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行思录第3集 黄河长城
       蒙古行思录第3集 黄河长城 
       我们第一幅自驾图出来了,结合上一集,大家可以看看。 
       呼和浩特出发往南到昭君墓——盛乐博物馆(蒙牛园区就在一起)——往汉墓壁画发掘地就少有人走了——再往东南就到了与山西交界的长城了(这里很少有人来)——从长城折向西南,沿清水河的河流到清水河县城——县城再往西南到老牛湾——老牛湾东面下去到口子上村——然后折返回到托克托县。
      从新店子往东南,到与山西接壤的二分关开始,就是长城了(明长城)。
从这里开始,一直往西南方向走,都是保存较好的长城。到黄河的老牛湾为止,就是山西和呼和浩特的分界线(看上图,这是清代的地图,紫色的界线,同时也是长城的标志)。
紫色长城的上边,还有一段黄色的长城,那是赵长城遗迹所在。
       大家看上图的长城沿线地名,都是明朝那些事儿里起的,杀虎口,阻虎堡,败虎堡,虎,是后来改的,应该是叫胡。杀胡口,阻胡堡,败胡堡。明朝玩文字游戏那是绝活了。
      这里沿途的长城到处都有烽火台(当地人叫台墩子)、驻军的小型城堡、要塞、关隘。
人口相对较少,都是很小的村庄,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农耕生活,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我在长城脚下拍照的时候,一直狐狸就从身边跑过。

      大家去过八达岭长城,每隔一段都有一个这样稍大的据点。

      种地的驽马,冬天也放出来吃点草。

      戍堡远眺,满目沧桑。
大明闭关锁国,断绝对外贸易和物资交换,逼的蒙古军队无数次的扣边劫掠,边关百姓苦不堪言。

      绕了一圈,也没发现怎么上去。估计这里以前是个楼梯入口吧,既然随时有敌人来犯,小小城堡肯定没有大门进出,否则也太危险了。这么小的城堡没有驻军的空间,最多是提供给哨兵休息的落脚点和烽火台。

      烽火台远眺。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深知蒙古骑兵的实力,不顾当时国贫民弱,借着大明军队多年征战的士气、经验和战斗力,数次出兵塞北,追击蒙古皇室,试图一举击溃蒙古。
      徐达、常遇春、沐英、蓝玉等等一代名将,从东中西三路进军大漠,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削弱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
but,明军也多次被蒙古骑兵战败,而蒙古骑兵取胜的百胜法宝就是——诱敌深入。充分利用草原地大、腹地深、地形复杂的优势,将明军诱入包围圈中伏击。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最后病死在亲征蒙古的途中。
朱棣的对蒙战争总体是失败的,几次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最后在茫茫草原上连个人都找不到。
就好像是星宿老仙带领一帮弟子在草原上摇旗呐喊,自吹自擂一番,最后没人搭理,无奈的走人了。
明成祖之后,大明一朝,没有发动过对蒙古的大规模战斗。
期间,有过那位封自己为大将军大元帅的皇帝,也曾亲征出塞外。溜达了一圈,然后又回来了,这就牛的不得了啦。
      战争不解决问题,那就靠长城吧。
明成祖之后的大明国,依靠长城闭关锁国。断绝一切往来,于是,物资匮乏的蒙古各部纷纷出兵犯边,通过劫掠、进攻等手段,逼迫大明开通贸易互市,换取生活必需品。
      这白雪皑皑的土地,曾经是蒙古铁骑来回奔袭的荒原。
明前期和中期,漠西蒙古的也先和漠南蒙古的阿拉坦汗都多次攻入长城以内,甚至包围了北京城。他们最终都取得了与明朝贸易的权利。 也先领导的土木堡之围,震惊长城内外。

      这就是长城内,山西省的方向。

       山西人立碑为记,内蒙古这边什么也没有。说起对长城的态度,蒙古人和汉人完全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大家不用我说应该都明白吧。有些人认为是伟大的建筑、文明的象征;有些人认为是耻辱的标志,是失败胆小的象征。
      客观的讲,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正常对外政策。强悍的时候有强悍的政策、衰弱的时候有衰弱的政策、开放的时候有开放的政策、封闭的时候有封闭的政策。这些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结果决定的,不必大肆宣扬也不必自暴自弃。
      从这一点来讲,汉人的文化需要向游牧民族学习。游牧民族之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称霸天下,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打不过逃跑是丢人的耻辱的事情,这是实力的事实而已,是非常正常的战术。
      跑不快才丢人呢。

