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提要校正版

四圣心源提要校正版 共享文档
2018-06-27 28页 5.0分
用App免费查看
四圣心源提要

序:

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凡百学术必赖文辞以发明,方能信今而传后,引医学之深奥而繁博者乎。余少时读黄坤载医书,爱其文辞渊雅,朗诵不倦,又闻陈孝坚丈言盛称,黄氏学问精深,益为景仰。盖儒者习医有渊源,有条理,由博返约,提要钩元,迥异乎。世俗之士也。四圣心源一书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及张仲景之遗著,融会而贯通之以明显清晰,之词达深奥繁博之旨。吴东旸使推广而引伸之。庶几纲举目张,涣然冰释矣。卢朋著兄家藏医籍最富,皓首穷经,寒暑靡辍,儒医之称,洵无间然,特编辑四圣心源提要,以便后学之研究。谨述管见,聊备商榷嗟乎。我国医学沈晦久矣,世风日降,异说沸腾,素灵微言,不绝如缕。此非学术之失传,由于发扬光大者之无其人也。朋著兄固长于文辞者,愿共助之。

南海廖景曾序。

四圣心源提要序:

天下无浪得之名,以名不可幸获也。清之中叶,医学有四大家曰:叶薛徐黄。此非鼎鼎大名耶。此岂幸获者耶。叶薛徐,藉藉人口,无俟赘述。独于黄,则知之者少。纵然知之亦必毁之,何故毁之?谓其扶阳抑阴也。谓其好用姜附桂也。呜呼,此为足舆语黄氏书哉。张南山先生自言,学医四十年,得黄元御书,始通长沙之学。又题伤寒悬解曰:千秋一个黄坤载。推崇何等备至。余读黄氏书屡矣。屡读而屡置之,以不解故。昨复取而读之,不解犹昔。因思天下无可解之理。第用力未久,不能豁然贯通耳。乃读而不置,于是向所不解者,今始渐解。算术之推算也。数数而算之,无一公式以通之也。惟代数则有公式以通之。不必数数而算之也。黄氏之医术,一以贯之,殆犹代数式欤。昔人云:学我者死,不得黄氏之真解而学之,斯死矣。得黄氏之真解而学之,斯不死矣。得黄氏之真解而学之者,惟吴旸

东能推东。黄氏所未伸之意,旸

东能领会之。黄氏所未用之药,旸

广之。黄氏以桂枝达木,似方方用之矣。而有时与丹皮、白芍并用者,何也。此中岂非黄氏未伸之意耶。可无待于领会耶。黄氏以茯苓燥土,几方方用之矣。而有时与泽泻并用者,何也。此外岂无黄氏未用之药耶。可无待于推广耶。四圣心源,黄氏之精撰也。不于此而提其要,于何提之。既云提要,非备录也。素灵微蕴,黄氏之医案存焉。今又提其要而附录之。彼旸

东之医案,提其要而附录之。庶几学者可东既善学黄氏矣。今又取旸

由旸

东所学而窥黄氏之学也。然而自谓提要未知果要焉否。安得黄氏复起而正之。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卢朋著序。

四圣心源提要卢朋著编

1

1.中气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窒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2.阴虚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泻,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故病阴虚。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炙甘草二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煎大半杯,温服。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木,牡蛎敛神而藏精;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3.阳虚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4.阴脱

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关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二十难曰:阴脱者目盲。阴脱者阳根渐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定主死期不远。

乌肝汤

甘草二钱,人参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炮附子三钱,蒸首乌三钱,芍药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5.阳脱

阳性清肃而降敛,阳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阴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二十难曰:脱阳者,见鬼。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

兔髓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煅,研 牡蛎三钱,煅,研 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阴阳既脱,无方可医。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6.神惊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湿则胃土上郁,肺金之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阳飞也。火炎于上,肾水沉寒。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气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

金鼎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附黄氏惊悸案:

陈梦周,患作酸嗳气,头晕耳鸣,春季膈热火升,头痛手麻,惊悸不寐善忘,左乳下跳动不息,每午后膝冷病作,鸡鸣膝温而轻,平旦膝暖而差;服燥土疏木之药,绝食甘寝,但胸有火块,游移上下左右,时时冲声微动,心跳未已。初秋膝冷又发,项脊两肩作痛,面颧浮肿,喷嚏时来,四肢拘急,心跳连脐,遍身筋脉亦动。八月后睡醒口苦,舌根干燥,每夜鸡鸣,膝冷病作,午后膝温而轻,日夕膝暖而差。病来计粒而食,饮敢稍过,胀闷不消,滞气后泄,略啖瓜果便觉腹痛,食粥则吐稀痰,晚食更多。

此缘土湿不运,阳气莫藏,脾土郁陷,抑遏乙木,不得发扬,故瘀生酸味。甲木上逆,浊气升塞,故头晕而耳鸣,甚则壅遏而头痛也。四肢秉气于胃,脾病不能为胃行气于四肢,故拘急而生麻。甲木不能顺降,根本下拔,胆气虚飘则善惊。乙木不能直升,枝叶上郁,肝气振摇则善悸。胃土不降,金郁于右,卫不入阴,阳泄而失藏,浮动无归,故不能寐。神不归精,则肾精驰走,不能藏往则善忘。胃气既逆,肺无降路,宗气不能下行,横冲于虚里,则左乳下跳动,此与心下之悸,异委同源。木不得直升,则动在心下,金不得顺降,动在乳下。甲木失根,火泄水寒,是以膝冷。相火逆升,是以膈热。甲木冲声,是以胸动。肺气逆行,横塞肩脊,故作痛。壅瘀头面,故作肿。肺气郁升,收令不遂,皮毛疏泄,感袭风寒,则生喷嚏。肝气不遂,而时欲发舒,故当脐而跳,筋脉亦动。胆气上溢则口苦。春阳上升,则地下之阴多,故午后阴升而膝冷。秋阳下降,则地下之阳多,故鸡鸣阴降而膝冷。寒水侮土,中气愈滞,故膝冷则痛作。湿旺脾郁,饮食不化,故过敢则胀。中气不转,胸腹闷塞,故上嗳而下泄。阳衰土湿,再以薄粥助之,故气滞痰生,得之日晚湿旺之时,故痰涎愈多。

治法惟宜燥土,土旺则清上温下,升左降右,稍助其推迁,而诸病俱消矣。

7.精遗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水寒不能生木,加以土湿木郁,则生疏泄。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玉池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去皮煎大半杯,温服。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

8.气滞

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

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

下气汤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9.气积

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达郁汤

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10.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脾土滞陷,生气遏抑,肝无上达之路。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炮,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

11.衄血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

仙露汤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二钱 半夏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兼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12.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灵雨汤

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白茅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附黄氏吐血案:

钱叔玉,初秋农事过劳,痰嗽唾血,紫黑成块,一吐数碗,吐之不及,上溢鼻孔。肌肤生麻,头痛寒热,渴燥食减,出汗遗精,惊恐善忘,通夜不瞑,胸腹滞痛,气逆作喘。朝夕倚枕侧坐,身欹血遂上涌。天寒风冷,或饮食稍凉,吐血更甚。右脚热肿作痛,大便溏滑。

此缘中焦阳败,水陷火飞,水木不能温升,则下病遗泄,火金不能清降,则上病吐血。衄出于鼻,来自肺脏,吐出于口,来自胃腑,血之别道上溢者,来历不同,而其由于肺胃之不降,一也。其一溢而即吐者,血色红鲜,其离经瘀停,陈宿腐败,而后吐者,则成块而紫黑也。脾胃凝滞,中气不能四达,故经络闭塞而为麻。肺胃不降,则胆火不得下行,金火燔蒸,故发热汗出。而风寒外束,卫气不达,是以恶寒。肺胃不降,阳气升泄,蛰

藏失政,故夜不成寐。胆火虚浮,不根于水,心神浮散,不藏于精,故善惊而善忘。君相皆升,寒水独沉,肾志沦陷,是以恐也。胃土上逆,肺失收降之令,气不归水而胸膈壅遏,故冲激而生嗽喘也,阳衰土湿,水谷不消,而食寒饮冷,愈难腐化,中焦壅满,肺胃更逆,故血来倍多。风闭皮毛,肺腑郁阏,故嗽喘增加而血来益甚,肺气堙瘀,津液凝结,故痰涎淫生。阳气下降,先至右足,阳气不降,经脉淤滞,故右脚肿痛。营卫梗阻,故郁而生热。不降右足而逆冲头上,故头痛也。

