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涛:教育中的人格养成

3月23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教育故事汇”第一季首期在成都市东郊记忆开讲。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以自己的教育经历为主线,通过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期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教育过程中老师如何帮助他构建人生格局,他又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学生。

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

大家好,刚才两位校长分享了他们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故事。我今天则是作为一名学生,讲述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故事。我希望能从故事中提炼出一些东西,也许能帮助大家思考如何做教育。

榜样与包容

现在我在大学当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觉得最基本的理念,便是做好自己,同时包容不同的学生

很小的时候,父亲是我的榜样。他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我从两三岁开始,就觉得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他借得最多的是武侠书,所以我读的第一本真正的小说是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直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我才知道除了武侠外还有别的书。我想,如果当年我爸爸借书种类能多一点的话,我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不过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成长时,是看他的父母,看他的老师的。作为教育者,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有可能成什么样。

我初中高中都在成都七中,高中时遇见个很奇特的班主任,他是剑阁人,上课时也说剑阁话,很长时间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在当高中数学老师时,已经是正教授了,还是中科院成都分院的成员,从事多维奇异积分的研究。后来我在电子科大时,他是电子科大数学学院的副院长。他作为一个班主任,不太关注一些琐碎的事情。我们考试时,他在台上做自己的研究;我们做操时,他在一旁练习英语。很少有高中老师在一线做科研,这样一位独特的班主任,让当时的我觉得,做研究似乎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在大学带研究生和博士生,不管再忙,如果给一个小组布置读五篇文献的任务,我自己也会去读,如果要写程序,我自己也会去写。只有永远在一线,做到和学生一样好甚至更好,你才能让他们能够从你身上学到东西。

中国教育有个特点,有个主流的价值观,想把学生塑造为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很小的时候,家长希望我们读最好的学校,到最好的地方工作,沿着一条主流的康庄大道前进,最后变成差不多的人。这其实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它会使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受到很大的外部压力,磨去一些好的棱角。

七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包容性。能包容我们的过失,也能包容我们的创新想法。

高中最后一个元旦,我们班在教学楼顶生了一把篝火,当然没烧多久就被保安制止了,对于高中生来说算比较严重的事了,但我们并没有受到惩罚。我们干的出格事情还不止这些,曾经仿制过学校的饭票,低价卖给同学,当然这个如果被发现就不好说了。高中时候我很喜欢科幻,还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文章,我们一群人就想着要不做个科技协会。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情,但学校还是支持了一帮孩子莫名其妙的想法,我就这样成了科协的第一任会长,这个协会一直办到了今天。

从我高中的经历,我觉得一个好的教育者,不仅能包容学生的过错,还能支持学生的理念。

培养自驱动学习意识

在大学里,我们看重两类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从知识教育讲,我认为最核心的理念,是自驱动的学习,学会与会学

我读小学的时候,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二年级时,老师就直接把高年级的书扔我让我自学,鼓励我超前学习,学习是否超前不重要,但这培养了我自己学习的习惯。三年级时,学校响应国家“计算机从娃娃抓起”,开设了计算机课,当时的计算机老师都是之前的自然课老师,其实根本不懂计算机。毫不夸张的说,我和计算机老师一起学习,先是我教会了老师计算机,然后才是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到了成都七中,我打了很多年物理和计算机竞赛。当时我们一帮搞竞赛的孩子,向负责竞赛的老师说有必须去上的课,向任课老师说需要进行竞赛训练,成功向两边“骗”出了段自由时间。我们并没有用这个时间去玩去打游戏什么的,而是去了省图,看了好多好多书,线性代数、微积分都是那时候自己学的。所以高中那几年,虽然没有正儿八经上什么课,但却学到了很多。

我大学是在中科大读的,中科大当时有个少年班,招110个人。55人是15岁以下考大学的天才少年,另外55个人从各省物理化学数学等竞赛前三名,以及高考特别优异的学生中选拔而出,可以说这110人基本能算全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群体之一。进入少年班后压力很大,身边不是高考状元就是竞赛冠军,你会特别想证明自己。

每次宿舍熄灯后,我们十几个人会聚集在还有灯光的大厅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搞数学物理竞赛的,大家拿几本特别难的习题集,每天选十道题出来,第二天看谁做出来了,用的什么方法。这样的场合下,如果你第二天一道题都没做出来,是非常难堪的。反之如果解出的题目很多,或者发现了个精妙的方法,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

这便是我想说的,在学习中让孩子掌握的两种感觉:第一,对学习的饥渴。第二,对胜负的渴望。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到了大学阶段,也很难有这种感觉,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阶段,在每个学科方向,选择合适的方法或书籍,让学生建立起对学科全景的认知。比如数学,可以选择克朗的《什么是数学》或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物理则是《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些大家著作,用通俗且精炼的语言为你描绘了学科的全景,以及这些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避免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创新教育

第三部分讲创新教育。大学,尤其是硕士博士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建立起独立自由探索的科学精神。这需要从小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的格局感,从小坚定要做重大的事情

成长过程中有两位导师对我影响很大,一个国内一个国外。国内的导师是中科大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汪秉宏。当时我还在读本科,没有决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三时,他叫我到办公室去,给了我两本很厚的非线性科学英文专著,让我看一下。我告诉他已经买了本非线性的书了,他拿过来看了下,说太简单,让我不用看了,入门要看难的书,我说不是应该循序渐进吗?汪老师当时这么说,做很难的问题,做的过程中,简单的台阶自然而然就过去了。中国很多学生是被“容易”宠坏了,这并不是好事情。

在瑞士读phd时,虽然我之前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但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看到别人发的文章里有明显的漏洞,拿过来改正,很容易就发表在级别较低的期刊上。这种工作完全谈不上原创,都是在别人的工作里修修补补。

我当时的导师叫张翼成,有次我们做一个信息挖掘的问题,拿到这个问题时,我立马告诉张老师,给我一周时间,我能把这个领域代表性文章全部读完,下周讲调研结果和我的想法。他立马制止了我,说,千万不要先读文献,读完之后你的思维就是别人的了,先做,再看文章。这种思路是我之前从没想过的,后来我能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工作,都是抓住一个好问题,不看文献,用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偶尔会和别人的结果重复,但内心还是挺得意的,这相当于你重新发现了一次答案。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得出的结论,还是以自己的原创为主。

这两位老师分别给我带来了做科研两个不同的思维。一个是要做难的工作,去挑战自己。一个是要做原创的工作,摆脱前人的思维。现在我带研究生,也是这样教导他们。很多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阶段,就能做出很好的工作,在国际顶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

今天我讲这些,其实就和前两位讲者所说的一样,当好一位老师很不容易,但当老师的过程中,所得也是其他行业体会不到的。看见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那种快乐,很大程度上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高兴。我在当老师之前,这种感觉只有谈恋爱时才会有,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为别人的成绩而开心。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教学方式都会智能化,但至始至终我相信,校园教学始终无法被代替。因为在校园里传承的不止是知识,还有人生经验甚至人格。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预售|奥数, 我的孩子要不要学?
依然“保持不败的向往”
学习动力之四:自主学习
【中国数学教育水平】中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缺...
高二的学生留言问准备参加高中数学竞赛不等...
新书推荐:就这样考上北大(4)(书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