      黄土乡村小路。

      离开长城关隘,在冬季的一月,我们在大雪过后,游走在这黄土高原之上。

       这就是黄河的又一个支流——清水河,也就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来历。
清水河的水量同样很小,冬天则是完全结冰,沿河的公路弯弯曲曲,偶尔遇到一两个小村庄,也十分的美丽宁静。

      开车驶过结冰的河床,很结实,没问题。

      清水河县土地贫瘠、矿产资源缺乏,民生艰难。村民靠种地、养羊维持生计,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大。
      也许,在这样的贫瘠地区,移民入城,放弃土地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才是一盘国家需要考虑的棋局,也是只有国家才能办成的大事。
      山间小路,雪景美极了。
有点路滑,建议开四驱车,小心谨慎驾驶。

      黄土地的冬季,如同水墨画一般:蓝天、白云、黑山、黄土、白雪,真漂亮。

      清水河快到县城处,有石峡口水库一座,周围开发了一个旅游点(吃饭为主),但很少有人能到这里。

      清水河县城内,从城北山上流下泉水一处,人称圣泉。自清代康熙年发现起,就从没停止流淌,水质极好。

     清水河县,是一个黄土高原的小县城,历史上,在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曾经多次反复的激战争夺。可以反映出当时抗战胜利后,在整个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国共确实是激烈的争夺每一寸土地,而且是刀兵相见的争夺。
我们出清水河县城往南,继续穿行在黄土坡上。

      几十公里的盘山路,领略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这景色,冬季真的比其他季节好看许多啊。

      终于,到了黄河岸边,白雪覆盖的黄河早已结冰满满了。

      这就是清水河县最著名的景点——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黄河著名的拐弯处。

      乡,改名叫了老牛湾乡;
村,改名叫了老牛湾村;
老牛湾,成了清水河人民致富开放的希望;
老牛湾,是全县人民齐力打造的旅游景区;
修路、改造村舍、评5A、全民动员老牛湾

      冰雪老牛湾,这里,就是黄河著名的拐弯 对岸就是山西

      能够评上国家级地质公园令全县人民欣喜若狂

      拾阶而下,可以到河边。

      黄河冬季结冰,春季冰融,经常发生凌汛。

      俯瞰老牛湾,非常漂亮。

      因为是冬天,没有过多逗留(老牛湾也不营业啊),继续沿着山林小路前进,下一个目的地——口子上村

      闯过茫茫大地,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最大的两个特色,一个是千沟万壑的地形,一个是窑洞民居。啊,对了,还有那特殊的民歌信天游,嗓音非常高的那种。

      偶遇冬天放羊的农民,感叹其生活之艰辛。

      渐渐的,在水墨画中,长城的台墩子出现了

      老牛湾继续南行,快到山西交界处,连续的烽火台出现了。
也是,不到交界,也没有长城啊

      从公路下去,进入村道(土路),在水墨画的色彩中,逐渐接近目的地

      终于,满是依山窑洞的口子上村到了,这是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名村啊。
为什么历史文化呢?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这个碑:四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德政碑
这就是康熙的四公主,嫁给外喀尔喀蒙古王子的那位,当然也就是最后在呼和浩特公主府的那位。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和硕四公主秉承皇阿妈的旨意,肩负绥靖藩服的和亲使命,告别了紫禁城,乘坐马拉轿车,在额驸敦多布多尔济及待卫、待女等的簇拥下,前往千里迢迢之外的土谢图汗王府所在地库伦(今乌兰巴托),经过十几天长途跋涉,来到漠南清水河。
      当年漠北征讨噶尔丹的战火刚熄,大清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还没有征服准噶尔。康熙帝为了公主的安全,降旨安排暂住清水河。公主初来先后在今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和王桂窑乡岔河口村居住,已出土的青石碑上书有“皇清四公主千岁千千岁”的字样,表明公主得到当地农牧民的欢迎。随后,在今清水河县城东南角修建了依山面水的第一处府第。公主在此生活了整整8年。她娴于礼教,恭谦柔顺,不恃皇家之傲。
      第二个让公主留恋的原因和第二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原因一样——长城
这里是长城的边塞,公主住在长城外边不到一里地的地方,表示出塞了,是因为累了,要歇歇脚。
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当时时局不稳,准噶尔的西蒙古军队威胁大大地(前几年,公主的老公一家人,也就是外蒙土谢图汗全家被噶尔丹打得一路逃到了内蒙古避难,你说公主能指望他们保护吗?)
于是,公主在这里居住了8年,毕竟一旦蒙古骑兵来袭,公主可以立刻进入长城内躲避,最后才启程去了呼和浩特。
      (四公主其实是康熙第六女,因为大姐二姐夭折,最后叫做四公主。这个我们前面在呼和浩特公主府讲的六公主不矛盾,是一个人。)
      看吧,这就是保存下来的长城。
      口子上村,也就是得名于长城的隘口上的意思。
当地很多地名于长城有关,比如口子上所属的乡叫北堡,当然是北面的堡垒的意思。
比如老牛湾乡原名单台子乡,就是说当地有个单独的台墩子(烽火台)。
      好了,我们告别冬季的黄河长城,再去看看夏季的景色
      清水河县和老牛湾我来过好几次,这次是夏天的时候。
远处是烽火台,夏天没有雪,路不滑,咱们到近前瞧瞧去
      沿着小路进村,驶上一层层的屋顶。
不要奇怪,黄土高原的房子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就在别人家的屋顶上,窑洞,就是一层层的。
      瞧,烽火台小兵站,旁边那颗是不是传说中的消息树啊
哈哈哈,不是啦,有烽火台,谁还要消息树啊,再说了,明朝的消息树?不对,就算是抗战时期的消息树,现在也有几十个碗口粗细了吧。
      台子挺高,没有楼梯,怎么上去呢?
不要担心,这可是军事设施,士兵自然有暗梯可上的。