叔玉病失血年余,已数十日不卧。自来医方,失血、遗精、惊悸、嗽喘,皆用清润之法,未有知其阳亏湿旺者。百不一生,千秋不悟,既非彻识,安能洞详。用燥土降逆、温中清上之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月余病愈。

附吴东旸痰中见血案:

张浩卿,浙人也。癸未春来诊,脉象右关独大。已知肺胃之郁,舌苔白腻,痰多咳呛,偶有带血,胸中懊莫名。乃劳伤脾土,浸生痰涎。土


湿则木郁,春令肝木发荣,郁则生火而冲动络中之血。火既上炎,刑及肺胃,则胸中懊。治以理脾湿为主,降胃肃肺和火通络,均佐使之法也。


方用苓斛苡滑,淡渗脾湿,半夏降其浊痰,炙甘草和中,加丹皮泄木清风,疏其络中之瘀。茜草通其离经之余血。杏陈润肺利气,助其下气之权。浮火克其肺金,用淡芩清之。再用前胡,开少阳相火下藏之路。欲其脾旺胃和,肺敛而络无留瘀,火降而血自归经。服至十剂,诸恙尽平。

13.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黄土汤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桂枝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14.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

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

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15.气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气升于肝脾,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

淋涩而黄赤。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

钱,炒,研 干姜三钱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

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朋著按:玉楸药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品也。西瓜甘寒疏利,清金利水,涤胸膈烦躁,泄膀胱热涩,最佳之

品。脾胃寒湿,取汁热服。续随子一名千金子,下停痰积水,一扫而空,功力迅速,远胜他药,亦不甚伤中气。

16.水胀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水降于肺胃。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而上逆,故脐以上肿。土湿胃逆,肺无降路。水入于肺,宗气隔碍,泆

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

疏泄,水窍清通。水寒土湿,肝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

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肝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膀

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

络,反得上泛,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

其本之在藏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经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

总以燥土疏木为主。

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17.噎膈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是故饮碍而格。便结食而溺癃也。其糟粕之不出,不止脾陷而肝郁。谷食之不纳,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搏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胸膈滞塞,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泻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大便燥结,粪粒坚硬,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小便红涩,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18.反胃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上窍常开,所以能食;下窍常闭,所以善吐。其便结者,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湿气渗泄,必由泻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附黄氏反胃案:

林氏,怒后胸膈热痛,吐血烦闷,多痰,头疼作呕,因成反胃。头面四肢浮肿,肌骨渐瘦,常下紫血。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痛时三块上冲,痞满嗳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经来腹痛,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血。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粥下至膈即上,时而吐蛔。少腹结塞,喘息不通,小便红浊淋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往来寒热。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病九年矣。滴水弗存,粒米不纳,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生肿胀。相火升泄,上热下寒,阳分之血,已从上溢,阴分之血,必从下脱。经脉败漏,紫黑不鲜,血海寒陷而不升也。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不得舒布,两气搏塞,因成三块。甲木升击,则三块齐冲。土木纠缠,故痞塞嗳气。交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经血寒瘀,月期满盈,阻碍风木发舒之气,郁动冲突,是以腹痛。悲哀动中,肝液上涌,营血感应,宗脉开张,木火升泄,而金水不能敛藏,是以血泪俱下也。木郁则生虫,脾郁则生蛔。肝脾郁陷,下焦堵塞,故小腹结硬,喘息不通。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上热郁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相火升炎,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神气浮动,自少梦寐。肝病则郁怒而克脾土,故青色见于目眦。目眶青则病重者,木贼而土败也。

林氏久病,几于绝粒。川椒、附子、干姜、茯苓、甘草、桂枝、白芍、丹皮、半夏、苁蓉。用燥土暖水、温胃降逆、疏木行郁之法,半月愈。19.消渴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 山萸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金匮》: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藏。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三钱,煅,研 牡蛎三钱,煅,研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素问》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20.颠狂

