/100kg种子,或6%戊唑醇种衣剂30-60ml/100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③在返青拔节期,可以用下列药剂防治: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或硅噻菌铵,顺麦垄淋浇于小麦基部。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

危害特征:


散黑穗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时病穗外包有一层浅灰色的薄膜,后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状明显。病株全部籽粒变成菌瘿,菌瘿较健粒短胖。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白色,内部充满黑色粉末,最后菌瘿破裂,散出黑粉,并有鱼腥味。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入;实行轮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抽穗前后在田间拔除病穗,并带出田外烧毁,减少病菌传播。


②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600ml/100kg种子,或6%戊唑醇或50%多菌灵种衣剂30-60ml/100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


危害特征:


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病源;轮作换茬,适时早播、浅播;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②种子处理: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14-300g/100kg种子,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40-200g/100kg种子,或50%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00-125g/100kg种子。


③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异菌脉;三唑酮,丙环唑,对水喷雾。成株开花期,喷洒丙环+福美双对水均匀喷洒。成株抽穗期,可用丙环唑+三唑酮,对水喷洒1-2次。


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


危害特征: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适时播种,避免早播;对已发病田块,增加肥水管理,减少损失。


②种子处理: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也用种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种,并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叶螨。


③及时防治蚜虫: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或氟啶虫胺腈。


小麦丛矮病


危害特征: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


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


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


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杂草、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麦田冬灌水保苗,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


②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氧化乐果、马拉硫磷、也可用噻嗪酮。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小麦黑颖病


小麦黑颖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叶鞘、穗部、颖片及麦芒。


穗部染病:穗上病部为褐色至黑色的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后颖片变黑发亮。颖片染病后引起种子感染。致病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发病轻的种子颜色变深。


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小点,渐沿叶脉向上、下扩展为黄褐色条状斑。


穗轴、茎秆染病:产生黑褐色长条状斑。湿度大时,以上病部均产生黄色细菌脓液。


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清除病残物和杂质。


②种子处理:可采用变温浸种法,28-32℃浸4小时,再在53℃水中浸7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干拌种,防效较好。


③小麦孕穗期即发病初期,喷洒:叶枯唑、农用硫酸链霉素,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


被害叶片初期呈水渍状半透明斑点或条斑,再沿叶脉向上下扩展,变成长条状,呈现油渍发亮褐色斑,常出现小颗粒状菌脓。以抽穗和扬花期最重,使被害株提前枯死,穗形变小,籽粒干秕,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合理密植,防止倒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不偏施氮肥;提高灌水质量,切忌大水漫灌。


②种子处理: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播种,也可用l%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干后再用种子重量0.25%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8小时。


③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敌磺钠进行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危害特征:


该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


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老病叶渐变黄、枯死。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管理,避免通过带病残体、病土等途径传播;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等进行多年轮作可减轻发病;冬麦适时迟播,避开传毒介体的最适侵染时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小麦孢囊线虫病


小麦孢囊线虫病


危害特征: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与麦类及非禾本科作物隔年或3年轮作;春麦区适当晚播,要增施氮肥和磷肥,加强灌水,防止干旱;施用土壤添加剂,控制根际微生态环境,使其不利于线虫生长和寄生。


②在小麦整地时施用下列药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2.5-3kg/亩,或3%克百威颗粒剂2-5kg/亩,或10%克线磷颗粒剂2kg/亩处理土壤,也可用杀线虫内吸型颗粒剂沟施或种衣剂拌种、闷种,控制早期侵染。


虫害篇
小麦蚜虫


麦蚜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麦蚜前期主要集中在植株叶片正面为害,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特别是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


①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主要抓好苗期蚜虫防治和蚜虫发生初期的防治,从当年及来年2月初起,进行田间检查,苗期每平方米有麦蚜30~60头就要进行防治,孕穗期当有蚜株达到15%~2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10头左右就要进行防治。


②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400g/10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③ 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6000-7500倍液;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0000-30000倍液。


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为害小麦穗部症状


危害特征:


在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小麦吸浆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粒。


防治方法:


①根据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规律,防治上要坚持“麦播期和蛹期土壤处理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的策略,严把“三关”,即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穂期(成虫期)的防治。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如适时早播和种植晚熟品种,使抽穗期和成虫羽化高峰错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茬后深翻耕等控制吸浆虫的发生;种植抗性品种;保护天敌等可达到基本控制的目的。


