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叫“长城”却不是长城——长川之南“筑长城”(音频版)

名叫“长城”却不是长城

长川之南“筑长城”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在与秦汉有关的文献里所说的“河南地”,容易被望文生义地以为是今天河南省的地界,那就会出现读不通的困惑了。其实,秦汉时期所言之“河南地”,恰恰是指今天黄河几字湾内外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与后套平原一带。

       同样的误读也会出现在文献中“长城”的名称里。

       众所周知,我国的万里长城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雄伟的人工景观,更承载着人们的历史情感,已经是融入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因子。

       说起长城来,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衍生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诗仙李白以《北风行》记载了边塞的苦寒,前后无数的诗人把长城写进自己的句子里;明朝的长城,有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均已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内蒙古的长城也不示弱,在国家文物局2007~2014年开展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中,内蒙古自治区共登记历代长城墙体7570千米,包括有战国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和秦汉长城、辽金界壕、明长城等,分布于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区),占据全国长城遗存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而且种类丰富。

      长城的本质和初衷,是一种军事防御体系。

       中原王朝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有时也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防御其他游牧民族。长城的防御,是一种全面的军事防御,除挖掘深沟、修筑高垒外,还要在深沟高垒沿线设置烽火台、城堡、关塞等军事设施,屯兵守卫,消耗的人力、物力均极大。所以,有的朝代不提倡修长城,采取据点式的军镇防御,或者对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但二者的前提是被防御的游牧民族一方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后者更取决于被防御的游牧民族是否有依附倾向。

       无论后人对长城的是非如何评价,但从客观情况出发分析,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中国整体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面有青藏高原隔绝东西,北面的阴山—燕山山脉也有阻隔南北的作用,但它们的山势相对低缓,山间谷道依旧可以沟通南北,并不构成无法逾越的天堑。

       在漫长的古代,气候对游牧和农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阴山山脉东西一线,在气候学上也大体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南适宜农耕,分界线以北适宜畜牧。自东周时期以来,中原王朝通过在阴山—燕山山脉一线不间断地修筑长城,有效地保护了农耕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关键所在。

       在长城的保护之下,华夏礼仪得以不断积淀、日益丰富,令四方之国心向往之,即使北方游牧民族突破长城防线、入主中原,也往往以融入华夏为终极目的。同时,长城的修筑保障了长城两侧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各安其业,有对抗的时候,但更多是通过长城沿线的关口开展商贸交流,互通有无,最终形成了一个囊括长城内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原王朝以阴山—燕山山脉的阻隔作为修筑长城的依托,涵养了华夏文明;但这种保护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时越过长城南下,但这种南下不是纯粹的破旧立新,而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比较而言,西欧的地理环境则与中国差异很大,广阔的平面北面缺乏山地阻挡,游牧民族轻易往来,大的帝国难以持久存在,最终形成小国林立的局面。

       地理环境影响了历史,决定了国情,从而造就了今天东西方国家间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欧洲无法取得政治上的大一统,转而致力于宗教上的大一统。追求统一下的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那么,再回到前面所讲的长城上来。

       长城很重要,也很伟大,但切忌无限度地予以夸大;出于对长城的过分崇拜,社会上有一种泛长城的观念,认为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朝代不修长城。譬如,一些人认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

       那么,关于北魏长城的认识来源于何处呢?

       在《魏书·太宗纪》中有这样的一条记载: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以此条史料为依据,后来的研究者生成了一个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概念。但是,考古调查并没有发现这条长城,于是认为其或沿用了分布于阴山南麓地带的战国赵长城,或沿用了分布于阴山北坡一带的汉武帝长城。

       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真相其实不是这样的。北魏时期,有很多以“川”为名的地名,如云中川指今呼和浩特平原,牛川为今乌兰察布市灰腾梁以北以韩勿拉河流域为中心的草原,长川同样如此。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处于阴山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处,阴山山脉的东端位于兴和县之西,燕山山脉的西端位于兴和县之东,结果在两大山脉的结合带之间形成了一块南北向的平川地,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主要位于这个平川地之中,北魏时期称之为长川,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地名。