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颠病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狂病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也。肺肾为阴,肝心为阳,二十难曰:重阴者颠,重阳者狂,正此义也。而金水之阴旺,则因于阳明之湿寒;木火之阳盛,则因于太阴之湿热。缘胃土右降,金水所从而下行,湿则不降,金水右滞而生寒,金旺则其志悲,水旺则其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从而上行,湿则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热,木旺则其志怒,火旺则其志喜也。颠缘于阴旺,狂缘于阳旺。阴阳相判,本不同气,而颠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颠。阳胜则狂生,阴复则颠作,胜复相乘而颠狂迭见,此其阴阳之俱偏者也。

苓甘姜附龙骨汤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者,加蜀漆。治颠病悲恐失正者。

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三钱 柴胡三钱 犀角一钱,研汁 生地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煎大半杯,温服。

有痰者,加蜀漆。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劳伤中气,土湿木郁,则生惊悸。湿旺痰生,迷其神智,喜怒悲恐,缘情而发,动而失节,乃病颠狂。颠狂之家,必有停痰。痰者,颠狂之标,湿者,颠狂之本。颠起于惊,狂生于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胶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脏腑上下清空,然后燥土泻湿,以拔其本。

21.痰饮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岁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也。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附吴东旸痰火案:

朱少卿至寓求诊,脉象两尺空,两关滑,右寸独大。其体甚坚强,内多痰湿,两目红而头胀,怔忡不寐。用茯斛苡滑半栀苓前胡、元参、枳实、生草、桑叶治之而平。盖关滑尺小者,痰郁火飞之象也。火被湿阻,不得下降,上刑肺金,自见右寸独大而目赤矣。火扰于肺胃,肝胆两火,与痰湿相搏击,因见怔忡之证。肺主卫气,肺金受克,卫气不入阴,则不寐。故燥脾润肺降浊,而导火下行,不易之法也。

22.咳嗽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气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三钱 细辛三钱 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


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23.肺痈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肺气壅塞,内外不得泄路,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久而肺藏溃烂,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胆俱无下行之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是宜并治其标本也。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胃逆胸满重,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二白散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

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24.腹痛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此其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下痛者,风多而热少,上痛者,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胃胆上逆,痛在心胸者。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驱寒邪而达木郁,必重用苓、甘,泻湿培土,而缓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肾,无不湿寒之理。即有风热兼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之药,必宜温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贼脾土,则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药、阿胶、归、地、首乌之类,以滋风木。木荣风退,即当减去,不可肆用,以败土气。

血郁痛作,或内在脏腑,或外在经络。其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窍于木,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故皮肤粗涩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癥

,破其瘀血。若结难开,加(庶/虫)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温下之法,大黄、姜、附,泻其食水。剧者,少加巴霜一二厘,扩清陈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并宜此法。

25.腰痛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然腰虽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则

必兼土病。癸水既寒,脾土必湿,湿旺木郁,肝气必陷,陷而不已,坠于重渊,故腰痛作也。色过而腰痛者,精亡而气泄也。纵欲伤精,阳根败泄,此木枯土败之原,疼痛所由来也。

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

煎大半杯,温服。

附吴东旸腰痛案:

沪城桂泉兄,李观察之少君也。患腰痛,至夜痛不可忍,坐卧难安,脉象弦数,两尺空大,舌苔黄燥,素无痰涎。余初用温肾、达木、渗湿之方,未能骤止,缘方中又桂枝、附子,似有畏其燥烈之意;改用通经、理湿、驱风之方,其痛或作或止。后细述因公选出,重受湿邪,偶有房后冒风之事。审脉验症,乃肾寒土湿,风湿留经,因经气阻塞,致有燥火上炎之象。方用阿、归、茯苓、泽泻、薏苡仁、石斛、防己、卑解、羌活、防风、桂枝、附子、前胡、川贝、紫菀、麦冬、炙甘草,两进而愈。法用茯苓、泽泻、薏苡仁、石斛淡以渗其脾湿也;附子温肾寒而通经;桂枝疏肝木;用阿、归滋养者,因肝木已生风燥也;防己、卑解驱经中之湿邪;佐羌、防以通太阳寒水之经;前胡和少阳,降其上逆之火;川贝、紫菀、麦冬和其肺胃,取其胃阴润下,则肺气自然右降,上飞之火亦有下行之路矣。

