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莫多龙:迷思与事实

科莫多龙Varanus komodoensis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蜥蜴,现存种群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岛,林卡岛,弗洛勒斯岛,吉利莫坦岛和帕达尔岛。作为印尼的“国宝”,许多纪录片和科普书籍上的明星物种,科莫多龙吸引了太多太多的目光。然而关于它的自然史,民间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解,甚至在网络上流传着许多毫无科学根据的谣言。在这里蛇叔就列举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两个,向大家一一破解,揭开覆盖在这荒岛巨龙身上的神秘面纱。



谣言一:科莫多龙这一物种是印尼偏远岛屿上特殊环境的产物,只能适应小岛上特殊的自然环境,捕食缺乏警惕性的野化家畜,​和欧亚大陆上生态位类似的大中型食肉目相比缺乏竞争力,一旦遭遇外来竞争者入侵就会不堪一击迅速灭绝。



这句话乍一看来并没有什么毛病:纵观整个亚洲,非洲和澳新界,巨蜥科的其他现存种几乎全都是以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主食的,只有栖身在那几个鸟不拉屎的小荒岛上的科莫多龙,个头长得那么大不说还特化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勉强称得上竞争对手的还只有被人类带来的野化家犬,这明显就是教科书式的“岛屿效应”的经典案例嘛。然而,事实却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现存的科莫多龙虽然仅分布于印尼的几个小岛,但是这个种却并非起源于此。目前已知最早的科莫多龙化石发现于印尼南方并不太遥远的一块神奇的大陆:澳大利亚。现代的澳大利亚,以各种蜥蜴和蛇为代表的鳞龙次亚纲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多样性都居于世界之冠,而在中新世到更新世的澳洲大陆上则生活着许多更加神奇的物种,其中包括5-5.5米长,体重500-600公斤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蜥蜴——古巨蜥Varanus prisca,体长达9-10米的绞魔水蟒Liasis dubudingala,最后的巨蛇科——长达6米的沃纳比蛇Wonambi和天蛇Yurlunggur,以长着像兽脚类恐龙那样带锯齿边的牙齿的陆生鳄鱼金卡纳鳄Quinkana和庞大的沼王鳄Pallimnarchus为代表的马氏鳄类,更有体大如河马的双门齿兽Diprotodon,体重达500公斤的袋犀Zygomaturus,体长达2.5米的袋貘Palorchestes,袋熊的巨型亲属——南袋兽Nototherium,以及身高2-3米,体重达230公斤的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 goliath,体重达100-160公斤,像豹子一样在树上上蹿下跳并利用凿子一样的巨大门齿捕杀猎物的有袋类捕食者——刽子手袋狮Thylacoleo carnifex,更不要说还有重达500公斤的史氏雷啸鸟Dromornis stirtoni和其他巨大的鸟类及有袋类。这个动物群被称作澳洲的大型动物群Megafuna,而科莫多龙这个种作为澳洲大型动物群的一员,在出现伊始就曾与这些体型庞大且个个都不好惹的“邻居”们共享澳洲大陆的土地,捕猎庞大的植食性有袋类和鸟类为食,并与其他众多大大小小的捕食者竞争食物。直到距今150万年前,由于板块漂移使得澳洲大陆和东南亚的岛屿链相遇,又由于冰期的来临,海平面下降暴露出了大面积的陆地,一部分科莫多龙便从澳洲大陆自然扩散到了东南亚的岛屿上,以捕杀包括已经灭绝的侏儒剑齿象在内的当地动物为生。晚更新世的一场大规模的气候变化使得澳大利亚的大型动物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智人来到澳洲后大规模的猎杀更使得情况雪上加霜。然而就在澳洲的科莫多龙随着大型动物群的灭绝而消亡的同时,扩散到印尼岛屿上的那些科莫多龙却由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侥幸躲过了气候剧变和人类的屠戮存活至今,成为澳洲巨型动物群屈指可数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当时澳新界的古气候和古生态具有巨大的价值。


澳大利亚发现的科莫多龙头骨化石碎片与现存科莫多龙头骨对比

澳大利亚发现的科莫多龙化石

古巨蜥的化石

科莫多龙,泽巨蜥,古巨蜥和西瓦巨蜥的历史分布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又要问了,澳大利亚说到底也就是一块面积比较大的岛大陆而已,科莫多龙和古巨蜥起源于从亚洲大陆扩散到澳洲的体型较小的巨蜥科,说到底还是因为“岛屿效应”才长成了食物链顶端的巨兽。然而在已经由哺乳动物统治的新生代的地球上,除了科莫多龙之外还生活着其他一些拥有类似体型大小和身体结构,特化适应捕食大型哺乳类的巨蜥,如上新世印度的西瓦巨蜥Vanarnus sivalensis。这种和科莫多龙一样大的捕食者曾经与众多的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庞大的象类和犀类,麟类(长颈鹿的史前近亲),种类繁多的马类,牛类和羚羊,还有鬣狗,剑齿猫科动物,熊类,犬科和鼬科等大大小小的凶猛食肉目动物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上,直到上新世末才由于气候剧变与和它共存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一起走向了灭绝(上新世大灭绝是地球上规模相当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的牺牲者还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洋捕食者:巨齿鲨和掠食性抹香鲸类)。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经历过丰富多彩的人生,与许多早已不在世的大佬谈笑风生,晚年在经历了屡次人生的波折之后之后偏安一隅想度过一个平静的晚年,结果你指着人家的鼻子就骂:没出息的死宅废物,只能躲在这么一方小天地里,根本面对不了这个社会的激烈竞争。这不是有病找抽么?


