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反人性”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哪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性理解的不同,来自于“反人性能力”的不同。那些能过得更自在、更幸福的人,往往对人性理解更深刻,因此能反思和克服自己的缺陷,让自己变得更好。训练自己的“反人性能力”,可能会很辛苦。但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辛苦,是值得的。本文摘自稻盛先生著作《心灵管理》《思维方式》《心与活法》《干法》《活法》《心》《六项精进》中的精彩内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收益。

一、反人性的前提,是要正视人性:

1、正视人性的善与恶:我信奉“人性本善”,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样也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人性同时又非常软弱,极易受到诱惑,被各种欲望俘虏。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轻易地误入歧途,走上利己自私的道路。

对此,我曾讲过,人的心灵的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争斗。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易于让我们理解人心的本质。

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它可以用真善美这个词来表达,它美好无比。

天台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说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罗万象,世间万物,皆驻宿着佛性。

这个世界上,不管生物还是非生物,全都像佛一样,具备优雅的、满怀慈悲的、关爱他人的高层次的心灵。我将这种佛心称做真我。

与这种高层次的“真我”相对应,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

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私自利等表现。如果说“真我”是高层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层次的自我。

同时,也可以把“真我”称为利他之心,把“自我”称为利己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关爱、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这就是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人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文中有如下描述: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为了避开他, 我躲进岔道,但是,我无法摆脱他。他公然在大道上迈步, 卷起地面的沙尘。我谦恭地私语,他高声地复述。他是我身上卑微的小我,就是自我。主啊,他不知耻辱。我却深感羞愧。伴随这卑贱的小我, 我来到您的门前。

泰戈尔的诗中描述了丑恶卑贱的自我和纯洁美丽的真我,这两者在每个人身上同居。

2、人往往被“贪、嗔、痴”所左右:据说人有108种烦恼,释迦牟尼说,这些烦恼是陷人类于痛苦的元凶。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

从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单独走完全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也时常受到源自我们内心“三毒”的威胁。

所以,释迦牟尼倡导持戒(持有道德规范,并努力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抑制利己心,抑制烦恼。

当然,利己心和烦恼,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有剧毒,让人陷于痛苦,甚至断送人的一生。

这样的利己心和烦恼,是把我们引向不幸、毁灭我们人生的元凶。但另一方面,人类原本也具备美好的根性,它与烦恼处于对立的位置。

比如乐于助人,为他人尽力就能感觉到喜悦等。这种美好的心灵,每个人都具备。但当烦恼过多时,这样的美好心灵就不容易呈现出来。

二、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反人性”的能力?

1、放纵人性,是一种自我消耗:对我们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会糟蹋了我们宝贵的人生。那么,将这种低层次的自我当作杂草一样连根拔除不就行了吗?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实际上,正因为有了“自我”,我们才能生存。仅靠纯洁美好的“真我”,人无法生存于世。比如,为了生存,自己要多得多占的贪欲;为了保护自己,要顶撞对手的怒气,这些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生存的本能。没有了这种本能,作为生物,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

还有一些事例,比如名誉欲、权势欲,乃至种种的怨恨,这类占据心中的低层次的“自我”,成为某些人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活力。然而,这种“自我”尽管为生存所必需,但决不可以过度膨胀。也就是说,不能让那个卑贱的自我成为支配心灵的主角。如果低层次的“自我”成为主宰,人生必然遭遇挫败。

刚才讲过,人的心中同居着“真我”和“自我”。这里的要点是:“自我”即利己心具有专横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膨胀,以至将“真我”即利他心逼至角落。所以,心态是利他还是利己,判断的结果大相径庭。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本质,判断就很少失误。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就会扭曲,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2、反人性能力的本质就两个字:克己:凡人皆因战胜自我而成功,因放纵自我而失败。以历史人物为鉴,事业始创时,多数人能出色达到目标的十之七八,而能圆满完成余下二三成的人则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最初能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从而功成名就。然而,功成名就后不知不觉起了爱己之心,谨慎、畏惧的神经松懈,开始骄傲、得意忘形起来,事业有成便自以为干什么都不费吹灰之力。

这种过分的自信会把事情搞砸,最终导致失败。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哪怕独处时、无人监督时也能自律、自诫。

如果想依循正道、天道行事,则自己必须提高心性,而提高心性的关键在于克己。我所理解的“克己”之意是“战胜烦恼丛生的自己”,或者说“压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人一旦放任自流,心中就会涌出无穷的欲望。这些欲望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本能。人生于世,必定常生烦恼,人为了维持肉体生命,这种烦恼或欲望必不可缺。

倘若放任自己的欲望不管,上述的贪嗔痴会经常攻入心头。所谓克己,即以自身意志力消除心中常现的烦恼——尤其是“贪、嗔、痴”。西乡说:“凡人皆以克己成。”这里的“己”,便是会涌出欲望与邪念的自己。

战胜了自己,那么不论工作还是人生都将一帆风顺。西乡一语道破——与欲望缠身的自己斗争,能否“克己”方为成败的关键。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克服人性中自私的一面。