      烽火台肯定是建在高处了,可以一览群山小。

      烽火台周围有一圈土墙,意思是军事禁区,严谨进入种地和放羊。

      当年的军事设施,如今令人唏嘘啊。
与其投入巨大修长城,建烽火台,为什么不开放搞活,和蒙古人交换点东西呢?
      或者干脆打开边界,大家和平共处,互相通婚,缔造一个和谐社会不就完了?
(玩笑,大明朝的人的头脑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理解,理解吧)
      没有河流,没有雨水,完全是靠天吃饭的旱地
真是感受了那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还有我的牛跟着我,都是我的哥我的哥

      好了,不感慨了,瞬间又到了老牛湾,进村啦进村啦

      夏天的老牛湾,怎么样?

      当你领略了大风从坡上刮过之后,突然出现一弯碧水,而且是不黄的黄河水,那是相当震撼和欣喜的。

      老牛湾村的民居,大部分改成了窑洞民俗。
我们中午在这里吃饭,黄河鲤鱼,油炸糕是当地特色,还有就是大烩菜(内蒙和山西人都知道,家常省事菜)
味道? 就一个字:实在是太咸了
      这就是晚上本来要住的地方。
由于我们是同学聚会,男男女女的,还带着孩子。
如此大炕挤好几个人,他们实在难以接受(毕竟不都是我这种资深驴友),而且,旱厕的问题也是内蒙古农村的普遍难题。
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河边新盖的有抽水马桶的标准间。

      老牛湾坡上,农民的旱地,从黄河打水上来,实在是太辛苦了

      老牛湾河边的老旧窑洞,下沉式的。这种民居不是黄土高原特有的,而是亚洲干旱的内陆地区普遍存在的。
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就是这样干旱地区的半地下建筑,主要作用有二:遮阳凉快,方便蓄水。

      老牛湾可以坐游船兜一趟,感受一下黄河两岸的山川。

      出发

       左岸是山西的烽火台

       右岸是鬼斧神工的崖壁,咋让我想起黑木崖了呢?

      又好像是赤壁的感觉

      河水清澈,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不是黄河的主河道,而是一个小支道的峡湾,前后都有水坝拦截,所以非常清澈。

       一路前行半个多小时,空气凉爽宜人。

      对岸还是山西的,山西人也开发了老牛湾旅游,而且修了好几个寺庙啥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福建的大金湖、浙江的千岛湖、还有东北的、四川的、、、、、、 其实,中国的很多湖泊旅游景点,都是蓄水筑坝的水利工程形成的,老牛湾的峡谷是天然的,但峡谷里的黄河水是人工引入的。

       因为,前面就是著名的山西省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
       怎么样,明白了吧?

