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八?庄子至乐天乐论六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 八庄子至乐天乐论六

 天乐

 

 

庄子提出了道家最高的音乐审美范畴:天乐。庄子别出心裁地构筑了一则寓言,臣子北门成向黄帝谈起自己听《咸池》的感受: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6](p366)

 

北门成问黄帝:听了《咸池》乐章,为什么会感到惊惧、松驰,迷惑,最后心神恍惚呢?黄帝逐一给出解释。

 

吾奏之以人,徽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6](p366)

 

这是听了感动惊惧的原因。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心穷乎所欲知,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6](pp.366-367)

 

这是听了感到松驰的原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人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6](p367)

 

这是听了感到迷惑的原因。黄帝最后总结说: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天运》)[6](pp.366-367)

 

音调使主体从惊惧到松驰,再到迷惑,最后归于淳和,与道会通。这就是庄子所言的天乐的效果。

天乐有什么特性呢?首先、天乐即物化,以自然为法,通乎万物。墨子也讲法天,[11]p22但墨子不讲法自然。法自然是道家特有的理论。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下正;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6](p340)

 

庄子在儒家的礼乐之外,确立了新的标准。最高境界的乐不是要称颂先王之乐,也不是要合乎人情,而是要以虚静的“心斋”,“坐忘”一切,与万物通、与道德合。

 

其次,天乐是质朴的。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6](p340)

 

再次,天乐高于人乐。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6](p340)

 

庄子用天籁、地籁、人籁说明乐的三种境界。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齐物论》)[6](pp.33-34)

 

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天乐可以表现为自然界的乐章,也可以是一切合乎道德的事物。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6](pp.95-96)

 

蒋孔阳先生说:“因为他(庄子)懂得音乐,又谈得比较多,所以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要比老子的更为丰富和复杂得多。”[18](P131)(蒋孔阳 1986)如果说,老子对于儒家的礼乐体系,还只有驳论而无立论,庄子则在老子驳论的基础上,加强了立论的部分。他的“至乐”、“天乐”的范畴,正好与儒家的“礼乐”形成对应。庄子还用“天籁、地籁、人籁”一组范畴将乐分为三个层次,与儒家的“声、音、乐”形成对应。老子所言的“音声相和”还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庄子的“天乐相和”就是一种艺术理念。《荀子·天论》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16](p319)《荀子·解蔽》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6](p393)这是对老庄的批评。

波爱修(Boethius,Anicio Manlio Torquato Severino,约480-524)在《论音乐的体制》中,将音乐分成“宇宙音乐”、“人类音乐”和“器乐音乐”三种。他认为“宇宙音乐”(天体的音乐)是第一位的,尤其在与天堂中观察到的元素和四季变化的联系当中得到研究,这些声音以于凡人来说是听不到的其不可听性构成其完美性状态。宇宙音乐是唯一真实的音乐,而其他的音乐只是土里土气的音乐,只存在于分享或者暗示宇宙和谐的范围里。这样,从类音乐反映了天体音乐,并且在心灵的不同部位之音、心灵和身体之间建构了一个和谐的整体。[]pp.55-59

《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8](P2458)蒋孔阳先生说:“‘至乐无乐’的思想,却又和儒家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儒家有两面:一是‘达则兼济天下’,二是‘穷则独善其身’。当他们‘达’的时候,要讲‘礼乐’,当他们穷的时候,却又有另外一种‘乐’,那就是孔丘的‘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颜回的‘在陋巷不改其乐’。庄周的‘至乐无乐’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发扬了儒家这一方面的生活理想和美学理想的。”[18](P145)(蒋孔阳 1986孔门之和,是由伦理规定的一整套合理的社会秩序。庄子之和,是与天地相参的理性精神。儒家的乐是人乐,也讲究平和、安静,但都是针对人的情感而言,重视乐调节情感的作用,进而陶冶人的品性,并最终构建一个完满自足的人类和谐社会。而道家的乐是天乐,它所讲究的和是与天地万物同一,体悟生生不息,动静相兼,对立统一的道理,从而与整个自然环境相谐调。庄子的天乐,更是一种哲理的诉求。《礼记·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8](P1530)正是结合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发展而来的。

综上所论,庄子提出 “天乐”范畴,把回归本性、本真作为音乐理论的基础,从老子“大音希声”中衍化为“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建构了道家音乐美学的基本体系,作为儒家礼乐理论体系的对立面和补充,对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站在“守拙保真”的立场,庄子提出宾礼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礼乐理论违背了事物和人的本性、违背社会自然分工的原则。庄子认为,墨子的非乐、节用违背天下人的志愿,不便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对于儒、墨之争,庄子采取“齐是非”的态度,都持全面批判的立场。庄子提出“坐忘”与“心斋”,其本质就是无为,其方法就是物化,它是一种与天地大道同一的人生境界。正是因为消除了物我之间的分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感关系与感物关系都不存在了,人的情感活动归复于平和。庄子的“天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乐论选
音乐美学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
姜寿田:书法韵的生成与嬗变(上)
源头活水:先秦美学的风貌
毛宣国:先秦“象”论与中国古典美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