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吴克忠朱勇鹞儿岭两次遇伏,是导致土木之败的重要原因?

图中红圈处即为鹞儿岭

大明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四路犯边,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是只在大同驻跸一天旋即回师。当回师大军于八月十五日走到土木堡时遭到了瓦剌两路大军的前后夹击,遂大败,朱祁镇被俘,二十余万军队死伤过半,五十多位文武官员死难,时人不禁感叹:自古胡人得利于中国未有胜于此举者!关于此次战役失利的原因,自古以来总结颇多,笔者以为他们说的都对,但是笔者今天要说的却与主流认识稍有偏颇,笔者以为,若不是明军在鹞儿岭两次遇伏以至于主力丧尽,则土木一战明军不可能被如此轻易地击溃。

朱祁镇是八月二日到达大同,还没来得及搞个大同周边一日游,便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朱祁镇只在大同稍作停留立即班师回朝是也先始料未及的,眼看一场饕餮盛宴即将开席,碗筷叉子甚至烤肉架子都已经备齐,却不料宰好的羔羊却不翼而飞。也先心有万分不甘,不得已只得尾随着朱祁镇以期寻找到新的机会。在此,笔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与阿剌知院一前一后在土木堡夹击明军,并非也先最初的战略意图,而是随着战事开展才慢慢促成并造就的,也先本没有将朱祁镇亲征大军聚歼在居庸关外的绝对实力,他也没有倾其所有冒险深入明朝边陲与明军展开决战的胆量,而土木之役毕竟发生了,这说明也先非常善于捕捉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

当朱祁镇率领亲征军优哉游哉地次阳和次万全次宣府时,也先并没有闲着,最初也先的主力部队是在大同附近,朱祁镇到达宣府时,也先已经将主力部队从大同带到了宣府口外,不同的是朱祁镇走的是边墙以里而也先走的是边墙以外。可以说也先时刻掌握着朱祁镇亲征军动向,以期寻找有利出战时机。

当朱祁镇亲征军于八月十三日走到雷家站时,也先终于开始行动了,那么雷家站在哪里?我们来看下图:


这是一幅明中期之后的宣府镇军事地图,图中宣府镇东南与土木堡比邻的便是雷家站,也是后来的新保安卫 。

据《实录》记载:朱祁镇十二日次雷家站,次日清晨,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从这则记录来看,“虏众袭军后”的情报是宣府镇于十三日清晨派人送达的,那么很可能是杨洪截获了自大同尾随朱祁镇而来的小股机动部队,而后又侦查到也先主力大军正从口外往宣府镇集结,才赶紧派人去通知了朱祁镇。笔者估计杨洪的作战意图应当是在宣府镇外阻击也先大军,以确保朱祁镇的回师之旅无后顾之忧,但是,以宣府镇的兵力应当不足以完成阻击任务,于是杨洪将这一情况如实汇报给朱祁镇,并请朱祁镇实施增援,以便具备足够的阻击实力。以杨洪的能力和宣府镇的防御能力,坚壁清野据城固守应该不成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在以后的屡次战斗中宣府均未有失,也先很清楚宣府镇的防御能力,即便能攻破,也必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所以土木之变后也先挟持朱祁镇到达宣府,期望借朱祁镇叩开宣府大门,在遭到守城将领拒绝后便不战而退。杨洪也很清楚据城固守不会有失,但是当今天子更不能有失,所以他不得不移师城外冒险打一场阻击战。

当朱祁镇接获“虏众袭军后”的情报后应该非常兴奋,毕竟朱祁镇御驾亲征的目的是要与瓦剌大军决一死战,但是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寸功未进而班师回朝,笔者猜测朱祁镇一定心有不甘。这并不是瞎猜,我们来看,据《皇明九边考》记载,从雷家站到鸡鸣驿二十里,从鸡鸣驿到宣府镇六十里。在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出居庸关时,七月二十二日到雷家站,二十三日便到了宣府,可以说那时候的朱祁镇既兴奋又激动,迫切与瓦剌一战,所以从雷家站到宣府镇只走了一天,而当他班师回朝时,从宣府到雷家站短短八十里却走了两天,《实录》记载车驾八月十日次宣府十一日次宣府南十二日次雷家站。这说明朱祁镇并没有急于回京,他在宣府周边磨磨蹭蹭不肯回去,只因为仍然不肯放弃与瓦剌决战的初衷,他边走边望眼欲穿地等待瓦剌大军出现。终于,十三日早晨,正欲拔营的时候,宣府谍报发现瓦剌大军活动迹象,朱祁镇马上命令驻军,不走了,可算等来了,于是立即调兵遣将开打。