26.奔豚

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病势之凶,无如此甚。然积则水邪,而发则木气。其未发也,心下先悸,至其将发,则脐下悸作。以水寒木郁,则生振摇,木邪一发,寒水上陵,木则克土,而水则刑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此奔豚所以危剧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剂。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治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

奔豚汤

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二钱 生姜四钱 川芎二钱 生葛五钱 甘李根白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故七窍皆热。少阳经气,被阴邪郁迫,故有往来寒热之证。芎、归疏肝而滋风木,芩、芍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隆,法应先清其上。

附黄氏火逆案:

王文源,平日膈上壅塞,常吐清痰。冬夜心惊火发,下自足心,上自腨内,直冲心胸。胸膈痞闷,咽喉闭塞,耳鸣头眩,气虚心馁,四肢无力,遍身汗流,烦躁饮冷,得食稍差,小便清数,大便重坠,阴精欲流,胸腹腰脊表里皆热,手足独凉。将愈则冲气下行,渐而火降烦消,小便热黄乃廖。五六日、半月一作,凡腹中壅滞,或食肉稍多则发。先时足心常热,近则溺孔亦热。医用六味、八味不受,病已四年矣。

此缘土湿胃逆,相火上炎。足心者,足少阴之涌泉,故根起足心,自少阴肾脉逆行而上也。阳根下拔,浮越无归,故耳鸣头眩,以少阳经脉,自锐眦而绕头耳也。热蒸窍泄,是以汗流。君相同气,心火升浮,不根肾水,故虚馁空洞,欲得谷气。相火升泄,是以烦热而燥渴也。欲得饮冷,饮食弗消,中气郁满,胃土全逆,胃腑既逆,脾脏必陷,陷遏乙木升发之气,不得上达,必将下泄,故精欲前流而粪欲后失也。四肢秉气于脾胃,而寒湿在中,流注肢节,故手足厥冷。及火退病除,溺孔方热,是相火不归水脏,而又陷于水腑,此乃异日甲木飞腾之原也。胃逆脾陷,一得肥腻,凝滞愈增,则升降悉反,乌得不病耶!用燥土降逆,以蛰相火之法,十余剂,不再发。

27.瘕疝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此肾肝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结寒温散,瘕疝自消。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

吴茱萸三钱,炮 泽泻三钱 乌头三钱,炮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其拥肿偏坠者,用此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袋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炒焦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28.积聚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气积为瘕。癥瘕之病,多见寒热。


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瘕弗病也。


化坚丸

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三两 桂枝三两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癥

硝、大黄。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29.蛔虫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水火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堙于湿土,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故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姜、附并用,所以清上热,温下寒也。

乌苓丸

乌梅百枚,米蒸,捣膏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 川椒二两,去目,炒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炼蜜同乌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二两,巴霜二钱,下尽为佳。

蛔虫生化,原于土湿木郁,法以燥土疏木为主。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之位,从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总由土湿,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泻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30.便坚

便坚者,手足阳明之病也。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府,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粘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

阿胶麻仁汤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研 麻仁三钱,研

煎一杯,去渣,入阿胶,火化,温服。

治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

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 麻仁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煎一杯,温服。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31.泄利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木气抑遏,郁极而发,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蔻一钱,煨,研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涩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缘肠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肾寒湿,法宜温燥。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乙木虽为风热,而己土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伤寒》: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乌梅丸证也。

少阳之利,但有上热,故第用芩、芍以清胆火;厥阴之利,兼有下寒,故以连、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温下。此虽伤寒之病,而亦杂证所时有,凡泄利之不受温燥者,皆此证也。杂证湿寒者多,燥热者少,千百之中,偶尔见之,不得与伤寒少阳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热。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者,胆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剧也,

