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二)

2.古文字与文化溯源

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汉字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系统,其形体的构成都保存和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许慎《说文解字·序》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文字的构成和其作为符号系统本省携带了不同时期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将汉字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来研究,可以揭示出其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联系。

中国的古文字及其发展演变深深根植于中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自远古以来,先民们从原始的采集渔猎逐渐进入农业社会。殷商时期,先民对自然充满了崇拜与敬畏之心,许多卜辞中也保存了关于天文、农作物的记载,甲骨文中也有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文字,《说文》中禾部有八十七字,蔬菜字头有八十二字,粮食作物八类四十字,田部二十九字,由此可知,农耕文明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大量地保存在汉字的结构系统之中。本文试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以窥探中国自古以来独特的农耕文化。

卜辞中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种类来看,除畋猎和战争外,'卜雨''卜年'也占据较多。'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酉,卜黍年,有足雨?'从这类卜辞中可以看出,雨水是古代农业灌溉的命脉,因此干旱成为先民所恐惧的自然灾害之一。甲骨文'灾'字可写作的形式之一为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淮南子·本经训》曰:'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体现了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打击。'旱'字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象一人带项械于火上,示天旱焚人祈求之祭。'。卜辞'帝其将旱'等都记载了关于旱情的占卜。先民多通过歌舞来祈雨。《周礼·司巫》有'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尔雅》郭注'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甲骨文中'舞'字作

从雨从舞,说明舞蹈与求雨的联系十分紧密,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方式。

日月星辰与四时变化。古代对农事与天象、历法关系的认知由来已久。《书·尧典》曰尧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礼记·月令》、《夏小正》等先秦典籍也记载了关于星象、物候、农时的知识。在了解古代农业'观象授时'的背景下,对有关'辰'字部的构形就有了一个基本把握。晨,甲骨文作

像两手持蜃(用蚌壳制成用来除草或收割庄稼的农具)之形,表早晨之意。辱,作

杨树达释之'农民两手持蜃往田,为时甚早,故以两手持辰表昧爽之义'。农,甲骨文作

从草从辰,本义是耕种,辰时就到长草木的田里耕种,也引申为农民。'辰'字最初借'蜃'为字,表星辰、时辰之意,但也与许多的农事活动有关。四季之时,春,甲骨文作

草木初生,万物生长,充满生机活力。夏,甲骨文作

会意字,站立的人头上有一顶太阳,表示天气炎热。说文中给出的解释是'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夷狄,后被假借为四季中的第二季,成为主要的义项。秋,甲骨文作

像螽之形,以螽嘶鸣则入秋,入秋则稻毂熟。冬,小篆作

会意字,甲骨文中冬、终同文,作

像凋零之后仅存的枝叶形,篆文的冬增加冰旁,强调寒冷结冰,《说文》中用以表达四时终结的冬天。这些都反映出了汉字将抽象的时空观念具体化,我国的农耕文明与天文气象之间的紧密关系。

男耕女织。男,甲骨文作

从田从力,从力,即指所用的工具,其本义是用来掘土的耜,从田,即是工作的场所为农田,表示男子持耜耕种之意。古时男性是田间劳动的主要生产力,农耕文化也造就了男女两性关系上的差别。由于土地是维持生存的主要来源,男性又是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因此'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和'男耕女织'的生产分配方式也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女'字,甲骨文作

其字形像跽坐,两手交叉于前,人形。盖以此特定的矜持坐姿以示人为女。《说文》解释为'女,妇人也。凡女之属皆从女。'李孝定先生对此作了区分:'夫男女之别于文字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差异以为区别,女盖像两手有所操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内。男则以力田会意,男耕女织有所专司,故制字以见意。'这种男女有别的分工劳作方式也造就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汉字的形义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异体字逐渐被废弃,有的字被其他字而取代,有的不断简化演变,才逐渐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汉字。但它仍然保留了农耕社会文明的所在。

3.结语

汉字是社会群体生产劳动的产物,它显示了我国农业社会的风貌,从其文化内涵展现了我国悠久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由原始农业文明而随之衍生的社会利益制度、思想文化观念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

汉字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真是记录。虽然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些文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特征或者失去了原先的某种意义,但其在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随着传世文献的大量发掘,越来越多的古文字被重新利用,充分利用古文字学的资料,遵循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对汉字进行文化阐释,才能正确的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174页

许慎.说文解字·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郭沫若主编. 甲骨文合集 10168[M].中华书局.198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上的辉煌(九)--汉字鼻祖甲骨文
汉字文化热需要冷思考
超长知识的一场演讲!写了这么多年汉字但你却未必懂它……
第二十九章 “卜辞”
裘锡圭 谈谈进行古代语文的学习和研究的一些经验教训
姬长明:唤醒甲骨文中沉睡的文明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