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一位考生自封状元,还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同
考试,可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周考,月考,期末考……考试就是用来检验一定时间内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只不过在古代是以别的名称出现——科举。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所以当时的读书人目标就是考上状元。
考上状元谈何容易,有人为此寒窗苦读一生,如南宋有一位探花为了功名不曾迎娶妻子,只是孤身一人寒窗苦读,考中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考生考了三十六年才终于考上进士。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位考生自封状元,居然还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同。
尹枢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勤奋好学,才学甚高。早年参加乡试夺得头名,于是又以解元身份参加会试,但是始终未能夺得名次。眼看年近古稀,家人都劝他不要再考,但他还是不死心,依旧想要继续参加考试。
唐德宗贞元七年,皇上委派礼部侍郎杜黄裳为主考官,将录取进士和评选状元的大权也交给了他。那次会考的举子多达500余人,三场考试之后,杜黄裳对众举子说:''你们都是苦读圣贤的饱学之士,但录取名额只有30个,哪些人最杰出,我还一时定不下来,有没有人愿意帮我评一评?
这时尹枢就说:''学生愿意为大人效劳''。便开始提笔逐一题名、唱名,只是状元的位置还空着,杜黄裳便问他提谁为好。结果尹枢毫无愧色地说:''今科状元非老夫莫属!''古今往来,敢自封状元的恐怕只有尹枢一人!
就连杜黄裳也大吃一惊,没想到尹枢能有这样的自信。于是他找出尹枢的考卷,发现文采并不出众,不然这四十年来,早考上了。
但是主考官却觉得这份“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胆量非常好,而且他虽然自己学的不好,却能够判断其他人的优劣,所以主考官竟然认同了他做状元,也是一件奇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有人连中三元,有人终身不仕
古代考试趣闻
盘点:中国从古至今的各类考试作弊手段
古代公认的大才子们,为何都科举落榜?
古代高考段子多:要想985,必须拜永叔。永叔是谁?
古代高考故事,科举的演变历史和演变过程中的有趣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