迭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利愈加而疮愈增矣。

32.痢疾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湿土与金木俱陷,则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金愈欲敛,故气滞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脱而不藏。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隧路梗阻,传送艰难,是以便数而不利。金气凝涩,而木强泄之,滞气缠绵,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剥蚀摧伤,是以肠胃痛切,脓血不止。其滑白而晶莹者,金色之下泄,其后重而腥秽者,金气之脱陷也。久而膏血伤残,脏腑溃败,则绝命而死矣。

桂枝苁蓉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橘皮三钱 肉苁蓉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后重加升麻。

痢家肝脾湿陷,脂血郁腐,法当燥湿疏木,而以苁蓉滋肝滑肠,尽行腐瘀为善。若结涩难下,须用重剂苁蓉,荡涤陈宿,使滞开痢止,然后调其肝脾。其脾肾寒湿,则用桃花汤温燥己土。其木郁生热,则用白头翁凉泻肝脾,湿热自当应药而瘳也。

附吴东旸痢疾案:

绪泰杭庄,张葵卿兄,苏垣人也。壬午正月请诊,见其面白瘦弱之


躯,前有痰喘之恙,今患头痛、发热、少汗、不欲饮水,且又腹痛、泻痢之证。予用桂枝汤加豆卷、杏仁、茯苓、泽泻为君,加橘皮、半夏、砂仁、姜、枣为佐。一剂汗出热退,经邪尽解,而痢疾未除,少腹疼痛,里急后重,至圊不爽,改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重用桂枝、丹皮、焦山楂、苁蓉,略佐羌活、防风、升麻、炙甘草。两剂而诸病失,翌日亲自来寓,调理而安。

余于此症药进效速,爰有解焉。其人素有湿痰,咳呛气促,乃中阳不足,肺胃上逆之体,兹因春感外邪,发热、头痛、无汗,病邪在经,因内蕴湿邪,故不口渴。虽在春令,较春温之燥火内应者不同,故用桂枝汤加豆卷、杏仁、陈皮,仿仲景之法,治其经邪。惟中宫久有水气,今被外邪闭邪,冲突于下窍而痢作,故用茯苓、泽泻渗脾湿以清其源,暂用姜、砂仁以温脾阳,佐橘皮、半夏以降胃浊,炙甘草、大枣以和中。盖脾湿之体,不温中宫,外邪之经邪不易解也。至已成之痢,缘内蕴湿邪,郁其木火而色赤,故易方用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以理脾湿,桂枝、丹皮疏其木火之郁陷,佐羌、防风、升麻逆挽其下陷、顺升其清阳,重用焦山楂利腑气而消滞,加苁蓉以滑肠,炙甘草和协诸味以安中,其病自不难治矣。予于治痢之法,已愈多人,然症之寒热虚实变现不一,果能悟其理而审症明确,投无不效也。

33.淋沥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悉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其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三钱,生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肝燥发渴,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

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附吴东旸淋沥案:

周少愚,湿热淋痛,脉象弦细而数。夫弦为风木之象,郁而生火则数。木火郁于湿土,湿被木火蒸淫而为热;木生风火,不得上升,下注而泄于小便,则成淋浊。其下注则,风之力也;痛甚者,火之郁也。方用术、茯苓等以理脾;亦用柴、桂等以升木;其下陷之火,用丹皮、栀子、黄柏以清之。两剂痛定,而余沥未清,前方去丹皮,减柴、桂,病如失。

世于湿热证,每每畏用桂枝,以为辛热。不知桂枝乃木之枝干,其性入足厥阴肝经,故肝木之下郁者,必得此以疏通之而上行,不若肉桂辛热,

能入下焦,专治寒凝、气滞、血凝等症。两桂相较,其用迥然不同。故有湿郁木火之证,非桂枝不为功。至于风邪伤卫,发热无汗,又用之以和营泄卫。若遇阳明燥甚,内有木火为患,及湿郁升者,误用之又为害不浅,所宜明辨也。

34.中风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本根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煎大半杯,温服。治左半偏枯者。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煎大半杯,温服。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究之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35.历节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泆

风所闭,湿邪淫,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36.痉病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

齘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37.湿病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湿陵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地不疼,而关窍骨节,更为剧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其水盛者,淫而为湿寒,而总之悉本于