②在麦播前用2.5%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加10kg干细土,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


③小麦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


④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0~20g制成毒土撒施。


小麦叶螨


危害特征:


小麦叶螨主要有两种: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麦圆叶爪螨分布在我国北纬29~37°地区,麦岩螨分布在北纬34~43°地区,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为害。


以成、若螨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变黄,甚至枯死。麦株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防治方法:


①麦蜘蛛均具有假死性和在土缝中潜藏的习性,可结合灌越冬水防治。在两种麦蜘蛛的潜伏期,于灌水前先用器具扫动麦株,使麦蜘蛛假死落地,随即放水并在水口搅动流水,效果显著。


②田间每33cm单行有麦蜘蛛200头以下,上部叶10%以上叶面有被害斑点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用15%哒螨灵1500~2000倍液;或4%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7500~15000倍液均匀喷雾,兼防蚜虫。

小麦管蓟马


危害特征:


麦孕穗期,成虫即从开缝处钻入花器内为害,影响小麦扬花,严重时造成小麦白穗。麦粒灌浆乳熟期,成虫和若虫先后或同时躲藏在护颖与外颖内吸取麦粒的浆液,为害麦粒,致使结实不饱满,麦粒空瘪。同时还由于蓟马刮食破坏细胞组织,麦粒上出现褐色斑块,降低了面粉质量,减少出粉率。


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适时早播。秋季或麦收后及时进行深耕,清除麦场四周杂草,破坏其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②小麦孕穗期,大量蓟马迁飞到麦穗上为害产卵,是防治成虫的有利时期,及时喷洒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10%虫螨腈乳油2000倍液。


③小麦扬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虫的有利时期。可喷洒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


小麦黏虫


小麦黏虫幼虫及成虫

危害特征:


小麦黏虫,间歇性猖獗的杂食性害虫,常危害成灾,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进人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将穗头咬断;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成虫产卵于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成纵卷。为害重时可将叶、茎吃光、咬断穗部,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①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每亩地设2~3个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每两天换一次,将草把烧毁;或每2~3亩地设一个糖醋诱杀盆,逐日诱杀成虫,可显著压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


②防治黏虫的关键措施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治幼虫于3龄以前,最好消灭黏虫于虫卵阶段。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下列药剂: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6~20g/亩;5% S-氰戊菊酯乳油15~22ml/亩;25%灭幼脲悬浮剂40ml/亩;2.5%氯氟氰菊酯乳油12~20ml/亩。


小麦叶蜂


危害特征:


在我国主要有小麦叶蜂、大麦叶蜂、黄麦叶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北、甘肃、安徽、江苏等省。


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防治方法:


①麦播前进行深耕,将尚未化蛹的休眠幼虫翻到地面,使其不能正常化蛹,降低虫源基数。如能采取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得到彻底根治。


②防治指标为大于50头/m2,防治适期在麦叶蜂幼虫3龄前,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8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2.5%敌百虫拌细土20~25kg顺麦垄撒施。结合黏虫、麦蚜进行防治。


小麦黑斑潜叶蝇


危害特征:


小麦黑斑潜叶蝇主要在小麦越冬前和小麦返青后为害小麦的叶片。成虫卵多产于麦苗第1~4片叶或返青后小麦叶片的尖端部,少数产于叶缘和叶基。小麦叶片被小麦黑潜叶蝇成虫产卵器为害后,叶片上半部留下一行较均匀类似于条锈病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以后逐渐呈黄色小斑点状。


卵孵化后,幼虫在苗叶片内上下表皮之间为害,潜食叶肉,仅剩透明的上下表皮,虫道较宽,潜痕呈袋状,内有黑色虫粪。为害叶片从叶尖到叶中部,枯黄或呈水浸状,严重的造成小麦叶片前半段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


每亩用48%毒死蜱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ml对水30~45kg喷雾,或用1%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喷雾,可同时兼治小麦蚜虫、红蜘蛛。

来源:农人农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麦返青拔节期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案
种小麦的注意了!这些情况可能会颗粒无收!(附解决办法)
有图有真相,史上最全菜豆病害合集
黄瓜细菌性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
大蒜生长后期管理,锈病和叶疫病这两种病害预防的越早,产量越高
种植大豆,常见的灰斑病、炭疽病、大豆紫斑病,该如何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