3、反人性的能力符合“因果法则”的底层逻辑:每个人都有着各自既定的命运。虽然我们的人生被既定的命运所引导,但人生旅途中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正所谓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自以为健康时却遭受病魔袭击,自以为工作顺利时却被卷入意想不到的麻烦中。

在这种时候只要存善念、行善事,命运就会朝好的方向转变;如果存恶念、行恶事,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完全屈从于与生俱来的命运安排。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大家说,遵循“因果报应的法则”,尽可能存善念、行善事,日复一日的努力,这是拥有幸福人生的绝对条件。

这里所说的“善事”“恶事”,实际上正是真我和自我。在人生道路上遵从真我召唤,本着利他心对事物做出判断,即所谓存善心、行善事。

反之,听任只考虑一己私利的利己心——自我的摆布,即所谓存恶念、行恶事,最终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然而,如果没有了本能,人类则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不能完全否定利己,只是不能过于利己。

那样的话,人生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必须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遵从真我召唤,每日存善念、行善事。只有这样的生存之道,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才是人生的目的。

三、真正让你具备“反人性”能力的,是这七件事:

1、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

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工作”就类似于修行。而实际上,释迦牟尼提倡的进入悟境的六项修行——“六波罗蜜”,其中之一的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地工作。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2、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

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为此,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这才是重要的。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怒火中烧,不要牢骚满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颗仁厚充裕的心灵。 每天带着知足之心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3、通过每天反省来抑制利己心:我每天早上在洗脸的时候,有时会从心底涌起强烈的反省之念。例如,每当这时回想起自己前一天的不当言行时,我都会冲着镜子里的自己厉声叱责,“岂有此理!”“你真是个蠢货!”

最近以来,更是不仅限于早上洗脸的时候,在宴席结束后,回到家中或者酒店的房间准备上床就寝时,也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对不起,希望上天能够原谅我”这样的“反省”之词。 我口中的“对不起”是在为自己所犯的不当错误表示坦诚道歉的同时,又是在向造物主发出祈求,希望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到原谅。每当我高声说出这些话时,或许会让听到的人吓一跳,但是我在独处之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些词语的事实却又有利于我进行自诫。 对于这个习惯,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时我自己的“良心”在呵斥内心中的那个利己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够基于理性,从利他角度作出判断的话,那么就自然会永远确保采取正确的行动。

我认为,如果能够通过不断“反省”来警戒自身,尽可能地压制住利己念头,那么我们心中原本潜藏着的美好的“利他”之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通过“反省”,我们一定能够让我们心中原本美丽的心性得到绽放和升华。

4、时刻将“自利则生,利他则久”铭记于心:“自利则生”,“自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没有自利,人就是去了基本的生存动力;而“利他则久”,“利他”也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没有利他,人的生活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只会是一败涂地。 因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经营企业,我始终将“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这八个字一直牢记心中。

我认为,“自利”就是要求人多做一些有意义和高价值的事情,让自己能够在社会中赢得到尊重;而“利他”就是要求人摒弃自私心理,凡事从他人角度出发。“自利则生,利他则久”一直都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话,之所以这样,我是想时刻提醒自己,做人绝对不可以自私自利,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舍己为人的胸怀,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具备“反人性”的能力。

5、作出结论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

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暂停片刻,吸一口气,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这样做非常重要。就是在做出结论之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使你的判断不是基于单纯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

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对于摆脱欲望而言极为有效。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6、戒掉情绪是反人性能力的关键:不要有感性的烦恼,真正的智者,不会为无意义的事情而劳心费神。

有人曾问我,怎样才能摒弃感性所带来的烦恼?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无知。所谓'无知’,便是无欲无求。感性之所以能够带来烦恼,不过是人的欲念、痴念、嗔念引起的,若是无欲无求,又怎会衍生出烦恼?普通人对于钻石的看法是“价值”,是“金钱”,但若是把钻石做成玩具给一个小孩子,他却只会像对待普通玩具一样对待它,玩过一会儿之后便把它丢到一边了。所以,“无知”的境界,便是保持童心。而这对于久处社会的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我们要重回“无知”的状态,避开感性的烦恼,就要进行感性修炼,令那些生于感性的烦恼,同样在此处消散。

7、每天静心,也能逐渐磨炼“反人性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往往会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正闲暇空余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什么事都无暇细想。

在这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常常被时间追着跑的我们,只能一天天忙碌地度过,以至于都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哪怕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观察自己,审视人生,让日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这样的静心会让自己气定神闲,把一天的烦闷之情一扫而光。这个过程不一定必须非要像出家人那般盘膝坐禅,也不一定坐在桌前闭目冥想,只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安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让心慢慢静下来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绪也可以增强心理韧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盛和夫: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
稻盛和夫:越自律越优秀,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稻盛和夫:人生幸福的“源动力”,取决于这两个字
心灵开悟益智集(十四)
稻盛和夫:一个人真正变的强大,是从这3件事开始的
爱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