阳虚。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泄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湿家日晡烦疼,以土旺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旺盛也。若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法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若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黄涩,少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

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38.黄疸

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以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也。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不同,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其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凡诸疸病,莫不应手消除也。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治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憹

治酒疸心中懊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疸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39.暍病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附吴东旸暑邪案:

(1)绍兴友杨廷兰,六月初求诊。病已三日,发热,恶寒,少汗,头重,脘闷,咳呛有痰,大便直泻,小便短赤,脉象濡涩,右大左小。方用薄荷、柴胡、淡芩、砂仁、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皮、薏苡仁、滑石、秦皮、黄柏、浮萍。两剂诸恙悉平,尚有微咳,易方清肺而全。

大凡脉之右大左小者,无不由于少阳相火熏蒸肺胃也。遇痰喘之症,其象必见浮滑,火升不得降也。惟暑邪之症,每见濡涩,暑必夹湿也。

白头翁汤一方,春温之木火犯肺,肺急,移热于大肠,而见泄泻,用无不验。因春温木火内蕴,故用川连。今仿此意,用薄荷清其头面,不用白头翁,而用柴胡和解少阳,淡芩救肺,砂仁逐秽,热邪陷于庚金,用秦、柏清之,杏、陈治上逆之呛咳,半夏降胃浊之上泛,暑必夹湿,与春温之燥火伤液者不同,必用茯苓皮、薏苡仁、滑石清上渗下,加生甘草和中,引用青萍以泄外闭,外解即内平,治效颇捷。

窃见世之治暑者,见外有寒热,兼见泄泻,以为表里同病,不易立方。不知苟明其理,效如反掌,何尝有伏半年之说哉?

(2)马春源,六月就诊。脉象左涩右滑,舌苔黄浊,寒热往来,微汗,头胀,脘闷,口渴,溺赤,四肢酸软。盖湿郁于中,则左脉濡涩;火郁肺胃,则右脉数滑;邪犯少阳,则见寒热;湿浊迷漫,则头胀、脘闷;胆木不降,三焦火陷,则口渴、弱赤矣。用轻可去实法,所谓治上焦如羽也。大凡暑邪初起,将成暑疟,必用轻清泄浊,和解少阳。此症三易方而愈。药用薄荷、青蒿、前胡、云茯苓、杏仁、花粉、薏苡仁、象贝、通草、滑石、生甘草、荷叶边等味。易方宗此增减。旬日之后,饮食如常,来求调理。余告以年轻体旺,元气已复,毋庸求药。彼亦欣喜而去。

闻沪上时医有言:医者但知治病,不知骗病,其术必不能行。余谓人以病来,我以术应,果能应手取效,何快如之。若因循玩误,以售其欺,居心尚可问耶。

附吴东旸伏暑案:

马贡三丈,年逾七旬,数载之间,病辄就诊,皆获捷效,举家信之,谓其有药缘也。笃信之深,得以穷其技耳!中秋后三日来诊,脉象右涩左滑,已见肺胃不和。是岁白露节后,犹有非时酷热,高年吸此蒸淫之气,迷漫三焦,时值燥金司权,外卫渐束,腠理渐闭,闭则内郁,郁则外燥内湿,两不相和而互斗,证见寒热往来,头重、脘闷、咳痰不爽、胸胁吊疼、身痛、溺赤之象;暑浊逆郁于上则头重,所谓因湿者首如裹也;肺乃清虚之脏,浊邪犯之,故生咳呛;手少阳之火既不循经,致足少阳之火亦不得和协而下降,扰乱于肺胃之间,而痰出不爽、胸胁吊疼矣。治以渗湿、肃肺、和解少阳之法。方用茯苓、薏苡仁、滑石,淡渗脾湿而利下窍;半夏、高粱米,降其浊邪;杏仁、陈皮、瓜蒌、象贝、淡芩,润燥金而利肺气,且清其犯肺之火;青蒿、前胡,疏泄少阳升降之机;少用生、熟草,和胃安中。服数剂而病如失。此方不犯汗下攻补之弊,看似平淡,实则神奇也。

40.霍乱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肝木之下侵也。肝胆主筋,水寒土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若其不能吐泄,腹

