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汉年纪》对于历史研究者的使用价值 | 张继海

 《西汉年纪》是南宋人王益之的著作,用编年体重新编写了西汉一代的历史。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曾经的秦汉史研究者,我过去未曾深入研读过这本书。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此书的整理本,我有机会翻阅了此书的部分内容,认为这是一部长期被研究者忽视的图书,有它的独特价值,故愿意在此作一番推荐。

我们知道,自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开始,不仅编年体史书有复兴之势,连带地也带动了对古代历史包括汉史的研究,出现了一批精于汉史的学者,如刘敞、刘攽、刘奉世、吴仁杰、胡寅、吕祖谦,直到宋末的王应麟。钱文子的《补汉兵志》,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都产生于南宋时期。而且以司马光的《通鉴考异》为标志,宋人的汉史著作具有考证质实的特点,有批判精神,这与宋人在经学研究上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除了专门的汉史著作,在宋人大量的笔记和考史著作中,涉及到汉史的也很多,如洪迈的《容斋随笔》、叶适的《习学记言》、叶大庆的《考古质疑》等,可资我们取鉴的地方也不少。王益之的《西汉年纪》三十卷,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献资料显示,除本书外,王益之还撰有《汉官总录》十卷,《职源》五十卷,可以判断作者对汉史和历代官志应该有精深的研究。

《永乐大典》书影,残本约400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其中222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今存所见最早的《西汉年纪》,是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内容有残缺。根据王益之的自序,原书内容包括三部分:除了以《史记》《汉书》、荀悦《汉纪》和司马光《通鉴》为基础,排比错综,按年编史的正文主体外,还有《考异》十卷,专门订正考辨各种记载歧互之处;《鉴论》若干卷,辑集诸儒之史论和评议。可惜《鉴论》已经失传,《考异》则已散入《年纪》的各卷史事之下。拿《西汉年纪》与《资治通鉴》作个比较。《通鉴》294卷,《考异》30卷,篇幅约为十比一;《西汉年纪》30卷,《考异》10卷,比例为三比一。《考异》的内容广泛涉及史实系年、职官废置、地名演变、人物事迹、文字讹误等,无疑是《西汉年纪》的亮点和精华所在。四库馆臣在辑录本书时偶下按语,对《年纪》内容或《考异》进行评点或提出不同看法,也值得玩味。

我翻阅了本书卷十至卷十七的汉武帝部分,篇幅为30卷中的8卷,有一些感触和认识,管窥蠡测,在此分享一下此书的价值。

一、作者对其当时所能见到的西汉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网罗。例如关于河间献王刘德,《史》《汉》的记载零散且有缺漏。《西汉年纪》是这样记载的:

(元光)五年冬十月,河间王德来朝。(《史记·年表》)德有雅材,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对三雍宫,文约指明。帝色然难之,谓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则纵酒听乐。(《汉名臣奏》所载杜业奏。)春正月,薨。(《本纪》《考异》曰:帝语班、马不载,而见《名臣奏》。盖河间王,栗姬子,太子荣同母弟也。荣废而武帝立,固已不能无疑于栗氏子矣。况德贤明如此,而属又称兄,此帝之所以尤不能无忌也。德知其意,归而纵酒,曾未三月,而继之以死,盖等死也。当时之事势如此,而史氏不载,幸其轶见于他说,故后世得商其情焉。以是推之,史所讳晦因以湮没而不传者,亦何可胜数,岂独此哉!岂独此哉!)

《年纪》综合年表、本纪、列传的记载,把河间献王来朝的时间和始末经过交待得非常清楚,尤其是据《汉名臣奏》补入武帝对刘德说的话,推想当时情景,岂不令人心胆俱裂!《考异》揭示出其中的隐情,也让我们知道了河间献王真正的死因。它补入的这条材料,是值得读者特别予以关注的。

二、本书对史料的时间考定非常审慎。如《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记载的如下一段著名的材料:“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作为纪传体史书,不大会有人计较这条材料所记载的准确年份,但如果要编年,这条材料搁在哪一年比较好?《考异》是这样说的:“此段见《平准书》,而《通鉴》载于景帝后三年。按,《平准书》云:‘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正谓武帝初年,非景帝也。自汉兴之初至后三年,才六十六年,谓之七十余年,于义未安。盖武帝承文景涵养之余,又窦太后在上,帝犹知有所畏,未敢肆行,民享安静之福,故当时富盛如此。至建元四年,汉兴已七十载,又二年而窦太后崩。是后纷纷多事,汉家至此遂一变矣。太史公谓‘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盖深有感焉。今附于窦太后未崩之前一年。”这段《考异》从几个角度立论,有年份的推算,有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分析,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上图为《史记》(全十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左图为《汉书》,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升级版)

