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思考

中经文化产业

1月5日上午,2019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会上,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维思考》的演讲。他表示,在多年发展中,文化产业已经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民的审美需求,也对城市的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作用。谈到未来产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还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论坛”的独家视频直播方,“中经文化产业”整理了黄昌勇的发言实录,以飨读者。


▲ 点击观看视频


 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 

 多维思考 


最近几年,我去了不少地方,也看了不少,因此对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21世纪世界经济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经济的高度融合,这个融合性是历史性的潮流。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一些批判和担忧,但是可以看到,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又把融合的浪潮向前推进一步。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跟上了西方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而创意产业的崛起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不早。而在这个概念提出后,我们又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文化产业又逐渐向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开放,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后,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我国民众的审美需求,还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但在这种发展背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或者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我觉得,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我们更加注意文化产业的审美价值追求。我们知道,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始终会带来争议,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正当性、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伯明翰学派则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后,提出了一些修正的观点。西方学者奥康纳认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事实,其中形成的张力是可以通过文化政策来协调的。


实际上,我国的学界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讨论。2018年,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标准,重新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标准。要注意,这个标准不是文化产业统计的标准,而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标准。从这个新标准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产业被分为两个层次: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事实层面上,已经有核心层、相关层的分别;但在总体层面上,这两个层次还分的不是那么清楚,有一种“打混战”的现象。



在美国、英国这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将文化部门分为盈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我国虽然没有引入这种概念,但是实际上也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区分。例如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国有很多文艺院团经过改制,实现企业化运营;还有一部分仍然是事业单位。我国还有很多文化产业基金,它们在对文化项目的支持方面,对于这两种的区分也不是很清晰。比如说国家艺术基金,既支持事业单位,还会支持一些企业。这里面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一些混淆。我认为,如果要追求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在政策调控上还需要做更清晰的划分和研究。


当然,这种划分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不简单体现在产值多少、占GDP的比重有多少,而是竞争力的问题。这种高质量的标准,可能是审美价值。我们知道,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有审美价值、符号价值,或者说它有人文价值,这种价值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区分开来。核心领域的文化产品,例如一部小说、一个电影,它在这方面的价值更加明显;而文化相关领域的产品,例如一个旅游演艺的产品,可能并不单单追求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还要更多的考虑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因此,如何达到这两者的平衡,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非常可惜的是,我觉得在我国相当多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对于审美价值、符号价值、艺术价值的追求还是粗放型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在国内,这几年主题公园非常火。但是将美国的迪士尼乐园和国内的主题公园相比,大家能清晰的看到,前者在艺术上、在制作上追求相对较高;而国内的主题公园还处在粗放型发展的阶段。我认为,未来一个阶段,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能会失去竞争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中国传统的本民族的IP的价值开发。


IP是个非常热的概念,可喜的是,最近我接触了很多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我看到大家都非常重视内容的开发,知道内容的重要性。而内容的开发就必然关联到IP的价值。但是对照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IP价值的准求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而我国的现状是,我们对IP价值的开发存在一些不太好的倾向,就是不太注重中国传统的、本民族的IP,而是过于重视移植西方的IP,或者过于重视粉丝文化所追逐的那种IP。


我觉得,我们中国传统的、本民族的IP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我们开发的不够。虽然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但是可以发现相关的产业和产业链,都不太关注这些内容。当然,有些中国传统的、本民族的IP转化非常有难度,这需要我们去化解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些IP,这将对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国家在对他们本国、本民族经典IP价值的转化和利用是很成功的,而正是因为这些经典IP具有较高的价值,所以导致他们文化产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可以持续更长久的时间。


第三,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意识。


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相比,一个区别就是文化产业从业者要心怀人文情怀和价值导向。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做出的文化产品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我认为,文化产业从业者一定要有人文情怀,有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对一个文化产品不能简单地用市场价值或者经济价值多少来衡量其价值。也许,我们越是关注文化产业的人文价值的追求,它最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也会越大。所以我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有更长远的目光。另外,刚才我们谈到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事实上自古以来,文化只要产生就具备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有的经典文化不一定马上就能获得经济回报,也就是说,一个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时候并不能同时实现。


另外,要有批判性意识。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一些批判意识,不能完全跟着走,特别是在学界。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我们要投身文化产业的实践大潮;但是有时候也要回到“岸上”,去观察一下,去反思。目前的中国学界,缺少反思的精神,我们应该在产业发展大潮的侧面,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让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

 

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新消费点亮文化生活
地方国有文旅企业发展转型
重新发现河南 ‖ 文旅融合在河南:从中原文化的价值维新到河南文旅的转型升级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政策转型白皮书》(附下载)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振鹏: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侧调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