痛愈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朋著按:亦有热证,参观王孟英霍乱论。

41.痎疟

痎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少阳之经,在三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阴邪被逼,外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裹束既甚,少阳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寒邪浅在六经,则昼与卫遇而日发;深在五藏,则夜与卫遇而暮发。夫阴邪束于外,则恶寒,阳郁于内,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

此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藏之间。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出,则成疟病也。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牝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42.伤风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胸中宗气不能外达,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矣。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橘皮二钱

干姜三钱 砂仁二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43.齁喘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

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此喘之由来也。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甘草二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附黄氏齁喘案:

彦威,病喘,秋冬病作,嚏喷涕流,壅嗽发喘,咽喉闭塞,呼吸赵齁

不通,腹胀呕吐。得后泄失气,稍差胀微,则病发略减。少时素患鼻渊。二十余岁,初秋晚食后,偶因惊恐,遂成此病,自是不敢晚饭。嗣后凡夜被风寒,或昼逢阴雨,或日昃饱啖,其病即发。发则二三日,或八九日、二十余日方愈。病十二年矣。

此其素禀肺气不清。肺气郁升,皮毛蒸泄,凉风一袭,腠理闭敛。肺气塞,逆冲鼻窍,鼻窍窄狭,奔气迫促,出之不及,故嚏喷而下。肺气膹

遏阻,爰生嗽喘。津液堙瘀,乃化痰涕。吐泄去其陈宿,中脘冲虚,升降续复,故病差也。而肺逆之原,则在于胃。平日湿旺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初因惊恐而病成者,其故如是。雨降则湿动,日暮则阴隆,病所以发也。日昃阳衰,阴停不化,中气一郁,旧证立作,故不敢晚饭也。

彦威用茯苓、甘草、干姜、细辛、橘皮、半夏、桂枝、砂仁。燥土疏木、温中降浊之品,十余剂,不再作。

附吴东旸用药法:

柏叶凉降、敛肺、止血。艾叶温通血络,使血由络而行。炮姜温脾。马通敛血下行。半夏降胃之浊邪。泽泻渗脾湿。生姜温脾、泄卫。大枣和中。车前理脾湿。焦山楂消滞。苁蓉滑肠。炙甘草和中。石斛淡渗脾湿。附子温肾水而通经。桂枝疏肝木。紫菀和肺。柴胡疏解少阳。藿香芳以逐秽,开中焦结。灶心土镇治脾气。浮萍开汗孔。青蒿和解少阳之火。丹皮清风逐瘀、疏泄肝火。淡芩清犯肺之火。生甘草泻火、生津、和中。元参清胃热。滑石理三焦下陷之火而利膀胱。茜草通离经之血。薄荷清在上之风火而泄卫。

白术燥脾。前胡开少阳相火下行之路。砂仁逐秽、疏滞、温脾。蚕沙降浊升清。麦芽通腑消滞。麦冬养胃而清君火。茯苓渗湿。生地滋脾土之阴。白芍敛胆火而和阴。化橘红利气行郁。羌活、防风、升麻挽清阳之下陷。防己、卑解驱经中湿邪。羌活、防风通太阳经。豆豉、栀子交通水火而涤胸中陈腐。川贝、杏仁利肺气。地丁、益母凉营。银花、连翘清肺。通草、丝瓜络、菖蒲通络利窍。瓜蒌、象贝润燥利肺。秦皮、黄柏清下郁火湿之邪。归身、白芍、秦艽、川芎、红花、海桐皮、片姜黄、五加皮、苍耳子、紫荆皮驱风养血,流利经络。牡蛎、五味敛肺金。当归、首乌、阿胶滋肝木之燥。龙骨、牡蛎降敛。人参、甘草养胃。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实脾和胃。知母、元参、天冬清肺金而壮肾水。茴香、川椒、元胡温下调血。黄芩、黄连、石膏清上湿热。附子、干姜温下湿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
气血、气滞、气积、血瘀、血脱、衄血、吐血、便血、溺血
《四圣心源》译读
【五运六气】黄元御运气方总览
李东垣脾胃论 VS 黄元御土枢四象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