再比如著名的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到底发生在哪一年?古今学者可谓聚讼纷纭。本书《考异》对此有详细的分析辨正,长达800多字,最后是依从《汉书》本纪、荀氏《汉纪》,将此事载于元光元年。退一步说,即使你不同意本书的观点,也不能忽视它的论据和论证过程,并惊叹于作者的心细如发,分析的鞭辟入里,其内容对今日的研究仍有参考意义。

三、本书对职官设置时间的考辨、不同记载的取舍,极其严谨,颇有可采之处。兹举二例:

关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更改官制,《考异》对“太卜”一职作出如下辨析:

《史记·日者列传》云“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而《汉书·百官表》云“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太卜”。二史不同如此。考《史记·龟策传》云“高祖时,因秦太卜官。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数年之间,太卜大集”。又,《郊祀志》亦有鸡卜。以此推之,太卜之官汉初已有之矣,特增置自武帝始,非汉初无此官至是始置也。今改“初”字作“增”字。

这是《考异》对正文“增置太卜学士”一条所作的补充说明,该条的文献来源是《百官表》和《六典注》,但作者并未简单抄写原书,而是在详细考辨的基础上,才改“初置”为“增置”。

关于元鼎中神马生渥洼水中一事,《年纪》采用了《汉书·武帝纪》的记载,而在《考异》中对《史记·乐书》的记载予以驳斥。《乐书》记载了中尉汲黯对武帝作《天马歌》的进言,以及丞相公孙弘的反驳之词,而《考异》认为这些记载与史实不合。“公孙弘以元狩二年薨,汲黯以元狩三年免右内史,皆在得马之前。又黯未尝为中尉,必是《乐书》差误,今不取。”时间前后颠倒,官职错误,都是《史记·乐书》的硬伤。

当然,《年纪》在考辨史实的过程中难免也有疏忽,或顾此失彼,未能把有关矛盾和问题彻底解决。如关于浞野侯赵破奴自匈奴亡归的年份,《考异》综合了《武帝纪》《匈奴传》《侯表》《赵破奴传》等记载,确认赵破奴被匈奴活捉是在太初二年,居匈奴中十年始归,则回归之年当在太始三年。而《通鉴》把“赵破奴自匈奴亡归”系于天汉元年,而这一年上距太初二年才有四年时间,这与《匈奴传》和荀悦《汉纪》的说法不是矛盾了吗?随后《考异》引李陵军败事,军吏的言辞中已经提到天子善待自匈奴亡归的赵破奴,则破奴之归定在李陵军败之前。李陵军败在天汉二年,那么《通鉴》把“赵破奴自匈奴亡归”系于李陵军败的前一年,似乎又是合理的,所以《年纪》也把这件事系于天汉元年,从《通鉴》。可是还有疑问没有解决,就是《赵破奴传》和荀悦《汉纪》“居匈奴中十岁”或“十余岁”的记载,是否确实有误?似乎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为后人继续追问、持续探索留下了空间。

西汉金饼、马蹄金(摄于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首都博物馆,2016年4月)

四、本书对相关史学文献的整理极有参考价值。前文已经提到,本书的《考异》引用了大量文献,包括同一部史书之内,纪、传、表、志互相比对,发现了不少矛盾和歧异之处,精彩纷呈。现在校勘古籍常用的几种方法,所谓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西汉年纪》的作者王益之已经使用得非常熟练。而由于过去我们对这本书的忽视,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本书已经指出的史书中的一些史实或文字错谬,现代的整理本仍在沿袭,包括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相信随着“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开展和史学研究者扩充史料来源的现实需求,本书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认识到。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阅读价值也是很高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的内容原本丰富多彩,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就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来说,也是各有优长。“纪传存一人之始末,论人物者有考焉;编年著一代之升降,观治乱者有稽焉”(《西汉年纪序》),不可偏废。看《史记》《汉书》看多了,换个方式,拿《西汉年纪》一年一年地这么看下来,时不时会给人点儿小刺激,很有新鲜感——有时把不同的细节勾连起来,才发现原来甲和乙是这个关系,某事和某事的前后因果是这样的,有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史使人明鉴
《史记》原书名叫什么?它是怎么流传起来的?所有文章都是司马迁写的吗?
《汉书》全文|翻译
秦汉三国两晋人物肖像
【文化沧州】沧州大地,那个卓尔不群的河间献王!
古文《尚书》来源的诸方面推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