      不信你看,隔了一个月,我又来,赶上枯水期,水利管理部门就不给放水了。

      这才是黄河的真实颜色呢。

      老牛湾没有了清水,苦了当地老百姓和搞旅游生意的人啊。

       上次我们来的那家,哎,生意不好啊

      窑洞冬暖下凉,非常好住。
清水河县在清末和民国的时候,人口不多,人均的土地还是非常充裕的,老百姓生活还是挺不错的

      现在人口多了,土地就不够了,加上周边经济发展迅速,这里就显得差很多了。

      但是也没那么差啊,只要你勤劳工作,好好读书,都有发展的机会,都有幸福生活。

      当今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进城打工了,老窑洞废弃了。(其实收拾收拾,当个民宿,好像也挺好啊。
不是有好多人想到农村隐居吗?
来呀,这里就是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老牛湾和呼和浩特著名碳酸饮料综合开发的,当地著名白酒——老牛湾 嘉宾

      从老牛湾一直延黄河北上,就到了20万人的托克托县。 这个县紧靠黄河,全县平原,土地肥沃,历史悠久。 
      内蒙古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赤峰的红山文化(中华玉龙的发祥地),一个是托克托县的海生不浪文化。
       托克托县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的城池,遗址现在还有。 唐朝的突厥东受降城就在现在的大皇城。 辽代和元代是东胜州(常遇春大破胜州城的战争中最后被毁) (上图,托县胜州城,现代仿建)
      托克托县是黄河的渡口之一,蒙古南征就从这里渡过黄河,进入鄂尔多斯然后直下陕西。 
      明朝时期,这里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领地,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义子叫脱脱(明史带色彩的译名),他驻牧于此,所以叫脱脱城,后演变为托克托城。 
       清乾隆年后,这里开始草场放垦,成为托克托厅(后改县),是晋商进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的一个重要基地。

      现在的托克托县,因为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是电力输出的大县(大唐电力)。 另外就是玉米种植带动的兽药生产(金河),养殖业等,使托克托县的总体经济发展不错。

      托克托县的旅游主要是黄河旅游,沿黄河可以领略两岸截然不同的风光(对岸是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也可以做缆车渡过黄河。

       黄河在境内也形成了很多美丽的峡谷,地质构造类似老牛湾,非常奇特。 黄河的边上开发了一个南湖旅游区,没什么意思,只是一个公园而已。
       我在中国的历史地图上看到,在隋唐时期,托克托县境内金河(就是大黑河)汇入黄河处有一个大湖,叫金河泊,现在已经消失了。 
      说到长城,我回过头来再简单把内蒙古的长城介绍一下,让大家有个总体的认识,后面的行思录里面,我们还会到各个地方,看当地的具体的长城。
      长城的第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最主要的是战国时期的赵、燕、秦三国的长城,分别防守着东、北、西三面的游牧民族。
      这是赵国长城,分两个走势。南边的一条从现在的内蒙古卓资县开始,沿着阴山东段的大青山往西修建,连接包头市北面的乌拉山,到西头黄河边上的乌拉特前旗为止。这段主要是在土默特平原(黄河前套平原)的背后,根据阴山东段的大青山和中段的乌拉山而建。
      北边的一条西起现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也就是阴山西段的狼山的西端(汉代高阙塞建于此),在河套平原的北部沿狼山往东,和大青山接上,一直到呼和浩特市的正北为止。
      上图,赵国长城遗址。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典型的战国长城的特征)——石块堆砌的长城。我们后面看到的秦国和燕国的长城,都是这样的材质,主要是取材于内蒙古高原的山体岩石。
      赵国长城主要防御的是匈奴。
     上图红线,战国时期的秦国长城,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其主要疆域在黄河几字的里面,靠东的陕北一带,防守的对象主要是鄂尔多斯高原的林胡人和楼烦人。
      这两个游牧部落最早是活跃在山西北部、鄂尔多斯、陕西北部,后来被赵国多次打压,生活区域逐渐缩小到鄂尔多斯高原。随着后来的匈奴、大秦、大汉等帝国的强大,鄂尔多斯在这些帝国间变换着控制权,林胡和楼烦逐渐被匈奴和汉人同化,最后融合了。(从民族上,他们是和匈奴非常接近的嫡亲)
      上图的绿线是明长城,我们可以看到,东部的一段有重叠,明长城沿用了一部分秦长城的基础和走势。

      上图是内蒙古乌拉特旗秦长城的遗址,也是石头堆砌的。

      再看燕国的长城(上图红线),其范围要远远大于后世的明长城(上图绿线),燕国的长城主要防守的是北方的匈奴、东胡等部族,还有东方的高丽人的祖先高夷等部落。
      燕国当时非常强大,整个辽宁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都是燕国的版图。其影响力到了近千年之后的16国时期,慕容鲜卑还沿用了“燕”作为自己的国号,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四个国家。