朱祁镇首先派吴克忠吴克勤率骑兵驰援宣府,据《明史》(卷156):“土木之变,克忠与其弟都督克勤子瑾为后拒。寇突至,骤战不胜。敌兵据山上,飞矢石如雨,官军死伤略尽。”《英宗实录》(卷181)也载:“虏据山颠,矢石交下”。两则资料都记录到瓦剌军是占据山势之利自上而下突然发起攻击的,显然是中了瓦剌的埋伏,但笔者翻遍各种明史资料均没有查找到有关吴克忠遇伏之地的记录,那么吴克忠拒后大军是在哪里遇伏的呢?

我们来看宣府镇卫星地形图:

从卫星地形图上很容易可以看出,从雷家站到宣府镇之间,除了图中红圈标识的鹞儿岭之外,还真没有其它据山势之利设伏打援的好地方,所以笔者认为吴克忠遇伏之地应当是鹞儿岭,这里也是朱勇薛绶遇伏之地。两拔援军一天之内先后在同一个地方遇伏,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依据史料和现实地势推导只能是这个结果,在没有发现新的历史资料为证之前,我们只能据此推测。

雷家站到宣府满打满算八十里,鹞儿岭距于两地之间,推测来看鹞儿岭到雷家站至多只有区区四十里。吴克忠是一大早便驰援宣府,但是失败的消息却是“将晚报至”,那么为何吴克忠在敌兵突至时没有飞马去雷家站搬救兵呢?据《实录》记载,“克忠与其弟都督克勤、其子瑾极力御虏,虏据山颠,矢石交下,官军死伤溃亡殆尽,克忠犹下马跪射,矢尽贼围之,克忠以枪杀数十人而死,克勤亦死,惟瑾得脱归”。由此可见鹞儿岭一役相当激烈,官军死亡殆尽,再加上瓦剌是突然发动攻势,吴克忠仓促应战力战败没,根本就没有遣人搬取救兵的时间,而且此战“惟瑾得脱归”。明史资料用笔异常简练,所以不管是读《明史》还是《实录》,一定要仔细推敲文字,有时候一个字就能代表一层含义,像“惟瑾得脱归”四字,如果不仔细读可能就认为其意思就是只有吴瑾脱身而归,笔者初次读到这里时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样理解并不完全正确,我们来看这个“”字,就是这个字,所隐含的意思则是吴瑾在战后被瓦剌俘获后来逃脱出来。这并非笔者瞎猜,据《明史·吴克忠传》所载:瑾被执,逃归,嗣侯。所以说吴瑾先是被瓦剌所俘,后来瞅准个机会才逃了回去。这也充分说明,吴克忠鹞儿岭遇伏后,全军覆没。又是一场以歼灭明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歼灭战。

吴瑾脱归后,将战斗详情一五一十地汇报给朱祁镇及亲征军中的高级官员们,于是明军高层做出了“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的决定,结果是“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英宗实录》卷181)很多资料里都说朱勇是个勇而无谋的人,在他率军支援宣府时冒险轻进以致遇伏兵败。《英宗实录》(卷181)有一段对朱勇生平的记载,在这篇记载里却没有关于他兵败鹞儿岭的片语只言,笔者推测应该是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删节掉,很有可能是“为尊者讳”。

这么说来朱勇率四万众支援宣府的决定应当是朱祁镇力排众议而做出的,笔者猜测朱祁镇的战略构思应该是这样的:时,也先军已经鏖战一天,趁他人困马乏之际派大军夜袭其营必能大破之,于是遣朱勇率领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连夜轻骑往逐。