       北魏王朝在这些以“川”为名的地域内建城,有时川名即为城名,如云中川有云中宫(在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后朱堡村)、云中镇(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牛川有牛都(在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河流域,为贺兰部政治中心),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名为大宁川,大宁川上建有大宁城。那么,在长川之上建了一座军事城堡,叫“长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今天的长城,是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英文名为“Great  Wall”。但中国古代称长城,名称是不一致的,秦代叫长城,汉代叫塞,金代叫界壕,明代叫边墙。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北魏于太和年间在今河北北部地区修筑有长堑,用来防御北方草原来犯之敌,也是一种长城。由此可见,即使北魏修长城,也不一定叫长城,而是称长堑。

       泰常八年,北魏王朝在长川之南修筑了一座名为“长城”的军事城堡,于此大约前后,沿着阴山山脉的山前一线,修筑了一系列类似的城池。长城以东,今天河北省境内自东向西有赤城、大宁城等;长城以西,今天内蒙古境内自东向西有武要城(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三道营古城)、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坝口子古城)、塞泉城(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东老丈营古城)、五原城(今包头市昆都仑区孟家梁古城)等。《魏书》记载,与“筑长城于长川之南”同时进行的,“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就是沿着燕山—阴山山脉一线形成了一道城堡防御线。

       那么,北魏长城今天具体位于何处呢?

       在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张家村,有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城遗址,考古学定名为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即为北魏长城。长城位于张家村村中,东部为山脉,南部为丘陵,城南有座小山叫元山子,西、北两侧为开阔的川地。自胜利水库下来的一条河自西北向东南流,鸳鸯河自东北向西南流,两河于古城南交汇,交汇之后的河称为后河,属于东洋河上游支流。因现代村落建于城内,城址受破坏较为严重,但四面城墙仍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约390米,南墙长约380米,西墙长约330米,北墙长约400米。古城地表散布遗物较丰富,有束颈陶壶残片和饰戳印纹、水波纹、凹弦纹、网格状暗纹的陶片等,均具有典型的北魏特征。

       在拓跋鲜卑的历史上,长川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最早在曹魏年间,南迁的拓跋鲜卑在首领力微的带领下,曾一度驻牧于长川。北魏定都平城之后,长川为由平城北出漠南的东道,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均曾临幸长川。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在长川之南修筑长城。到5世纪30年代,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魏王朝固定的军事镇戍设施进一步向北拓展,在燕山—阴山山脉以北的漠南草原构筑了六镇,形成以据点式军镇防御为主的防御体系,而并非承袭秦汉王朝以长城防御为主的思路。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北略偏东30余千米处为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古城,属于六镇之一的怀荒镇镇城。长城在南,怀荒镇在北,镇戍长川南北一线。

       位于长川之南的长城作为一座军事城堡,在北魏时期也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专门记载,称之为“长川城”。北魏开国元勋穆崇家族中,有兄弟二人,兄长名叫穆平城,弟弟名叫穆长城。平城是北魏王朝在公元398~494年之间的首都,当时人也有以城邑名取名的习惯,穆长城的名字即来自于泰常八年修筑的位于长川之南的长城。

       故而,在阅读史料和学术研究中,资料研究固然重要,田野调查则验证推理和猜想,更重要的是要返回历史地理现场,才可以理解。其实,类似的误读、误解在大众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全国很多人都认为现今呼和浩特地区在明中叶建青城之前一直是野兽遍地、荒草茫茫的无人区。之所以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大约是因为一首北朝民歌的影响力太大了,它就是《敕勒歌》。《敕勒歌》有没有具体的作者?它是谁唱红的?敕勒川到底是什么地方?当时的敕勒川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留待于下一期,我们将为您讲述斛律金和敕勒歌》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界:内蒙古魏晋北朝考古综述
关于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质疑
阴山古道 -第三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创连载4:扑朔迷离的北魏长城
新发现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坝顶遗址发现北魏皇家祭天遗存
北魏与柔然的草原缠斗: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微妙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