      这是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燕长城,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的十分严重。

      到了汉朝,在草原的正北和辽东地区,大汉帝国保持了燕赵的长城范围,并以此为国界和匈奴讲和。而在西北地区,汉武帝之后,对匈奴取得了战争优势,疆域大范围扩大。除了河西走廊和西域被大汉控制外,今天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沙漠地区、额济纳戈壁地区、乌拉特草原都成为大汉帝国的领土。
      为此,汉朝在草原和戈壁上修建了两道长城,东起今内蒙古包头北部的达茂旗,在阴山北麓的草原上向西延伸,经过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北线延伸到今蒙古国西南部的戈壁上,南线在中蒙边境一带往西,到了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折向南,沿黑水河进入到甘肃,并向西直达西域(新疆东部)
      由于汉长城西北部分,都是修建在草原和戈壁上的,所以都是夯土建造的,这种土和草的混合体是西北地区的典型建筑材料。现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汉代古城、长城、烽燧遗址都是这样的材质。
      从东汉以后,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一直到大辽国时代,中国北方陷入混乱的局面。不是某个强势的中原王朝短暂占据了北方草原(隋唐),就是某个强势的游牧帝国占据了北方草原(前秦、北魏、柔然、辽),或者就是彻底的小国格局疆域变更频繁(16国、10国),长城在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1000年来,长城没有再出现过,直到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时代。

     到了女真人的大金帝国,为了防御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在草原上修筑了很多类似长城的防御工事。历史上有叫过金长城,也有叫做成吉思汗边墙的(因为主要是为了防守蒙古部落,而最著名的无疑是成吉思汗)现在统一界定叫做金界壕,因为它不是砖头或者石块的城墙,而是挖壕沟推土的简单防御体,仅仅能起到短暂阻止骑兵跨过来的作用。

       金界壕全名应该叫做金国边界的壕沟,简称金界壕。
      上图,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草原上的金界壕,由于是土壕沟,所以经过近千年的风水日晒,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深沟和堆土,只有低矮的遗迹了。
      金界壕最北的一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它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市的大兴安岭西麓开始,往西南方向经过现在的满洲里,延伸到蒙古国境内额尔古纳河上游地带。(上图红线)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这一段最北的金界壕的主要防御对象。
      东南部壕沟之内,是两个归顺了大金国的蒙古部落,塔塔儿和王纪剌(也就是成吉思汗夫人家的弘吉剌部),这两个部落最先被成吉思汗征服。
      金界壕的防守正北,就是日后统一草原的蒙古部,他的东北地区,是日后被征服的茶赤剌部。他的正北地区,贝加尔湖东岸是八剌忽部,也就是现在生活在俄罗斯和呼伦贝尔的巴尔虎蒙古人。他的西边是蒙古的密儿纪部(也就是后来被征服的蔑尔契部),再西边,是强敌突厥人的克烈部。

      金界壕第二道防线,这个就是俗称的成吉思汗边墙。从大兴安岭的东面,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开始,往西南方向,穿过大兴安岭,沿着大兴安岭的西麓,经过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市的科尔沁草原,沿着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的东部的兴安岭南端往西,一直到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

      到了赤峰的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达里湖),金界壕又一分为二,南路经过正蓝旗、太仆寺旗走了后来的察哈尔南部地区,北路沿着正白旗、镶白旗、正黄旗走了察哈尔北部地区,最后在阴山东路汇合,然后折向北,沿阴山直到现在的包头市达茂旗一带。
      从达茂旗往东北方向,还有一个金界壕支线,走的是四子王旗、苏尼特旗、阿巴嘎旗的草原北线。这充分说明的当时草原的游牧部落是非常不安分的,对大金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大金国最终还是被游牧的蒙古人灭亡了。

      这是大家熟悉的明长城,就是本集我们看到的长城。这个长城,基本是奠定了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也就是当时明蒙边界。

      这是大清国的长城,西部地区已经有部分断开了,因为大清国彻底抛弃了依靠长城防御蒙古的国策,而采取了联姻永不断亲的一家人国策,同时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流行,非常有效的把强敌变成了亲戚和佛教徒。
      本集结束,下集开始,我们进入草原和农区结合的地带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进式报道②丨长城内外是故乡
【走西口·地理篇】苍茫天涯路,何处是西口
内蒙古神泉生态旅游景区:迎接奇幻之旅,感受大自然魅力
七绝·辛丑十月杂吟之话说长城(三十一~三十五)
内蒙古十二盟市特色美食
风光旖旎老牛湾 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