由此可见还是也先技高一筹,他对明军有可能的军事行动作出了正确的预判,于是再次设伏鹞儿岭一举将朱勇战败。可以说两次设伏鹞儿岭都是也先在战术层面的胜利,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攻明军之必救,在援军必经之地设伏打援。

杨升庵《古今风谣》里有一段描写朱勇的童谣:“清俊小后生,青布衫,白直身。好个人,屈死在鹞儿岭。”杨慎,号升庵,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正德六年(1511)状元,曾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那么为何童谣说朱勇是“屈死在鹞儿岭”呢?他的冤屈又是什么?笔者推测,朱勇的屈,一来是冒进鹞儿岭非己所愿却落得个有勇无谋,二来是正史为尊者讳遮掩事实却落得个代人受过。朱勇代受过之人自然是明英宗朱祁镇,所以夺门之后,朱祁镇立即追封朱勇为“平阴王”。朱勇的父亲是跟随朱棣靖难立功的朱能,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在明一朝,像这样一门二王的还真不多见。


假设朱勇不是率军支援宣府,而是在接获宣府谍报后立即集合主力前突,为朱祁镇回师居庸关扫清道路,或许就不会有土木之变。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朱祁镇次雷家站之前,没有任何探马谍报消息告诉朱祁镇,土木怀来附近竟有阿剌知院的五万大军。

那么明军两次遇伏鹞儿岭,到底战死了多少人呢?有确切记载的是朱勇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克忠克勤为后拒时带走多少人不可而知。我们只能再次推测,据《英宗实录》卷179记载,早在十四年六月三十日,朱祁镇即命令朱勇:选精锐马步官军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寿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一万五千往宣府,俱令在彼训练养威蓄锐以备不虞,或遇虏寇侵轶即与总兵镇守等官相为掎角以击之。据此笔者猜测,克忠克勤为后拒时大约带走两万人马,其中一万五千人本来就是原计划与宣府镇相为倚角的,由吴克勤训练的军队,另外吴克忠手下至少也应该有五千人。

我为大家算一笔账,鹞儿岭两次遇伏损失六万,并且都是精锐部队,那么朱祁镇二十余万亲征军到此还剩下不到二十万人,确切地说应该在十七八万左右。另外,大同镇经过猫儿庄及阳和后口两次大败后军力甚亏,朱祁镇自大同班师时应该会留给大同至少三万人马。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上文不是才说了,六月三十日时已经命令陈怀、井源等人率三万人往大同了吗?所以大同是不缺兵马的,根本不用给大同留下三万人。根据笔者研究,很可能往大同的三万人以及往宣府的一万五千人,都是随朱祁镇一起出的京,属于朱祁镇亲征军序列。据《明史·王振传》记载:及帝亲征,西宁侯宋瑛、驸马都尉井源为前锋,遇敌阳和,敬又挠使败。这么说来井源率领计划往大同的三万人马成为了朱祁镇亲征军的先头部队,并且《实录》中只有关于朱祁镇命朱勇调拨人马赴大同宣府的记录,而没有自北京出师的记录,所以笔者据以推测,这四万五千人加入了朱祁镇亲征军序列,待到朱祁镇回师时,将原计划赴大同的三万人马留了下来,以与大同镇互为倚角之势。

所以,朱祁镇亲征军出京时虽有二十余万之众,但回师至土木时最多还有十五万人。军中精锐骑兵部队要么留在了大同,要么鹞儿岭两次遇伏尽皆败没,剩下的大多为步兵和后勤部队。并且此时的明军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又加上次第连败,士气极其低落,而也先大军连战连捷士气正高,再加上阿剌知院五万大军在明军前头以逸待劳,如此良机怎可错失!

也先抓住了这个良机,土木一战大败明军。这一战战果斐然,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明朝五十多名文臣武将,杀伤明军大半,虏获骡马辎重无算。

因此笔者认为,明军在鹞儿岭两次遇伏,实为导致土木之败的重要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朱祁镇为王振立庙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他都干了些啥?这两件事让人背后发凉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宗室的表现:有请战的,有吓破胆的
中国通史 80 土木堡之变(1)
明朝的外交与边防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明朝特种部队救驾,朱祁镇:我不走,这么危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