西瓦巨蜥的化石

西瓦巨蜥与鬣狗类竞争猎物的复原图

西瓦巨蜥的复原图

上新世的动物群


文中部分资料来自2009年的论文


谣言2:科莫多龙依靠下颌的毒腺和满嘴的致病菌捕杀猎物,咬一口之后会跟踪受伤的猎物数日甚至数周,直到猎物因为伤口感染死于败血症之后才去捡食其尸体。


跟踪黑鹿的科莫多龙


拜一些不负责任的纪录片解说词所赐,这也许是关于科莫多龙流传最为广泛的谣言了。固然,所有的巨蜥亚属下颌都长有一对毒腺,科莫多龙的毒腺分泌的毒液在哺乳动物身上也确实有降低血压,松弛和瘫痪肌肉,抗凝血的效果,但是只要一看科莫多龙那短尾巴大脑袋,五大三粗的身材和结实的骨骼肌,就知道这玩意根本不可能像蝰科和眼镜蛇科一样特化利用毒液或者牙缝里的剩饭滋生出的“生化武器”去捕杀猎物;实际上利用“生化武器”去放倒大型猎物确实可行,然而效率实在低下(因此特化利用毒液捕食的毒蛇也并没有出现多少大型种,更不会像大型蟒蚺一样选择性的捕食较大的恒温动物),科莫多龙捕食真正的利器,还是它那满嘴后缘带锯齿的锋利牙齿,配合巨蜥科那灵活松散的头骨结构,嘴能张得非常大,除了能方便的一口吞下较小的猎物或大块的肉和骨头之外,在强壮的颈部和肩部肌肉的牵引下更能扩大撕咬面积,造成大面积的撕裂伤。科莫多龙会静静潜伏在高草丛,林缘,山坡或水边,利用敏锐和嗅觉搜索空气,分布在耳部,嘴唇,下颌和脚掌皮肤上的感受器感知地面的震动,静静等待黑鹿,马来野猪等猎物靠得足够近之后,突然发起攻击用利齿撕裂猎物的后腿,下腹或喉咙使其因为失血过多而当场死亡,与大白鲨捕杀鳍脚类的手法颇为类似。诚然像成年亚洲水牛这样的庞然大物,科莫多龙只能通过尾随和不断地反复攻击让其死于失血过多,中毒和感染,但是75%的情况下,科莫多龙都会当场杀死自己的猎物(曾有记录一只科莫多龙只花了数秒的时间就撕裂杀死了一头马来野猪Auffenberg, Walter (1981). The Behavioral Ecology of the Komodo Monitor. Gainesville,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ISBN0-8130-0621-X.)。对于它们来说,猎物负伤逃走是非常不愿意出现的情况:即使逃走的猎物最终死于感染,又被科莫多龙敏锐的嗅觉成功找到,长距离跟踪受伤猎物也会耗费过多的能量,还要冒猎物被同类夺走的风险,对于将“节能”作为第一要务的变温动物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捕食山羊的科莫多龙

捕食山羊的科莫多龙

捕食山羊的科莫多龙

捕食山羊的科莫多龙

科莫多龙捕食黑鹿


科莫多龙分食马来野猪

科莫多龙分食亚洲水牛


科莫多龙作为现存最大的蜥蜴,澳洲巨型动物群残存至今的“活化石”,现在却因为人类活动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虽然科莫多龙自身的皮肤下遍布坚硬的皮内成骨,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偷猎者对其主要猎物:黑鹿和野猪不断的盗猎也导致科莫多龙的数量越来越少。现在帕达尔岛的科莫多龙可能已经灭绝,人口较多的林卡岛绝大多数地区也已经见不到野生科莫多龙的踪迹,科莫多龙已经被红色名录列入易危物种(和大熊猫一个级别),被华盛顿公约列为附录一物种,严禁随意捕捉,走私和贩卖。我国虽然没有科莫多龙分布,所有的巨蜥科依然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的物种,泽巨蜥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有私自捕捉和猎杀野生巨蜥的行为均触犯我国刑法。


百度猛兽吧出现的非法盗猎泽巨蜥的犯罪行为

百度猛兽吧出现的非法盗猎泽巨蜥的犯罪行为

科莫多龙和所有的巨蜥科,都是历经地球史上多次气候变迁,顽强存活至今的活化石。希望它们能在我们人类的保护下,长久的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生存下去。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摩多龙用口臭杀人?你想错了
眼镜蛇吞食巨蜥,也许只有巨蜥化作龙即科莫多龙才能一战
都说虎毒不食子,看看下面这只动物
重达1000kg的水牛被科莫多巨蜥捕杀 就因为这个不小心
印尼荒岛上传说中有种“怪”龙,不仅能够生吞野物,还能口中吐火
物种起源––正传:39. 统治地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